2009年7月22日
七 十年代初,旺角奶路臣街一帶舊書店、舊書攤密布,愛書的人依然可以延續五四時期北京的作家和學者:胡適、魯迅、周作人、鄭振鐸……的風流—下班後暫忘公 務,每天慣性地逛逛琉璃廠,逐家舊書店去串門子,看着他們這一天有沒有收到新的古籍。這是滋養學問,也是陶冶性情。工作和生活的界線也在這喜好中消融,當 中樂趣,真難跟檻外人道。但短短十來年間,大部分舊書店(不是賣教科書那種)都煙消雲散了,也許經營者再也找不到足夠數量的舊書,也許買舊書的人愈來愈 少,但肯定的是,舊書的市場急促沒落和消失了。
回想起來,那個轉變該是在七十年代中期—也就是香港經濟的起飛期出現的。那不是有點諷刺嗎?過去人們說衣食足而知榮辱,但現實明顯不是如此—在貧窮的五、六十年代,人們反而以讀書為樂,舊書市場也極一時之盛,但當人們富起來,反而對舊書失掉了興趣。
蘇 先生倒是難得堅持下去的一位—在七十年代,他每天四出收買舊書,到了黃昏揹着「戰利品」回店時,一大群愛書人早候着了,往往一湧而上、明爭暗搶;難得的 是,他還找來了老母做助手。到了八十年代,舊書店關掉十之八九,較有質素能存活下來的,只有蘇先生的新亞和灣仔的三益。三益現在也關了十來年,只剩蘇先生 和他八十歲的母親在堅持。這份堅執,能不令人肅然起敬麼?新亞,是香港舊書業的最後奇葩。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