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obostory.wordpress.com List

  • 樊善標:時代新鮮人──序西西《牛眼和我》 - 西西早年的報紙專欄相繼結集成為《試寫室》、《牛眼和我》出版,翻閱這些半世紀前的短文,很自然地想到《我城》。 西西在《試寫室》的後記說:「『我之試寫室』之前,我其實在《快報》寫過『牛眼與我』,寫了一段日子,寫法也大概相同吧。」印象似乎有點模糊了。「牛眼和我」發表於一九六七、六八年,「我之試寫室」發表於一九七 O年...
    21 hours ago
  • Rest in Peace David Lynch, 1946 - 2025 - *"Dust is dancing in the space...* *A dog and bird are far away...* *The sun comes up and down each day...* *The river flows out to the sea..."* To write ...
    23 hours ago
  • 13 Things I Found on the Internet Today (Vol. 726) - [image: 13 Things I Found on the Internet Today (Vol. 726)] 1. Paris, 1957 A random selection of photographs found on Live Journal. 2. Manhattan NYC, 1931...
    3 days ago
  • The Satanic Verses (撒旦詩篇) - 在四世紀時的麥加(Makkah)天房(al-Ka'bah)供奉了三百六十個不同的神祇,並以*胡巴勒*(Hubal) 為主神。胡巴勒是占卜之神,會透過箭矢降下神諭。胡巴勒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是「他是巴耳/巴力」(Hu Bel),而*巴耳/巴力*(Ba'al) 就是聖經中經常出現的異教主神,意思是「主」,可算是當時中...
    5 days ago
  • 溫度日記 APP:用柔美的手繪插圖來療癒你的心、豐富你的手帳日記!(Android、iOS) - 無意中看到「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赫然驚覺,原來我們每天的生活早已被社群網站、即時聊天軟體攻佔已久,忘了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寫一段文字或是陳述自己的心靈告白,或為自己那荒蕪的一方天地灌溉過一滴水分呢? 吉娜承認自己心癢了!因為溫度日記不僅僅是日記網站、線上日記或是日記App,他更像是一個文字...
    4 months ago
  • 溫度日記 APP:用柔美的手繪插圖來療癒你的心、豐富你的手帳日記!(Android、iOS) - 無意中看到「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赫然驚覺,原來我們每天的生活早已被社群網站、即時聊天軟體攻佔已久,忘了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寫一段文字或是陳述自己的心靈告白,或為自己那荒蕪的一方天地灌溉過一滴水分呢? 吉娜承認自己心癢了!因為溫度日記不僅僅是日記網站、線上日記或是日記App,他更像是一個文字...
    4 months ago
  • 下坡的思維 - 當我們沿迎風坡而下時,風顯得大而勁了。我穿在許臂彎裡的手慣性的縮回而拉一下裙裾。陡然,我感到這種無意識動作的可 … 繼續閱讀 下坡的思維
    1 year ago
  • Podcast: David Harvey’s Anti-Capitalist Chronicles - Dialectical analyses of the capitalist totality through a Marxist lens. David Harvey’s Anti-Capitalist Chronicles is co-produced with Politics In Motion, ...
    1 year ago
  • 翻译:巴迪欧《真理的内在性》第二章四种有限类型的辩证法 - 第二节 辩证法 就某一类消极有限性而言,这绝不是一个将无限性与有限性相对立的问题。因为所有真正的力量最终都需要在有限记录(registre )中运算。问题在于,要假设出一种积极有限性,而这种有限性不会成为无限性的消极废值。 一、主要假设 既然如此,我提出以下假设:要想有真正的活动,要想让有限的东西...
    2 years ago
  • 【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 - ​ 【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 脫口秀大會第四季的slogan「還是生活最幽默」,周奇墨決賽的段子顯示他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加上深厚的表演經驗,更有第三季跌跌撞撞的表現,殺君馬者道旁兒的網路磨難,讓他從線下小劇場到線上綜藝節目表演的交換舞台,更小心拿捏那條線。更難得的是笑果文化在打造激烈的脫口秀大會喜劇擂台同時...
    3 years ago
  • 林樹勛:馬吉〈臭屁〉的美感──兼讀其文集《時日悠悠》 - 馬吉文集《時日悠悠》,有一篇題為〈臭屁〉,全文如下: 兩口子睡在床上,意旺忽地在 … 繼續閱讀 →
    3 years ago
  • 蘇賡哲 : 他做不成杜月笙 - 杜月笙 舊書商回憶錄之四十 包括蔣介石在內,很多人喜歡和杜月笙稱兄道弟。因為任你有天大難題求助於他,他都若無其事,「閒話一句」就替你解决了。 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但杜月笙的本事正在於,他要你還的人情債,即使是加倍奉還,必定是你還得起,樂於償還的。 奶路臣街有一位常作杜月笙狀的書商,他...
    4 years ago
  • 侶倫的《窮巷》 - 香港文苑書店1952年初版。書影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香港文苑書店1952年初版。書影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窮巷》是侶倫第一部長篇小說,1948年動筆,隨寫隨刊於夏衍主編的《華商報》副刊《熱風》上,由1948年7月1日起,連載至8月22日止,共約3萬6千字。恰遇夏衍離開報館,新人上場,編輯方...
    4 years ago
  • 蔡浩泉、張灼祥、西西、張海素、鍾玲玲、馬康麗1981年照片 - 鬍鬚張和大頭蔡 Victor Hui:應該在西貢,約一九八一。阿蔡怕冷,張校長穿背心,他要穿羽絨。他的皮包裡長期塞著這類外套和其他衣物、雜物,隨時可以「走路」的樣子。這是一次素葉和大拇指的聯合郊遊,為何有此一遊?Sorry,唔記得咗。 (圖片來自蔡浩泉臉書專頁2019年9月1日) (評論來自《大拇指》...
    5 years ago
  • 《羅馬教皇譜》( "The Popes, A History") - 剛讀完諾域治(John Julius Norwich)在2011 出版,談羅馬天主教廷歷史的《羅馬教皇譜》( "The Popes, A History"),甚感暢快,因為這本書把我一向有極大興趣,但又所知不多,而天主教會一向不讓教徒了解的教會歷史和280位教宗的強項弱點都一一抖出來了。 諾域治的《羅馬教皇譜...
    6 years ago
  • 杭寧遊記 - 我的藏書裡有二部古籍和西湖相關,一是《御覽西湖志纂》,一是《西湖志》。
    6 years ago
  • 奇怪的共犯論:又名「千錯萬錯都是馬英九的錯」 - 一直不討論關於香港立法會議員因宣誓不合規格而被取消議員資格一事,是因為此事太無聊 … 繼續閱讀 →
    7 years ago
  • 來看文學吧 - 四月開始在港台31 台主持文學清談節目「文學放得開」,逢周三晚十一點至十二點播出,當然很多人是在網上看直播或重播的。同一系列還有「哲學有偈傾」和「歷史係咁話」,另外兩晚是「講女時間」和「雄燈區」,講男女話題。男女話題當然是比較大眾的,而文史哲的節目則在特定族群之間引起注意,比如「哲學有偈傾」的聲勢很好,...
    7 years ago
  • 《別字》試刊號第二期出版﹗ - 立即下載:《別字》試刊號第二期 《字花》的網上純創作誌《別字》登場了! 「別字」一名,既有別冊之意,更寄望透過網上平台,另闢傳播門徑,開拓閱讀體驗。 暫定三個欄目,「透光」的作品從自由投稿中特別挑選,「有時」配合《字花》徵稿或另設新題,「極限」則專載萬字長篇。 試刊號第二期,以PDF形式呈現,供各位下載...
    7 years ago
  • 淫幕GAGAGA! - 終於決心寫寫Guilty of Romance的配樂,research時發現園子溫又拍了新戲,光是Trailer 就令我興奮得要命!這音樂,這色彩!怎麼悄無聲息?原來尚未公映。(香港公映日期:23/3/2017)一查,去年11月在亞洲電影節的Roman Porno 專場上映過...
    7 years ago
  • - 從工廈前往中學。在停車場有極殷勤的司機。上車,扣安全帶,衣袖立即被沾濕,環顧,一地染血的衛生綿。我大驚。司機說,小姐,我有怪病,耳朵不斷流血,妳說怎麼辦。只能一直在車廂裡囤積衛生綿呀。我在狹小的車廂裡,被染血的東西逼得無處容身。半站起來。司機繼續抱怨說,其他乘客都沒意見,為甚麼妳如此挑剔。 他送我去了...
    8 years ago
  • 东京艺术书展 x 香蕉鱼书店 - 继2011年受东京艺术书展主办方的邀请后,2015年9月19日到9月21日,香蕉鱼书店再次出发,参加我们的第二次东京艺术书展。这一次,两位创始人将亲自前往东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出版单位一同展现艺术书和 zines 的出版文化。 2015年东京艺术书展,至今已举办第七届,每年活动将聚集来自世界各地超过3...
    9 years ago
  • 乌托邦遗迹 - [image: uploads/201510/18_114414_s1.1973peterderret.jpg] [水瓶节,宁宾,1973年。摄影:Peter Derret] 乌托邦遗迹 欧宁 宁宾(Nimbin)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东北部山区的一个小镇,因1973年举办水瓶节(Aquarius Fes...
    9 years ago
  • 自由路艱:再思肖友懷事件 - 文:野莩遣返或特赦肖友懷,無絕對之可不可行,但決定時當先考慮法理依據,而非道德情懷。我曾就此事詢問一位在入境處工作的朋友,她的答覆非常簡單:「1. 依法當遣返事主;2. 父母非港人,事主不能申請單程證;3. 除了酌情,事主無其他留港途徑。」那麼酌情先例會為制度開漏洞嗎?「Personally speaking...
    9 years ago
  • Boston to Big Sur之旅(一).《SportSoho》.6/2014 - 我常說自己很幸運,上月有機會參加波士頓馬拉松,完成了一生人必做的一件事。最難取號碼布的波馬也去了,連同兩年前的東京馬拉松,世界六大馬拉松我已跑了兩個,集齊六大馬拉松的獎牌,再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了! 讀者大概會問:「莊曉陽好似好鬼慢,點解有機會參加波士頓?」其實,波士頓馬拉松並不是只有快腳才有機會參加,慢腳...
    9 years ago
  • 烏蘭巴托的夜 - 《烏蘭巴托的夜》是首蒙古歌曲。蒙古的作曲家寫的,賈樟柯重新填了詞,左小祖咒改編,電影《世界》插曲(湖南台的字幕打錯了)。左小原版的就好聽,他少有的比較「正經」地演唱。譚版也不錯,大氣,聲情並茂。 左小改編演唱的《烏蘭巴托的夜》 賈樟柯電影片斷(趙濤演唱) 蒙古族樂隊杭蓋的版本 烏蘭巴托的夜 作詞:賈樟...
    9 years ago
  • 莉娜骑士在盘子上 - 1874年12月25日,一个女孩诞生在罗马北部小城维泰博的贫民窟,迷信说,这一天诞生的人有特别的命运,父母为她取名“娜塔莉娜”(Natalina ),因为“natale”是意大利语里的“圣诞节”。12 岁开始,她当过卖花姑娘、包装女工,生活虽然贫寒,好在她天赋歌喉,每天从早唱到晚。邻居一个音乐教师给她上...
    10 years ago
  • 欲望的事故 - 欲望的事故 顾文豪 特里林在《知性乃道德职责》一书中引述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认为悲剧的主人公具有某种程度的、可进行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他“必须通过自己的道德状况来为自己的命运进行辩解”,而其道德状况并非十全十... *博客大巴,你的个人传媒早班车*
    10 years ago
  • 給《明報》 - 一口答應寫一篇給《明報》,箇中心情,猶如「償還」。 明明我沒有欠這報甚麼,稿債沒有,瓜葛沒有。 都是人情吧。多老套。 這些年來,跟《明報》的這些年來,救命,怎麼細數。 第一次認真寫稿刊登,已是2003年的事了。正是馬家輝博士邀請,給世紀版寫一篇關於「網上飄流的香港家書」。(私人回憶:先生有份跟我寫的。)一年過...
    11 years ago
  • 偶然的發現 - 很久沒在facebook上看到湯正川的post,早上偶然看到他與另一DJ的對談,發現這首歌,先放上來,待電腦回復正常,再仔細欣賞。
    11 years ago
  • 阿城:你这个名字怎么念? - *你这个名字怎么念?阿城 * 堪萨斯州多好农地,广大,略有起伏,种着苞谷。苞谷快收了,一般高矮,一片灰黄。不过从车里望出去,灰黄得实在单调,车开得愈久,愈单调。 偶有棉田。两个人坐在路边白房子前,有车开过去,瞥也不瞥,呆看着棉花地。 从后视镜里望他们,愈来愈小了。发什么呆呢?棉花出了问题?第一次种棉...
    11 years ago
  • - *Chapeau...!*Cock your hat - angles are attitudes (Sinatra) By Heinz Decker Hats seem to stimulate the imagination; maybe because they are a prolongatio...
    12 years ago
  • 閱讀讓我質疑制度 - [本訪問稿乃〈不可能所有的真實都出現在你的攝影機前──賈樟柯、杜海濱訪談〉的第一部份。訪問稿全文網上版見以下網頁: http://leftfilm.wordpress.com/2012/07/17/jiaduinterview1/ http://leftfilm.wordpress.com/2012/07/17...
    12 years ago
  • 蜚聲卓越在書林──蘇州文育山房 - 蘇州的氣候溫潤,步調舒緩,水道與巷弄縱橫交錯,教人一來到此便安下心來。城裡的平江街區,從宋代便已經存在,以今日留存的巷弄來看,八百年來的格局規劃變化並不大,只是範圍縮小許多。而就在這僅存的街區裡,留下的不只是悠悠時光,亦有不少哲人賢士駐守的痕跡。書癡黃丕烈的百宋一廛、史學家顧頡剛的顧氏花園、清代狀元洪...
    13 years ago
  • 當世界留下二行詩 宣傳BV - 當世界留下二行詩瓦歷斯.諾幹Walis.Nokan本書以極簡的形式,現代詩行的排列,挑戰詩藝和語境的實驗風格觀察視角從台灣的土地與家園,擴及到族群、社會乃至世界的關懷。動情至深,引發共鳴,為作者近年來最新創意力作!短短的二行詩,宛如「芥子納須彌」激起無限想像空間,是一本趣意盎然、值得珍藏的現代詩集。向陽、李...
    13 years ago
  • V城系列明信片 - 圖:by 智海 and 楊智恆
    13 years ago
  • 【世界眼系列特别活动】迈克尔•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 *迈克尔•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开始时间:* 2011年5月21日 周六 13:45 *结束时间:* 2011年5月21日 周六 17:00 *地点:* 上海 长宁区上海市天山路356号长宁区图书馆10楼报告厅(地铁2...
    13 years ago
  • 诗歌是飞行术,散文是步兵 - *诗歌是飞行术,散文是步兵顾文豪* *刊于《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2009年10月11日* 在众多优秀诗人看来,散文不是适合他们展露才思表陈感情的文体,偶然为之,亦不过如布罗茨基所说的是一种“以其他方式延续的诗歌”。他还有另一个比喻———诗歌是飞行术,散文则是步兵。 是的,诗人兴许能在...
    15 years ago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印存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印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5*35*138mm 薄意山水巴林红丝冻石 观自在菩萨 26*35*80mm 貔貅钮巴林黄冻石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30*38*90mm 貔貅钮巴林冻石 照见五蕴皆空 33*33*114mm 螭钮巴林黄彩石 度一切苦厄 25*2...
    16 years ago

Wednesday, February 9, 2011

2011年2月10日
i-See主義
葉輝
解放廣場上的深紫色玫瑰

開羅解放廣場上有一團不捨晝夜地燃燒的烈燄,每天都看它好幾回,漸漸就覺得那真的是一束深紫色的玫瑰—原來齊澤克(Slavoj Zizek)也注意到了,廣場上有諸色人等的訴求,民族主義者、社會主義者、理想主義者、機會主義者、愛國者……都來了,唯一缺席的(或出席了而沒有現身的)可能就是原教旨主義者。當然,也可以清晰地看見不在場的西方霸權的身影,他們不在場卻明目張膽地遙控着那團烈燄的溫度,以及那束深紫色玫瑰的光譜。

開羅解放廣場上持續的怒吼,證明了西方自由主義者的犬儒智慧是徹底錯誤的,他們一直堅持一個錯覺,在阿拉伯世界,只有原教旨主義或國族主義才足夠力量動員群眾—但他們錯了,那一束深紫色的玫瑰倒是在原教旨主義者缺席下持續怒放,那倒是革命時期最陰柔的美。

阿歷山大的灰姑娘

在電視新聞畫面來不及覆蓋的解放廣場上,原來還有詩和音樂,有一個名叫Eskenderella的樂隊以詩的名義吶喊着自由和解放的聲音,Eskenderella是一個混合詞,意思就是「阿歷山大(Eskendereyya,埃及口語)的灰姑娘(Cinderella)」,這樂隊以動人的女聲詠唱黎巴嫩詩人哈達德(Fouad Hadad)的《你這青鳥》(You Green Bird)、埃及作曲家達維什(Sayed Darwish)的《甦醒吧,埃及人》(Wake up Egyptians)、埃及詩人奈格姆(Ahmed Fouad Negm)的《全體戀人集合》(All lovers gathered)……也許詩與音樂就像女歌手阿米拉(Emmanuelle Amira)所言:「所有不同的宗教和生活方式實際上表達了相同的和平、謙卑和愛念,在一個被疏離的社會表述的是名副其實的團結。」那詩和音樂,是革命時期最陰柔的美。

也許,已故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及小說家馬福茲(Naquib Mahfouz)也錯了,他來不及目睹解放廣場上那一束怒放的深紫色玫瑰,才會有此宿命論:「生命總是太聰明,聰明得騙過了我們;如果它一開始就告訴我們,它的店裏賣些什麼,我們會拒絕出生。」

另一位埃及小說家蘇維芙(Ahdaf Soueif)卻以平常心面對這場偉大的革命,她說她心目中的埃及地圖從沒改變,它永遠是一幅《愛的地圖》(The Map of Love),那是她在2000年出版的小說,講述兩個女子的故事:離了婚的美國女記者到埃及採訪,遇上一個美埃混血的作家;英國寡婦到埃及旅行時,愛上一名埃及民族主義者—小說裏的愛情和政治當然滿有現實的寓意,可她寫道:「那是過去的美,都擱在桌上:雜誌、圖片、一個蠟燭杯、幾本歷史書。你離開它再來看它而它仍在等你—從來沒變。你翻揭了幾頁,從頭再看,你可以揭開前言而知曉結局。而你述說那故事,人活在其中,他們卻只能訴說各自的部分。」

必須承認,我們對埃及其實所知無多,但我們願意耐心傾聽。比如蘇維芙告訴我們,她在前往解放廣場參加集會之前,竟有閒情爬上梯子,掛好一張剛剛洗熨好的門簾,那其實並不荒謬可笑,她寫道:「我只知道我需要為我的睡房掛上洗熨好的門簾,否則它會出現皺紋而要重熨。所以我在出門前花十分鐘將它掛好,再花半分鐘欣賞那柔順而滾滾如浪的雪白……」那門簾的白浪亦如愛的地圖那樣舒伸顧盼,是革命時期的日常生活最陰柔的美。

他們為什麼嘲笑民主

可這陰柔的美不一定包括被尊稱為「普世價值」的民主,或者就像馬福茲所言,埃及人並不是不愛民主,他們會為獨立而不惜犧牲,但他們還沒學懂珍惜民主,他寫道:「我為我們的1919年革命自豪,也為自己身為華夫脫黨員(Wafdist)而自豪,但革命的優先選擇並不是民主,而是擺脫外國的統治……民主還沒有在我們的文化中生根……我們的下一代甚至責備民主,一如責備貪腐和特權……大部分埃及人認定二戰後的民主毫無貢獻—沒有社會公義,沒有自由,甚至沒有完全獨立。他們嘲笑民主。」

必須承認,我們對埃及其實所知無多,我們只知道一點埃及的地理:地處非洲東北角而西奈半島伸入亞洲,位於地中海邊緣而憑尼羅河與中非聯繫,東隔紅海而對岸就是阿拉伯半島;也只知道一點埃及的歷史:歷來屢被外族入侵,西亞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地中海的希臘人和羅馬人、尼羅河流域的努比亞人和北非的柏柏爾人都曾是它的統治者,它也曾像香港那麼淪為英國殖民地,獨立後親過蘇俄又靠攏美國……此所以在纍纍的歷史傷痕中,埃及人對外來文化倒是特別寬容。

但在此時此刻,我們還是重讀馬福茲寫於1956年至1957年的《開羅三部曲》(The Cairo Trilogy),從中或可見出解放廣場上那束怒放的深紫色玫瑰的「前傳」:從二十世紀初葉起,一家人三代從商,前兩代人的目光都集中於反英國殖民的學生運動和民族獨立鬥爭,全力民族主義者組成的華夫脫黨,第三代人卻對民族主義感到失望,或變成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或變成激進的為馬列信徒……固有的道德、理想和價值被摧毀了,馬福茲說:「謊言、誘騙、欺詐、殘忍,像精明的商標和偉大的證書一樣通行無阻……」

是的,馬福茲一生憂患,儘管得享高壽,在這世上活了九十四年,還是來不及目睹解放廣場上的烈燄。我們也未必能看見但我們可以想像,那一束怒放的、散發着最陰柔的美的深紫色玫瑰,必如日常生活裏一幅門簾的白浪,將謊言、誘騙、欺詐和殘忍都淘洗乾淨,就像齊澤克所言:有若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小說的標題—《一個都不留》(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2011年2月10日

林行止
你OK我OK OK從何而來

一、

美國麥莫雷大學英文系教授麥卡夫今年出版的《OK—美國最流行單字不大可能的故事》(A. Metcalf: OK — The Improbable Story of America's Greatest Word),是消閑的良書,為了OK的前世今生,作者窮經皓首、翻遍典籍,寫了近二百頁,治學精神令人起敬;不過,雖然作者上窮碧落下黃泉地搜尋OK種切,似乎仍有疏漏—筆者的一點點有關OK的新發現,是閱讀「原典」所得,並非轉引有關著作如《OK》所記,因此頗有自得之喜!

《OK》開宗明義,指地球上最多人用(說和寫)的字,不是每個非聾啞嬰兒都會說的媽(Ma),亦不是幾乎無人不飲且一飲上癮的「可樂」,而是OK。

大部分辭書以至維基百科都指OK是Okay的縮寫,是表示認可、同意、一流或過得去(mediocre)甚至不表態模稜兩可含糊過關之詞,如對一首歌曲的優劣評以OK,既有「好聽」之意亦有「不值一聽」之義(如說「呢首歌都OK喇」);這裏岔開一筆,說一說女性口中的That's OK的真正含意,據新加坡陳大衞(?)網站(davidtan. org)○八年九月一日貼出的〈了解九個女性常用字〉,OK為九字之一,陳氏說這是女性對男性發出火山快將爆發的訊號,意味她正在籌謀如何令你對她犯下的錯誤付出代價的前奏。如此說來,OK又多一功用(按其他八個字為fine〔女性結束爭辯時要對方閉嘴的指令詞〕、five minutes〔你等她「出街」時她這樣說等於要你等候半至一小時〕、nothing〔暴風雨前夕的寧靜〕、go ahead〔你照辦吧但千萬別當真〕、loud sigh〔無言勝有言氣上心頭山雨欲來〕、thanks〔別發問:多謝什麼?〕亦不必暈倒〔低聲下氣說「別客氣」便夠〕、whatever〔你照着辦罷,其實這是女性的「法克」〕及don't worry about it, I got it〔你忘記她重複多次的「勸告」她快將發動總攻擊)。

如此「多用途」,這個簡單明晰容易上口的OK,遂一早成為無分種族不分國界貧富共用世界通行的「普世(環球)語言」(雖然《普世語言》〔一月二十五日本欄〕不談這個字),這意味OK是世上最多人說最常見的英文單字(名詞);當然,在美國真是你OK我OK大家以OK為口頭禪(一九六七年美作家哈里士的暢銷書《I'm OK, You're OK》出版後把OK的普及化推至高峯),人人說OK,美國人因此有Okers的綽號。

OK的來源,真是眾說紛紜,《英文字源字典》(Dictionary Word of Origins)以學者各自表述莫衷一是,字典編者大概亦不知如何抉擇,只簡略地選擇性地說十九世紀有美國人把All Correct(全部正確)誤寫或故意寫成Orl Korrec[k]t,而後者的簡寫便是OK;另一「來源」是美國第八屆總統競選時,後來當選的民主黨候選人Martin van Buren(1837-1846年在位)為爭取紐約州老鄉的選票,打出Old Kinderhook(紐約州地名)的標語,此二字的縮寫為OK,既是候選人故鄉地名的簡稱又有「全部正確」的雙關含義,因此被廣泛使用(按《OK》的說法有點出入〔頁四十五頁〕)……。《字源字典》不屑為OK尋根,可以理解卻令人失望。

以《牛津字典》為據,OK來自希臘文ola kal[a]e(意為「全部沒問題」、「一切順利」),亦可能來自蘇格蘭方言och aye(後字發音近K)、印第安Choctaw族土話okeh(真的如此)、海地法文au quai(音若OK,意為去碼頭,海地碼頭工人慣用語),或名為Obediah Kelly的美國火車貨運經理,他在經手的貨物上蓋上OK等於他驗收妥當的大印,OK遂成為通行的印記……。《牛典》點到即止,未作深入解釋,而《OK》則尋根問源,且翻出原始典籍,說之甚詳,只是料讀者和筆者一樣對此興趣不大,就此打住。

不過,上述各家的尋根雖甚費工夫且有不少發現與高論,但仍漏去筆者認為甚重要的一項來源,此為《文字之秘—英文何以成為英文》(H. Hitching:《The Secret Life Of Words — How English became English》;英文吸收融合了三百多種「外來語」,大大豐富了英文的詞彙)在〈旁門左道〉(Voodoo)一章突然論及OK,首先指出此字可能是西非胡洛夫(Wolof,該信奉回教的土人散居於贊比亞及塞內加爾)族土話Waw Kay(沒問題)的變音詞(順便一提,英文常用的Uh〔啊,帶有輕蔑語氣的疑問〕及Uh-huh〔嗯嗯,肯定之意〕,均來自Wolof土話);更有趣的是,這位有「詞彙專才」(Lexical Wizard)之稱的「神童」(今年才三十七歲),認為OK有可能是「擊倒」(knock-out)的倒讀,即KO變成OK;他說在拳擊界,於賽事中未被擊倒的人,被問及賽果時,通常會說OK以別於KO……。想起「俾咗」變「左脾」(去年十二月十六日本欄),OK變KO實不足為奇;可惜作者未說明的是,拳擊界說OK起於何時?

二、

OK何時見諸文字?筆者以為最可靠的《同義詞詞庫》(見去年四月本欄〈從《字典》到《詞庫》系列〉,說首見於一八四一年(02.01.17.04/11),本來以為此說可以「一錘定音」,哪知《OK》「圖文並茂」指出此字首見於一八三九年三月二十三日的《波士頓早報》,比前說早了一、二年,而發現者為美國近代美文(American English)專家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里德(A. W. Read),里德之意為閱讀,他為找OK的源頭,真的「名副其實」地做了大量閱讀,里德不僅讀遍群籍還從頭爬梳了成為「印刷媒體」後的報章雜誌,並於一九六三至六四年間在學報《美國話》(American Speech)上,發表系列討論OK的專文;其中部分「可用」資料皆成為《OK》第一章的主要內容。

OK之成為最流行英文字,與政治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美國第八任總統宣誓就職後,民主黨人趁機於一八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成立以總統之名的縮稱而又寓意「一切順利」的OK俱樂部(O. K. Club),以鼓吹民主黨的政見;保守的輝格黨(Whig,共和黨〔及英國保守黨〕前身)的「文膽」在其喉舌報章撰文,指OK「出身可疑」、「意義含糊」,意欲貶低OK俱樂部的認受性;據其所述,它是來自阿拉伯文,有kicked out即出界、解僱之意,其倒讀為out kicked,此為OK之源頭(竟與knock out的倒讀同);民主黨的文宣健者馬上還以顏色,不過此事已無關宏旨,不說也罷。惟此「花邊新聞」顯示當年OK確是罕見鮮用的新字。

距此近百年後的二十世紀初葉,OK似乎仍未在英國上流社會流行,二○○一年首映的《迷霧莊園》(Gosford Park),描述發生於一九三二年的一場貴族狩獵引發的謀殺奇情電影,開場為在赴歌斯福莊園路上,伯爵夫人的司機迷失方向,遇上趕赴同一目的地的美國製片家,後者客氣地問顯得有點徬徨的伯爵夫人:「哈囉,你OK嗎?(Are you OK?)」夫人不明所以(英國人慣用的是are you alright〔all right〕?),反問:「我什麼?(Am I what?)」,令對方頗為尷尬,尚好夫人的女侍聽得懂,答以「我們沒事,謝謝!」此雖為小說家言,卻反映了近百年前OK尚未登堂入室納入貴胄的日常詞滙……。如今情況當然大不同,英國人說OK的頻度已及得上美國人,以報道影藝界社交圈花邊新聞為主調的《OK周刊》創於一九九三年,現在不僅是英國最暢銷的周刊,且在世界多國(包括中國)出本地版,讀者共約三千萬。非常明顯,隨着《OK周刊》風行全球,OK更是說遍全世界!

寫了三千多字,雖然已找到OK「第一次見報」的事實(稍後被推翻也未可知),對OK的源頭則未見頭緒,不敢肯定。諸君若有所發現,請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