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下起毛毛雨,腳步緩緩沿著斜坡漫無目的往下走,沉鬱的天空如吃麵時染上重重霧氣的眼鏡,看不清隱藏的深度。或在冷得雙手冰凍放在口袋裏不願再抽出來的季節,也許應該找個地方坐下來,翻開一本書,用手掌緊緊包裹著微笑遞來的瓷杯,感受文字和咖啡的溫熱。
路上沒幾個人,都是在附近居住或上學。學院派紅磚外牆、舊式格子窗門髹上墨綠油漆,高掛起來的黑色鐵皮小招牌寫著「Books & Co.」,一切都很簡潔。二手書店主人 James 說這裏是傳統半山區,附近主要是住宅、大學和中學,富文化色彩,平日亦多學生來光顧。「這裏很自然、混成一體,不會像突然開了家時裝店般突兀,甚至行過也不會發現的書店,就是這區域的一部分。」
對啊,站在這裏就像身處歐洲的小街巷弄之中,在寒冷天或下午時分裏躲進書和咖啡的世界,「進來後挑這本書看看、那本書望望,不知不覺就slow down(慢下來)了。」
對啊,站在這裏就像身處歐洲的小街巷弄之中,在寒冷天或下午時分裏躲進書和咖啡的世界,「進來後挑這本書看看、那本書望望,不知不覺就slow down(慢下來)了。」
James:「看書是要慢一點的。現在這個世界資訊太多,智能電話、平板電腦、電視⋯⋯資訊是不缺的,甚至多得沒時間,但真正坐下來去看書、認識智慧的時間較少。這裏讓你可以靜心看印刷書籍。你拿著智能電話用手指翻來翻去,速度很快,甚至是搜尋重點資料。但書真的要左翻右翻慢慢看。」
對他來說,書是無處不在的。不論是家居擺設、朋友間生活化的話題、或是功能性書籍給參考書和食譜等,均豐富人的生活。他亦會隨身攜帶讀物,睡覺前或飯前都會晚讀。
喜歡這裏寬闊的樓底、柔和淡黃的光線以及高眺的黑桃木書架,書本或置於櫃子裏,或於陽台上,或就地堆疊成山,我還以為走進了別人的書房。「希望進來的人感覺像被書堆包圍一樣」James 說。「其實每本書好看與否、暢銷與否、新與舊,作者也花了很多精神去寫,每本書都有生命,當他們走在一起時,會有種氛圍,是個很有智慧的環境。」
他把書籍分類的方法並不按傳統那套。旅遊書?抱歉沒有,請看看面前這個書架吧,上面放著所有關於世界各地的書籍 (Books about places) ,譬如是某個地方的歷史和藝術出版;傳記?沒有,只有關於人的書籍 (Books about people) ,甚至是關於書的書籍 (Books about books) 。「書本像人一樣,物以類聚,走在一起就有生命,我只在讀者角度想,能夠輕鬆地找到想要的書,或發掘更多。」
由於屬二手書店,Books & Co. 無法像連鎖或新書店那樣作大型傳銷、出版,可是這裏卻有些非主流或香港買不到的書籍,例如畫冊、不同版本印刷或是話題獨特的,有些是住在附近的外國朋友拿來,有些則是店主或友伴專程在外地採購。James 以一本介紹世界各地鬼怪的書為例,這種書比較另類,「平時在香港哪會有人看?」然而他卻買下了。「只得一本,難道要找一個人買也怕沒有嗎?」
讀二手書有趣的是,你永遠無法知道它經歷了多少人手心的溫度,而最後又輾轉落入你手,有種「就是你了」的感覺。這種緣分和遇上生命中的唯一是同樣巧妙。
Books & Co. 於2000年開業,本來以咖啡店為主打,書本屬配角。直至2007年 James 接手,開放式的廚房仍然保留,但桌椅的數量少了,反而藏書卻多了,變成供應咖啡的書店。秉乘創辦理念,環保不浪費書籍,並且是悠閒、非商業化的,服務附近社區。他希望這裏是「舒適、平易近人的,有食物、輕音樂,並非學術性。閱讀需要時間消化,你要挑選、要仔細看,不自覺便享受一個下午。」
就在時針與分針交替流動間,店內客人斷斷續續進來又離開。沈澱思緒,凝望窗外偶爾經過、等待交通工具的行人、嬉笑打罵的學生,感覺這才是生活在一個城市該有的風景。
嘿,我想在你博客站购买外链~ 联系我:triciatsang@gmail.com.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