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obostory.wordpress.com List

Friday, June 5, 2009

盧亭人

[历史沿革]城区移民溯源流
2006.07.26

  历史上的移民,以食物供应缺乏,自然资源耗竭和相对人口过剩或逃避战祸及天灾为出移原因,移入地区的选择,则由经济机会和生活水平之优越来决定的。还有心理的因素,即乡族感情的吸引,向外求发展的心态。这些因素,是导致外地移民珠海的原因。
   从史前至唐宋时期,珠海的地理环境属河口与海岛状况,在这地区居住活动的原始居民属百越土著人,如南宋以前三灶岛为瑶族居住过的地方,被封建统治者鄙视 为“瑶蛮”。中国古有移民的传统,总的趋势是自北而南,经济重心也随着南部不断开发而逐渐南移。单就珠江三角洲而言,也是呈现出这一趋势,珠海地区是珠江 三角洲最南端,移入的北方士民为时较晚。这同珠海孤意悬海外,生活条件恶劣有关。
  长期以来,我国境内发生过几次民族大迁徙,那些原先生活 在中原地区的先民,或避战祸,或罹天灾,一次又一次地迁徙到这片当时被视为荒蛮的海隅之地,寻求安居。按谱系探本溯源,珠海人的祖先,是从北而南,几经辗 转,不断开拓。所到之处,一旦感到人满之患,便另谋出路。移入珠海地区时,多系单家独户了。从目前布局,操粤语的大都聚在城镇或开发程度较高的水网地区生 活,客家人多住在山地、坑田,蛋民即生活在海岛或沙田地方。
  珠海人来自五湖四海,方言复杂,约有十多种方言,其中白话、咸水话、客家话、 山场话四大方言共存,但语系不离其宗,皆保存了包括全部入声在内的中原古腔,足证他们并非百越土著。那么原先的土著人到底如何呢?原来这里的土著居民被后 来的氏族汉化了。在这千年以前路程越千里的大迁徙,是以望族为核心,靠雄厚的经济、文化、军事实力为后盾整体行动、这些新来者与生活习惯和语言不相同的土 著居民之间,为了争夺生息之地,就激发争斗,土著的少数民族当然不是他们的对手,在封建宗法制度以从属观与排他性的逼迫上,土著人不是逃窜他方,便是沦为 附庸,甚至将原来的部落名称改从汉姓,以求得生存。
  珠海外来居民的迁入,始见于东晋时期。据史籍、谱牒记载,卢循义军进驻广州,失败后其 余部有的流落在香山沿海一带的岛屿,成为海上居民,这些人原是苗裔,不通广东语言更无文化,生活“无所得食,生子孙皆裸体……常下海捕鱼充食。”宛似原始 人类,外间称他们为“卢亭”。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曾乘舟路经此地,因有感作《卢亭诗》云:“老万山中多卢亭,雌雄一一皆人形。绿毛遍身只留面,半遮下体松 皮青。攀船三两不肯去,投以酒食声咿嘤。纷纷将鱼来献客,穿腮紫藤花无名。生食诸鱼不烟火,一大鲈鱼持向我。殷勤更欲求香醪,雌者腰身时袅娜。在山知不是 人鱼,乃是鱼人山上居。编茅作屋数千百,海上渔村多不如。”反映了当年卢亭人过着的是一种非人生活。又唐朝公元884年,黄巢起义失败后,其余部有的流落 到珠海地区,如三灶岛斜尾村杜姓、西洋田村吴姓和苏姓就是他们的后代。根据考古发掘,在唐家、金鼎、香洲等地发现有唐代的村落遗迹,证明珠海在唐代开始就 有一批外地人落户了。如在唐代至德二年(757),朝廷在濠潭(今山场村)设香山镇,就有谭、陆、洪、萧四姓居此一带,并形成村落。历史上最早大批移民珠 海是北宋末年,当时珠海的香山镇有渔、盐、矿之利,其地理形势,在宋代日显重要。据《广州府志》记载:“北宋末,距香山横石矶偏南约百里之釜涌境,海隅有 银矿,庶民争赴开采,至有举家迁徙者,皆聚居于海边渍地。”这些到珠海采银矿和海盐的人们,应是香山邻县的居民。而外省迁至珠海的,据记载有“南屏郑族一 支始祖菊双,庆历四年自闽入粤,聚族谷都”。其次大量人口迁入珠海,是南宋时期。宋宁宗年间,因宫女苏氏逃匿在粤北南雄珠玑巷,朝廷严迫该地58条村迁 徙,村民为避兵祸,被逼举家向南迁移,从南雄珠玑巷经广州、新会等地,辗转南迁至珠海,该区“土广人疏,堪迁住址”,其中繁衍迁徙珠海的有唐家唐族始祖、 梁族始祖,山场吴族始祖、鲍族始祖,翠微韦族始祖,南屏张族始祖和南屏北山村杨族始祖等,都是南宋时期从南雄珠玑巷迁入的,迁移时间在宋宁宗开禧元年至度 宗咸淳年间。南宋末年,蒙古族入主中原,南宋朝倾覆,宋帝被元兵追杀,由张世杰等忠臣率军护驾南逃,从景炎二年十二月至翌年二月这段时间,这支船队一直在 珠江口的海域巡徊,从市镇上补充物资。并把不适宜于航海作战的老弱和伤者安置在陆上,他们有些就此入山落户,择地聚居,成为滨海一带的居民。现唐家的文 姓、鸡山村的杨姓和三灶岛、横琴岛等地方的一些姓氏,就是他们的后裔,斗门县南门乡的赵姓乃宋家皇族的遗裔,已繁衍几千人。当时有宋末承节郎赵时(宋宗室 后裔)、翰林学士邓光荐,大理寺承龚行卿三人,流落斗门黄杨山,在山腰建金台精舍避元乱。从此,“衣冠萧散古遗民”。
  在公元1553年以 后,葡人在澳门开埠,与西方各国的贸易不断兴旺起来,终于发展成为西方国家在东方的国际贸易中心。万历中期,澳门人口已拥有十万之众,但澳门的居民多为香 山人。这时期,珠海也迁入大批移民,在珠海立村的村庄达五十多个,就是在远离大陆的珠江口担杆岛,也有渔民定居。这些在珠海立村的人们,主要是开垦荒地。 特别是明中期以后,尤为显著,这对珠海的经济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清代初期,康熙皇帝为要攻占台湾,采取高压政策,对东南沿海实行“迁 界”、“海禁”,勒令广东沿海地区和岛屿居民内迁,不准居住,不准捕鱼耕种,越界者斩。珠海地区临南海,首当其冲,居民流离失所,田园荒废,不愿迁的惨遭 杀害,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康熙二十三年,台湾平定,清政府废除“迁界令”,各地居民又大量流入珠海。清康熙以后在珠海立村的村庄达二百六十多个,遍及现珠 海所辖各区县。而且万山、桂山等岛屿也出现了定居的居民。这些在珠海立村的人们,除了一部分是当地村庄分出的新村外,大部分由外地迁入。澳门对岸的湾仔迁 入的居民甚多,人口也很复杂,由其他沿海地方来者有之,由内地来者有之,蛋民亦有之,为四方杂处。18世纪中叶,湾仔人口就达四千余人(最多时达一万余 人)。他们因农成村,因村成市。直到香洲开埠时期,又有一大批外地人移入珠海,使这块土地成为一个商业城镇。
  据考,宋代以来迁入珠海地区 的居民,他们有来自甘肃、湖北、河南、河北、福建、台湾等省和广东的南雄、四邑、潮汕、阳江、东莞、惠阳、河源、兴宁、紫金、五华、中山、佛山、花县、海 丰、宝安、顺德、香港等县市外来的移民,他们草莱初辟,筚路蓝缕,艰苦经营,积极开发,凭其才识和经济实力,不久在当地取得社会地位,也有的通过科举仕宦 或到海外谋业而成为名门望族,建祠庙、华表、牌坊,就是他们大族的势力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其中较大祠堂有唐家唐氏宗祠、南屏容氏宗祠、南屏北山村杨氏大宗 祠、北岭徐公祠、梅溪陈家祠、吉大叶氏的“荣禄第”和斗门南门赵氏的“绿猗堂”等。珠海有不少的宗氏,追溯其先代都官宦出身,如三灶的张氏,先代是唐朝大 丞相张九龄的后代,唐家的唐氏,先代是宋朝宰相唐介之的后裔,沥溪的苏氏,先代是宋朝直史馆苏轼的后人。故此,这些南来定居的中原人,不乏有识之士,他们 带来了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对珠海地区古代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种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尤在近现代,珠海出现了一大批在军、政、文、体、商 方面的著名人物,一时群星璀璨,辉耀福州。
  而今,珠海试办经济特区,向国内外大举招贤,大批外来移民迁入珠海,鸾翔凤集,人才济济,共同开发这片土地,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将珠海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海滨新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