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obostory.wordpress.com List

Tuesday, August 16, 2011

何秀煌教研究範圍

邏輯、記號學、語言哲學、心靈哲學、科學的哲學、認知科學、教育哲學、人性論、藝術哲學、漢語邏輯。

基本研究的學思理念

*摘自方克立、王其永主編。《二十世紀中國哲學》第二卷:人物志,下冊,北京:華夏出版社,1995年。

何秀煌從事哲學教育近30年,其所宣揚闡發的學思理念主要有:

(一)人性演化論。他認為,人類之理性和感性(包括感情)都在不斷演化之中。這不僅指狹義的"文化人性",因為自然與人工之間,只有程度之分,沒有必然之別。人類的文化就透過"自然化"的歷史過程,演成人類內存生態和外有生態的結構成素和內涵實質。
(二)記號人性論──第一次人性革命。人性有其漫長而輕緩的漸變,也有急速而跳躍的突變。記號的"發覺"和發明(人類的記號化活動)在遙遠的年代曾經跳躍式地提升了人類的理性和感性,完成了人性的第一次革命。人類不但開拓出文化人性,進入文明,無法走回原來獸性野性之路;同時更在不斷演化的多層多樣的記號活動下,創造出多姿多彩的人類的獨特文明。人類所開墾耕耘的包括自然記號和人工記號。人對自然萬有萬物的記號化,終久成就了種種自然科學和技術原理;對人工記號的拓展,則發明了文學、藝術、音樂和哲學等等人文創作;界乎兩者之間(因為對於人類而言,"自然"含有人工,"人工"滲透自然),則有宗教和種種人理學科,例如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等等。透過"俗成性",語言成了人類的第二天性,可是這個第二天性反過來塑造我們的文明人性。
(三)記號文明觀。人類經營種種記號體系的過程中,形成多樣紛繁的意義值(包括意理、義理和價值等等),構成超然膨脹的"意義空間"。人類的文明是意義浸潤於記號體(表意媒體)的具象化的精神表現。那是不斷開拓記號空間的成就。
(四)大語言和小語言。人類語言的演化不斷開拓其意義空間。人類的理性和感性投落在這種意義空間的熔爐中塑變演化。由於人類分區注意力的集中,各別興趣之分化,以及深入探究之風行,於是除了日常多用途的"大語言"外,具有比較特定目的之種種"小語言"也應運而生。此起彼落。各種文學語言、音樂語言、藝術語言、數學語言、邏輯語言、科學語言、技術語言等等,風起雲湧,崢嶸頭角,在文明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烙印,並在人性演化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這樣的小語言通常滲透到大語言中,改造大語言。比如音樂的小語言和科學的小語言溶化彌漫在我們的大語言裡,將音樂的理性和感性以及科學的理性和感性,發揮宣揚,激盪我們的理性,撼動我們的感性,再造我們的人性。
(五)乏晰記號觀和語言開架性。語言廣指一切的記號體系。一個語言中的每一成素(如單字、語句等),只含有體系內的關係值,沒有超離體系外的絕對值。關係值必須通過脈絡定義法呈顯浮現。除了純粹以人工記號為對象的小語言外,這種定義法的最後依據是語用的"俗成性",不是像"本質主義式的意義論"所標榜的意義的"本質性"。人類心意衍生無邊,語用體系開放無禁,所有的大語言以及許許多多的小語言,全都是開架的記號體系,不是封閉體系。
(六)多元理性觀和多元感性觀。記號體系的分化不斷培養出種種類別的(小)理性,塑造出形形色色的(小)感性。人類因為各自浸潤於不同的大小語言(我們常常同時擁有種種大語言和種種小語言),養成一些重心互異、比重有別,但卻又可以交流溝通的多元理性和多元感性,"多元價值"起始於這樣的多元理性和多元感性,起始於多元人性,起始於多元記號體系的多元意義空間的多元關係值。不過,多元價值並非人間紛亂之源。它往往是文化和文明豐富的內涵和堅韌的持續力之所寄。封閉而無從交流溝通的雜多體系之爭執搏鬥才是紛亂之因和潰敗之緣。至於絕對封閉的龐大記號體系,不可能長期穩定存在,種種小語言立即緊隨人性需要,應運而生,取而代之。
(七)文明基點多元論。理性和感性都無需單一的絕對底層基礎。記號體系內關係網的穩定性和內部元素間的親和性,本身就構成存在的理由和繼續發展的憑據。各類不同的小語言往往提供了人類文明的不同起點和不同導向,無需笛卡兒式的"阿基米德定點"。
(八)個人語言的創造性。不論大小語言,其鮮明性、親切性和創造性都是從語用中產生。個人是記號的主宰。他通過記號將自己意識與潛意識的內容表達而出,與人溝通交流,塑成其他個人以及眾人集體之意識與潛意識。個人在運用記號上的創舉,可能改變舊制,引出新規。語言沒有絕對不變的規律,只有相對俗成的調和。文化上的創造經常起源於富有啟發、能跟著為大眾接受的個人語言。語言的"社會化"和"個人化"是永不停止、互補相成的雙向運動。這種個人語言是一切語言充滿活力的"個人版本",不是維根斯坦所非難的"私有語言"。
(九)文化的循環論證和文明的無限前進。文化和文明若固定在同一個封閉記號體系裡,無論體系多龐大,全都無法同時滿足邏輯上的一貫和論證上的自給自足。我們不是掉入循環論證,就是淪為"無窮後退"。可是自從第一次人性革命以來,我們的種種記號體系都是開架體系,我們不斷引入新體系,將原有問題經過辛苦經營,但卻未等完全界定與釐清,就順利過渡到新的體系中加入新理念與新問題,繼續闡釋發揮,然後又再引入新體系,再次跳躍前進。人類文明之獨特處正在這種面臨循環論證時,螺旋式地不斷開發,不斷無邊無限地前進。
(十)傳統文化之"唯美層次"與"功能層次"。人類在解決問題和消除困局的過程中,舊體系往往被擱置,由新體系取而代之。不過在舊有的體系裡(這時的體系常變成萎縮而欠缺創造力的小語言),可能存在著結構優美、內涵品質高超的事情事物。這些可以放置在"唯美"層次上加以鑒賞,不一定失去時代的"功能"就得完全加以廢棄。這類被放置於唯美層次之事情事物在日後人類文明發展上可能充當(另一體系)攻玉之石,甚至(在其他體系裡)借屍還魂。倘若對過時的傳統不願出以傷逝之心加以唯美處理,反而不顧一切地橫加灌救,強迫還魂,這不僅是無益的守舊,有時反而加速對傳統文化之破壞。
(十一)局部理論與理論移植。除非只以人工記號為對象之封閉體系,其他所有的理論(包括科學理論)全都是局部理論而非全盤理論,因為建立理論的記號體系均係開架體系而非封閉體系。由於各文化傳統常以各自有別的小語言建構發展自己的(局部)理論,因此文化之間的(局部)理論移植往往困難重重。解決的辦法不在於小語言間的強行翻譯,而在於開發新的語言做為(至少局部)搭架建橋的記號基礎。
(十二)"世界文化"與"世界哲學"。經過二十世紀的文化傳統間的交流,隱約可辨的世界文化正在塑造變型。這種文化雖然含有強烈的西方文化的成素內涵,但已不再只是西方文化。世界文化的興盛並不表示其他較為局部的文化(比如中國文化)的必然滅亡根除。人類可以同時擁有不同的大語言和不同的小語言。記號體系的重疊交錯,往往衍生出新的文化和文明。(至於局部文化,除了參加世界文化為其功能成份而外,可能仍有許多唯美成份供人鑒賞依戀。)同樣地,當今也有一種世界哲學正在衍生發展。中國哲學當中,具有時代生發創造功能的成素,可以參與世界哲學的塑造與變型,有的成份則在唯美層次上續存。
(十三)方法策略的實用選擇。人類雖然面對廣闊無邊的開架體系,無法全盤而周到地構作理論體系。不過為了處理當前問題(人類眼光往往有限),需要合理地把記號體系"局部化",並且進一步甚至在局部體系中將原來各種關係值加以"客觀化"、"本質主義化"甚至"絕對化"。(在一個體系中加以"客觀化"並不表示該事情事物因此具有超體系的"客觀性"。)本來在學理上只具有關係值的事情事物,經過方法策略上的處理,變成在實用上具有自己體系內的絕對值。
(十四)第二次人性革命──21世紀的人性展望。人類跨入記號世界的門檻,開"意"闢"義"了幾千萬年,成就了各式各類的文化,開啟了形形色色的文明。比起我們開拓出來的意義空間的動態與勢能,我們的記號體系是否慢慢飽和阻塞?二十世紀的文化顯現重重困局,這是否構成人類文明之難關?恰好電腦(電算機)時代來臨,它如果不是人類科技理性和科技感性的絕筆,就是新興的更上一層的記號體系的開端。關鍵在於人性電腦化抑或電腦人性化。電腦人性之開拓完成(尤其是機械的人工語言及人工智能所帶來的人類記號體系的跳躍提升),將意味第二次的人性革命。我們將在二十一世紀拓展出新的理性和新的感性。今日的超自然可能是明日的"自然",今日的超感覺可能是明日的"感覺",今日的超理性可能是明日的"理性"。
(十五)哲學是人類記號活動和記號體系的一般方法原理論。哲學一向被人所肯定,但其功能到底如何卻永遠有爭論。引起無窮無盡的爭論的,其實是號稱哲學的個別體系,它只應是局部理論,不應給當成是普遍理論(雖然局部理論經常被某一時代所客觀化、普遍化與絕對化)。永遠不易被輕易否認和取代的是哲學的反思活動,以及它對人類一切的記號活動及其結果的檢討和評價。哲學檢討人類一切記號活動(包括哲學活動)及其所得成果所使用的方法。它是人類記號化的方法原理論。
(十六)人生意義與生命理想。積極的人生在於不斷成全人性,不斷推動脫離野性獸性,提升愛心慧情的人性演化。由於愛涵蘊割愛;克己不忍,強者甘於虛懷示弱是人性的基本道德。(人性演化之方向是,強者的道德就是弱者的福澤。)愛心之起可以遠溯第一次的人性革命,記號化起始濫觴之時。此一人性之"突然",在漫長歲月中經種種成理語言和塑情語言之陶冶鍛煉,成就多姿多彩的文明。遙望人性的第二次革命,人性的"應然"或可在21世紀之"願然"語言體系中得到躍進性之成就與發揚。生命的理想不在於世世代代同一步調的平面循環 "輪迴",而在於將它提高到一個不再是循環的新層次的起點,繼續人性的不停演化,開創文明的不斷無邊無限的前進。


進行中之主要研究計劃

1.「哲學記號學研究」
本研究已進行多年,旨在闡發「記號人性論」及「情理同源論」。已發表的著作除散見於學刊之論文外,包括下列著作:《人性.記號與文明》(1992)、《傳統.現代與記號學》、《語言與人性》(1998)以及《記號.意識與典範》(1999)。
今後的主要研究重點包括「人性的記號結構」以及「理性與感情的結構與相互關係」,試圖建構出比較圓融之「人性演化論」。

2.「現代漢語的邏輯研究」
本研究旨在探討現代漢語之記號結構——包括其語用規律、語意規律及語法規律。其中,第一步之現代漢語常用字彙研究業已完成,其中有關台灣、香港、中國大陸在60年代、80年代及90年代之字頻研究已經編輯成冊隨時可以刊行。
日後計劃以「空心詞」及「空心句」的概念,進行現代漢語之構詞造句研究,探討現代漢語之構詞造句規律。此一研究結果當可應用於日後中文辭書的編輯工作,以及漢語電腦語庫之建構形式的改進。最終將對中文寫作提出一套語用、語意及語法的工作典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