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談到釋智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實用性,特別是學生成就長遠不比本科讀工商專業的差,而且在後PC 時代更有後來居上之勢。可是,並非大多數人都能有此遠見!就是在歐美,近幾十年來,釋智教育也時受市場實用主義衝擊而遭壓。約十年前,一直標榜釋智教育的芝加哥大學,校長為增強收生吸引力,嘗試縮減頭兩年學生必修的核心文化課而增加實用性。之前,核心課共二十一門,佔畢業總學分的三分之一,校長主張壓縮到十五門;不意此舉遭勢力強大的舊生群體反對,結果他要辭職。
大家也許已經猜到了,這位校長Hugo Sonnenschein,經濟學家一名也;他似乎過分偏重短期實用性,因此筆者也不同意他的主張。
遠離人煙一學院
芝大如此,其他不少院校也有同樣問題,有些更受不住短期經濟壓力,向實用主義低頭,十分可惜。無可否認,釋智教育成本不菲,因為首要強調的是教學品質,必須小班教學,師生比例高,一般在一比九到十三之間,而且學校很多都比較小,缺乏規模效益。美國一所典型的這類學院,學生人數從幾百到兩千,Oberlin Co llege 的三千,已是接近上限。學校小,師生關係才可密切,老師方可做到言傳身教,學生則更容易在小圈子裏找到歸屬,投入校園生活;這樣,濃厚的學術氣氛就能夠產生。
不少大型綜合大學也在本科文理學系提倡釋智教育,如普林斯頓就辦得非常好。不過,這些大學的老師研究擔子重,常常不能兼顧教學, 「教研相長」名不副實;兼且一些教授名氣大,身價高,分身市場官場,學生終年難得一見,本科教學任務都交給研究生,結果教學質量並不特別好。這就是面對哈佛耶魯麻省理工等一流研究型大學,小而精、重釋智的學院能與之分庭抗禮,搶得最好學生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整個北美,學生入學成績最好、收生最嚴格的大學,竟是一所有百年歷史、只有二十六名學生的初等學院,萬畝校園是一個師生自給自足的農場,處於加州與內華達州交界不遠處的深山野嶺無人煙處,老師專心教學遠離名利不跑龍套,學生浸淫學習,兩年當中幾乎與世隔絕;其釋智教育之獨特、浪漫和吸引,不知者難以想像(此校名Deep Springs College,筆者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介紹過)。幾乎可以說,當今最能代表釋智教育傳統的學校,並非哈佛耶魯,而是那些獨立的、小而精的學院如Amherst、Williams、Harvey Mudd。
優質釋智教育成本高,故學雜費一般也訂得很高。由於這個原因,加上不少念非專業本科的學生來自「不等開飯」的家庭,畢業後的成就又往往很大,能成為各行業中的表表者,廁身高收入階層,遂令釋智教育給人以一種舊精英主義味道,以為非富貴血統出身者莫問,但這只是一種不必有的誤會。
只問成績與修養
在歐美,由於釋智教育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出路好、成就高,一般日後對母校的回饋也厚。另一方面,大企業因為要人才,也樂意投資釋智教育,捐很多錢;而且,不少企業高管都是釋智教育出身,能主導企業捐款方向,很容易讓母校受益!因此,辦得好的釋智教育院校,坐擁龐大基金,能給很多獎學金,收生部門只問申請人的成績和修養,不過問經濟背景,獲得錄取的學生,經家庭資產和入息審查後,實際需要多少補助給多少補助;這就是所謂的「惟才是拔」收生制度(need-blind admission)。筆者當年同窗多赤貧,不少都靠此管道踏進最貴最好的學院就讀本科。事實上,只要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到了中上水準,便有能力支持釋智教育,而從長遠效益看,社會到了那個階段,也應該發展這種優質高等教育,從各階層包括最貧窮階層選拔、培養其新精英。
最後,筆者談談香港能否辦、怎樣辦小學院推行釋智教育。
首先,這種學院的老師必須以教導學生為第一興趣和責任,教研相長要有主次,絕不能把研究放在優先位;老師當然要在學科的前緣探索並有所成,但不必求多,目的僅僅是要把新知和求得新知的那種興奮帶給學生、感染學生。招募、挑選和評核老師,皆應從這一態度出發。
第二,這類學校的社會責任,是不問家庭背景從社會各階層選拔成績和修養最好的學生,培養成為各行各業的新精英。由於師生人數比例高,單位教育成本也高,故普及大學教育不是這類學校的第一責任,政府沒有很大義務資助這種教育,辦學經費應由學校自籌,故若不能從優選拔學生、往後從這些未來校友當中獲得大量捐獻資助,學校財政就不能永續,很快就辦不下去。
第三,學生和老師應盡量住校或近校而居,方便老師言傳身教、學生集中注意力,那樣的環境最有效建立學術氣氛。這是我國的古老傳統,從孔夫子的杏林到宋、明的四大書院,莫不如此;當時經濟不發達,學校尚可如此,今天胡為乎不可能?
學術自由有隱憂
最後談談釋智教育的核心課程。約佔兩年時間的核心課程是每一所大學的招牌貨,最識貨的家長為子女挑選名牌大學,看大學介紹冊首先看它的核心課程。筆者認為,在香港辦釋智教育,應在核心課程強調本國五千年文化,分量起碼佔一半。
這方面,大家可借鑒芝加哥大學:它的核心課程以讓學生掌握西方文明精粹為首要任務,要求學生深入閱讀、理解西方文明中的最重要經典原本,從荷馬一直讀到佛洛伊德。
同樣,本地的精英學生亦應在大學一、二年級的必修核心課從尚書一直讀到魯迅胡適,特別要求學生瞭解中國古代民本思想、學術爭鳴和近現代民主意識。芝大授核心文化課,用的是蘇格拉底辯證法,強調批判思維,重視問難和對立觀點的辯駁交鋒。這種方法值得借鏡。大家很清楚,採用這種教學法需要無約束的學術自由。在這點上,香港有隱憂,但還是有可為。於是,我們回到本輯文章討論的原點。
世間事物的理,看似複雜,一環扣一環。人生而求知,格物致知而富創;民富而後知榮辱懂禮義,集義理而成道,道就是現代人說的抽象規律、普世價值。人弘道,生浪漫,因此衞道是浪漫的,如孟子,如唐吉訶德。道守其本,本,就是開頭那個「知」字。知即智;尚智,即尊重學術。學不厭、教不倦,是學者的尚智,亦即是做啟蒙釋智的工作,很清苦,要安分;君王尚智,根本在於不干預學者求知,很困難,要守己。安分、守己,人人尚智,社會才得進步。這個道理,其實又是很簡單的。
樊善標:時代新鮮人──序西西《牛眼和我》
-
西西早年的報紙專欄相繼結集成為《試寫室》、《牛眼和我》出版,翻閱這些半世紀前的短文,很自然地想到《我城》。
西西在《試寫室》的後記說:「『我之試寫室』之前,我其實在《快報》寫過『牛眼與我』,寫了一段日子,寫法也大概相同吧。」印象似乎有點模糊了。「牛眼和我」發表於一九六七、六八年,「我之試寫室」發表於一九七
O年...
1 day ag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