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8日
此刻,中央圖書館正舉行一個「國家圖書館善本特藏展」,展出的有金代的《趙城金藏》、明代的《十足齋書畫譜》、《說文解字》……
看到「善本」二字,真有恍如隔世的感覺,隨即想:真有人去看嗎?什麼人去看?且不說別的,香港八大院校都有中文系,理論上最有興趣去看這個展覽的該是中文系的教授和講師們,但他們會去看嗎?要是他們都沒興趣,還有哪些人有興趣?
不說今天,我認識二三十年前的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對版本學有認識有興趣的教師就沒幾個,想起來的好像只有一個羅球慶。而再上一代的學者,藏善本書較多的該是羅香林,他的收藏,不少都繼承自其外父歷史學家朱希祖。
拿起一本善本書會有所發現,像古人那樣學問淵博,提起筆來寫跋的,當今之世也沒幾個人了,也許只有饒宗頤教授吧。一次,我買到一套元朝版的《呂氏春秋》,饒公就憑書中刻工的名字,寫了篇文章,更正王國維一個版本學上的錯誤。另一次,我買到一冊沈增植眉批的宋版《佛經》,他又寫了長長的跋。
獵書藏書,一向是中國傳統文人學者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且不說古代,就是「五四」那代作家學者,如胡適、魯迅、錢玄同、鄭振鐸……幾乎風雨不改地,離開大學就往廠甸跑,日日獵書。你可以想像得到他們買到一冊罕見善本書時的欣喜,那跟天文學家發現一顆新的慧星是沒多大分別的。
收集善本書,不僅可從這過程中積累知識和學問,把玩善本書本身就趣味盎然︱︱書籍的裝幀、紙墨、字體風格、刻工……都有豐富的美感變化,叫人愛得上癮。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這種文化趣味沒落,新一代學者都與善本絕緣,較諸古人,他們的學問生活乾澀多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