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obostory.wordpress.com List

Thursday, October 10, 2013

朱汝珍─經世致用的末代榜眼

香港人香港史 - 劉智鵬 
朱汝珍─經世致用的末代榜眼(1)

2011年12月22日
    
香港大學當年聘任的前清翰林,盡皆飽學之士,惟際遇則各有不同。其中朱汝珍太史以歐體書法為香港各界題署招牌對聯,大受歡迎,深入民心。朱汝珍是廣東清遠人,出身書香世家,自小即聰敏過人,才藝俱冠絕同儕。其父朱猷章曾任知府,可惜身故後家道無以為繼,朱汝珍幸得親戚襄助,始能入學應考,稍長之後入廣雅書院專攻經史之學。其後屢試皆中,以七品京官出身任事。在朝期間,各部堂官司員共試以定升遷,朱汝珍三試皆名列第一。1904年,朱汝珍考中光緒甲辰恩科第一甲第二名,成為末代榜眼。時人有謂朱汝珍取功名如拾芥,確實名不虛傳。朱汝珍曾任光祿大夫、南書房行走、翰林院編修等職;所為無非義理詞章之類傳統學問。清廷醞釀憲政期間,朱汝珍奉派往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攻讀法律,作為將來修法之用。朱汝珍不負所望,以最優等成績學成回國,隨即就任京師法學堂教授,並參與纂修「民法」。他遍考各國律例,最終認為「民法」之中「親族」與「承繼」兩篇不宜參照外國法律,必須以中國傳統禮俗為藍本。此議一出,迅即為修律大臣認許。
朱汝珍自此專注法律,並著手纂修中國第一部現代「商業法」。
 
劉智鵬
作者為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主任兼香港地方志基金會秘書長。朱汝珍從傳統科場出身,在日本修讀法學之後,搖身一變為略帶現代面貌的律政官僚,為晚清憲政的開展做好草擬法例的準備。宣統元年,朱汝珍為了擬定「商業法」,奉派往中國各地商埠調查現代商業操作習慣,提交長達數十萬言的調查報告。其後又以各國法律作比較研究,寫成文章共十卷,呈交朝廷參考。
次年,清朝舉辦第一次法官招聘考試,朱汝珍以其對法律的深厚認識被委派往貴州出任主考。
按照朱汝珍在法律工作方面的表現,他大有可能以此為終南捷徑,在官場上大展鴻圖。可惜清朝至此氣數已盡,朱汝珍半生努力一夕之間化為烏有。民國建立之後,朱汝珍誓死效忠清朝,於是棄官從商,離開京師前往天津經營印刷業務。1929年,朱汝珍南下香港,重回經史文詞的世界。
1931年,朱汝珍應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聘請,曾經短暫出任哲學及文詞兩科教習。翌年復應孔教學院邀請,出任院長兼附屬中學校長。幾年後孔教學院計劃擴建分校,朱汝珍不惜遠赴南洋,於彼邦各埠演說孔門之學達二十餘次,終於籌得建校所需經費。朱汝珍此次遠行宣揚孔學,香港社會各界視之為文化盛事,不少報章更專門報道南遊行蹤;朱氏在香港影響力之大,可見一斑。
 
朱汝珍在香港不愁寂寞,除了肩負宣揚孔門的重任,又參與學海書樓、正聲吟社、千春詩社等文化活動。另外,他又出任香港清遠公會會長,致力為旅港清遠僑胞謀福祉。1932年,溥儀於東北建立政權,朱汝珍以曾任溥儀老師之故而為偽滿朝廷青睞。朱汝珍雖然是清朝遺臣,但面對民族存亡的重大關節,卻毫不猶疑,謝絕偽滿的邀請。
事實上朱汝珍在香港一直關心國事的發展。1939年朱氏伉儷七十雙壽,本港紳商學各界團體準備大排筵席,為朱氏賀壽。惟朱汝珍以國難當前,決意將筵席費用一部分撥交中央救濟委員會以賑濟難民,另一部分則撥助清遠醫院建築費用。1941年12月,日本侵佔香港,朱汝珍與同鄉合力組成歸鄉指導委員會,又發動清遠同鄉會籌集藥品,協助同鄉疏散返回內地。次年朱汝珍拒絕與在港日治政府合作而避居北京,不久在京病逝,享年七十二歲。朱汝珍生逢亂世,大好學問而壯志未酬;難得處江湖之遠仍抱兼濟天下之心。朱汝珍存世著述有《詞林輯略》、《清遠縣志》、《陽山縣志》等;其館閣體墨寶則遍傳香江,其著者見於孔聖講堂、保良局、東華醫院、黃大仙祠等。市民今日瞻仰朱汝珍遺墨,應更想見其為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