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obostory.wordpress.com List

  • 13 Things I Found on the Internet Today (Vol. 751) - [image: 13 Things I Found on the Internet Today (Vol. 751)] 1. Truth Windows A traditional feature of strawbale houses is the truth window – a small secti...
    1 week ago
  • August 2025 Patreon round-up including Advanced Script for Journey Through Twin Peaks narration & Twin Peaks Conversations podcast - Americana is the theme on Patreon this month as I continued, for the top patron tier, a conversation with *David Lynch's American Dreamscape* author Mike...
    2 weeks ago
  • Classics (十三經) - 作為中國人,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也讀過《十三經》的一些篇章,諸如《禮運.大同》或《詩經.關雎》等等。就算沒有認真去讀,都會念幾句《論語》、《孟子》。年輕的時候,很喜歡讀蔡志忠先生的漫畫,後來又讀了不少南懷瑾老師有關儒、釋、道的著作,卻從沒有認真把 《十三經》拿起來讀。最近我終於下定決心,把《十三經》好好認真地讀一...
    4 weeks ago
  • 司徒道世、古蒼梧、《金線》 - 一疊舊《周報》 我手上有一疊跟隨了我二十多年的舊《中國學生周報》,而這疊《周報》是更早年的一九五七年的。 五七 … 繼續閱讀 司徒道世、古蒼梧、《金線》
    1 month ago
  • Piero and Me - I’ve published some personal reflections on Piero Sraffa in the latest New Left Review.
    4 months ago
  • 又一匹藍馬奔馳去了 - 今日金炳興在臉書上傳訊我:震鳴七月五日晨因癌病走了!黯然! 震鳴(吳振明)吳昊(吳振邦)兄弟是香港一九六零年代開始寫作的作家,也是藍馬現代文學社的文友。當年社刊《藍馬季》創刊一期即財困,幸得古蒼梧及他們兄弟倆加入,才得以繼續出版,居功至偉! 二零一三年吳昊突然離世,我寫了〈聞吳昊逝〉 ,其後遠居多倫多的震鳴...
    6 months ago
  • 溫度日記 APP:用柔美的手繪插圖來療癒你的心、豐富你的手帳日記!(Android、iOS) - 無意中看到「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赫然驚覺,原來我們每天的生活早已被社群網站、即時聊天軟體攻佔已久,忘了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寫一段文字或是陳述自己的心靈告白,或為自己那荒蕪的一方天地灌溉過一滴水分呢? 吉娜承認自己心癢了!因為溫度日記不僅僅是日記網站、線上日記或是日記App,他更像是一個文字...
    1 year ago
  • 溫度日記 APP:用柔美的手繪插圖來療癒你的心、豐富你的手帳日記!(Android、iOS) - 無意中看到「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赫然驚覺,原來我們每天的生活早已被社群網站、即時聊天軟體攻佔已久,忘了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寫一段文字或是陳述自己的心靈告白,或為自己那荒蕪的一方天地灌溉過一滴水分呢? 吉娜承認自己心癢了!因為溫度日記不僅僅是日記網站、線上日記或是日記App,他更像是一個文字...
    1 year ago
  • 翻译:巴迪欧《真理的内在性》第二章四种有限类型的辩证法 - 第二节 辩证法 就某一类消极有限性而言,这绝不是一个将无限性与有限性相对立的问题。因为所有真正的力量最终都需要在有限记录(registre )中运算。问题在于,要假设出一种积极有限性,而这种有限性不会成为无限性的消极废值。 一、主要假设 既然如此,我提出以下假设:要想有真正的活动,要想让有限的东西...
    3 years ago
  • 【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 - ​ 【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 脫口秀大會第四季的slogan「還是生活最幽默」,周奇墨決賽的段子顯示他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加上深厚的表演經驗,更有第三季跌跌撞撞的表現,殺君馬者道旁兒的網路磨難,讓他從線下小劇場到線上綜藝節目表演的交換舞台,更小心拿捏那條線。更難得的是笑果文化在打造激烈的脫口秀大會喜劇擂台同時...
    3 years ago
  • 林樹勛:馬吉〈臭屁〉的美感──兼讀其文集《時日悠悠》 - 馬吉文集《時日悠悠》,有一篇題為〈臭屁〉,全文如下: 兩口子睡在床上,意旺忽地在 … 繼續閱讀 →
    4 years ago
  • 蘇賡哲 : 他做不成杜月笙 - 杜月笙 舊書商回憶錄之四十 包括蔣介石在內,很多人喜歡和杜月笙稱兄道弟。因為任你有天大難題求助於他,他都若無其事,「閒話一句」就替你解决了。 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但杜月笙的本事正在於,他要你還的人情債,即使是加倍奉還,必定是你還得起,樂於償還的。 奶路臣街有一位常作杜月笙狀的書商,他...
    5 years ago
  • 侶倫的《窮巷》 - 香港文苑書店1952年初版。書影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香港文苑書店1952年初版。書影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窮巷》是侶倫第一部長篇小說,1948年動筆,隨寫隨刊於夏衍主編的《華商報》副刊《熱風》上,由1948年7月1日起,連載至8月22日止,共約3萬6千字。恰遇夏衍離開報館,新人上場,編輯方...
    5 years ago
  • 蔡浩泉、張灼祥、西西、張海素、鍾玲玲、馬康麗1981年照片 - 鬍鬚張和大頭蔡 Victor Hui:應該在西貢,約一九八一。阿蔡怕冷,張校長穿背心,他要穿羽絨。他的皮包裡長期塞著這類外套和其他衣物、雜物,隨時可以「走路」的樣子。這是一次素葉和大拇指的聯合郊遊,為何有此一遊?Sorry,唔記得咗。 (圖片來自蔡浩泉臉書專頁2019年9月1日) (評論來自《大拇指》...
    6 years ago
  • 《羅馬教皇譜》( "The Popes, A History") - 剛讀完諾域治(John Julius Norwich)在2011 出版,談羅馬天主教廷歷史的《羅馬教皇譜》( "The Popes, A History"),甚感暢快,因為這本書把我一向有極大興趣,但又所知不多,而天主教會一向不讓教徒了解的教會歷史和280位教宗的強項弱點都一一抖出來了。 諾域治的《羅馬教皇譜...
    6 years ago
  • 杭寧遊記 - 我的藏書裡有二部古籍和西湖相關,一是《御覽西湖志纂》,一是《西湖志》。
    7 years ago
  • 奇怪的共犯論:又名「千錯萬錯都是馬英九的錯」 - 一直不討論關於香港立法會議員因宣誓不合規格而被取消議員資格一事,是因為此事太無聊 … 繼續閱讀 →
    8 years ago
  • 來看文學吧 - 四月開始在港台31 台主持文學清談節目「文學放得開」,逢周三晚十一點至十二點播出,當然很多人是在網上看直播或重播的。同一系列還有「哲學有偈傾」和「歷史係咁話」,另外兩晚是「講女時間」和「雄燈區」,講男女話題。男女話題當然是比較大眾的,而文史哲的節目則在特定族群之間引起注意,比如「哲學有偈傾」的聲勢很好,...
    8 years ago
  • 《別字》試刊號第二期出版﹗ - 立即下載:《別字》試刊號第二期 《字花》的網上純創作誌《別字》登場了! 「別字」一名,既有別冊之意,更寄望透過網上平台,另闢傳播門徑,開拓閱讀體驗。 暫定三個欄目,「透光」的作品從自由投稿中特別挑選,「有時」配合《字花》徵稿或另設新題,「極限」則專載萬字長篇。 試刊號第二期,以PDF形式呈現,供各位下載...
    8 years ago
  • 淫幕GAGAGA! - 終於決心寫寫Guilty of Romance的配樂,research時發現園子溫又拍了新戲,光是Trailer 就令我興奮得要命!這音樂,這色彩!怎麼悄無聲息?原來尚未公映。(香港公映日期:23/3/2017)一查,去年11月在亞洲電影節的Roman Porno 專場上映過...
    8 years ago
  • - 從工廈前往中學。在停車場有極殷勤的司機。上車,扣安全帶,衣袖立即被沾濕,環顧,一地染血的衛生綿。我大驚。司機說,小姐,我有怪病,耳朵不斷流血,妳說怎麼辦。只能一直在車廂裡囤積衛生綿呀。我在狹小的車廂裡,被染血的東西逼得無處容身。半站起來。司機繼續抱怨說,其他乘客都沒意見,為甚麼妳如此挑剔。 他送我去了...
    9 years ago
  • 东京艺术书展 x 香蕉鱼书店 - 继2011年受东京艺术书展主办方的邀请后,2015年9月19日到9月21日,香蕉鱼书店再次出发,参加我们的第二次东京艺术书展。这一次,两位创始人将亲自前往东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出版单位一同展现艺术书和 zines 的出版文化。 2015年东京艺术书展,至今已举办第七届,每年活动将聚集来自世界各地超过3...
    9 years ago
  • 乌托邦遗迹 - [image: uploads/201510/18_114414_s1.1973peterderret.jpg] [水瓶节,宁宾,1973年。摄影:Peter Derret] 乌托邦遗迹 欧宁 宁宾(Nimbin)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东北部山区的一个小镇,因1973年举办水瓶节(Aquarius Fes...
    9 years ago
  • 自由路艱:再思肖友懷事件 - 文:野莩遣返或特赦肖友懷,無絕對之可不可行,但決定時當先考慮法理依據,而非道德情懷。我曾就此事詢問一位在入境處工作的朋友,她的答覆非常簡單:「1. 依法當遣返事主;2. 父母非港人,事主不能申請單程證;3. 除了酌情,事主無其他留港途徑。」那麼酌情先例會為制度開漏洞嗎?「Personally speaking...
    10 years ago
  • Boston to Big Sur之旅(一).《SportSoho》.6/2014 - 我常說自己很幸運,上月有機會參加波士頓馬拉松,完成了一生人必做的一件事。最難取號碼布的波馬也去了,連同兩年前的東京馬拉松,世界六大馬拉松我已跑了兩個,集齊六大馬拉松的獎牌,再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了! 讀者大概會問:「莊曉陽好似好鬼慢,點解有機會參加波士頓?」其實,波士頓馬拉松並不是只有快腳才有機會參加,慢腳...
    10 years ago
  • 烏蘭巴托的夜 - 《烏蘭巴托的夜》是首蒙古歌曲。蒙古的作曲家寫的,賈樟柯重新填了詞,左小祖咒改編,電影《世界》插曲(湖南台的字幕打錯了)。左小原版的就好聽,他少有的比較「正經」地演唱。譚版也不錯,大氣,聲情並茂。 左小改編演唱的《烏蘭巴托的夜》 賈樟柯電影片斷(趙濤演唱) 蒙古族樂隊杭蓋的版本 烏蘭巴托的夜 作詞:賈樟...
    10 years ago
  • 莉娜骑士在盘子上 - 1874年12月25日,一个女孩诞生在罗马北部小城维泰博的贫民窟,迷信说,这一天诞生的人有特别的命运,父母为她取名“娜塔莉娜”(Natalina ),因为“natale”是意大利语里的“圣诞节”。12 岁开始,她当过卖花姑娘、包装女工,生活虽然贫寒,好在她天赋歌喉,每天从早唱到晚。邻居一个音乐教师给她上...
    10 years ago
  • 欲望的事故 - 欲望的事故 顾文豪 特里林在《知性乃道德职责》一书中引述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认为悲剧的主人公具有某种程度的、可进行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他“必须通过自己的道德状况来为自己的命运进行辩解”,而其道德状况并非十全十... *博客大巴,你的个人传媒早班车*
    11 years ago
  • 給《明報》 - 一口答應寫一篇給《明報》,箇中心情,猶如「償還」。 明明我沒有欠這報甚麼,稿債沒有,瓜葛沒有。 都是人情吧。多老套。 這些年來,跟《明報》的這些年來,救命,怎麼細數。 第一次認真寫稿刊登,已是2003年的事了。正是馬家輝博士邀請,給世紀版寫一篇關於「網上飄流的香港家書」。(私人回憶:先生有份跟我寫的。)一年過...
    11 years ago
  • 偶然的發現 - 很久沒在facebook上看到湯正川的post,早上偶然看到他與另一DJ的對談,發現這首歌,先放上來,待電腦回復正常,再仔細欣賞。
    12 years ago
  • 阿城:你这个名字怎么念? - *你这个名字怎么念?阿城 * 堪萨斯州多好农地,广大,略有起伏,种着苞谷。苞谷快收了,一般高矮,一片灰黄。不过从车里望出去,灰黄得实在单调,车开得愈久,愈单调。 偶有棉田。两个人坐在路边白房子前,有车开过去,瞥也不瞥,呆看着棉花地。 从后视镜里望他们,愈来愈小了。发什么呆呢?棉花出了问题?第一次种棉...
    12 years ago
  • - *Chapeau...!*Cock your hat - angles are attitudes (Sinatra) By Heinz Decker Hats seem to stimulate the imagination; maybe because they are a prolongatio...
    12 years ago
  • 閱讀讓我質疑制度 - [本訪問稿乃〈不可能所有的真實都出現在你的攝影機前──賈樟柯、杜海濱訪談〉的第一部份。訪問稿全文網上版見以下網頁: http://leftfilm.wordpress.com/2012/07/17/jiaduinterview1/ http://leftfilm.wordpress.com/2012/07/17...
    13 years ago
  • 蜚聲卓越在書林──蘇州文育山房 - 蘇州的氣候溫潤,步調舒緩,水道與巷弄縱橫交錯,教人一來到此便安下心來。城裡的平江街區,從宋代便已經存在,以今日留存的巷弄來看,八百年來的格局規劃變化並不大,只是範圍縮小許多。而就在這僅存的街區裡,留下的不只是悠悠時光,亦有不少哲人賢士駐守的痕跡。書癡黃丕烈的百宋一廛、史學家顧頡剛的顧氏花園、清代狀元洪...
    13 years ago
  • 當世界留下二行詩 宣傳BV - 當世界留下二行詩瓦歷斯.諾幹Walis.Nokan本書以極簡的形式,現代詩行的排列,挑戰詩藝和語境的實驗風格觀察視角從台灣的土地與家園,擴及到族群、社會乃至世界的關懷。動情至深,引發共鳴,為作者近年來最新創意力作!短短的二行詩,宛如「芥子納須彌」激起無限想像空間,是一本趣意盎然、值得珍藏的現代詩集。向陽、李...
    13 years ago
  • V城系列明信片 - 圖:by 智海 and 楊智恆
    14 years ago
  • 【世界眼系列特别活动】迈克尔•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 *迈克尔•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开始时间:* 2011年5月21日 周六 13:45 *结束时间:* 2011年5月21日 周六 17:00 *地点:* 上海 长宁区上海市天山路356号长宁区图书馆10楼报告厅(地铁2...
    14 years ago
  • 诗歌是飞行术,散文是步兵 - *诗歌是飞行术,散文是步兵顾文豪* *刊于《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2009年10月11日* 在众多优秀诗人看来,散文不是适合他们展露才思表陈感情的文体,偶然为之,亦不过如布罗茨基所说的是一种“以其他方式延续的诗歌”。他还有另一个比喻———诗歌是飞行术,散文则是步兵。 是的,诗人兴许能在...
    15 years ago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印存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印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5*35*138mm 薄意山水巴林红丝冻石 观自在菩萨 26*35*80mm 貔貅钮巴林黄冻石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30*38*90mm 貔貅钮巴林冻石 照见五蕴皆空 33*33*114mm 螭钮巴林黄彩石 度一切苦厄 25*2...
    16 years ago

Wednesday, August 28, 2013

做生意


樂文微觀



我一直是樂文書店的顧客,從小時誤打誤撞發現了有折扣的二樓書店,大學時在那裡挖過期的《素葉文學》開始,貪戀書券,清倉必到。正如你去台北唐山書店會發現絕版的香港青文書店出版的人文文學書籍,在樂文也會找到台灣也不易找的台版人文書。

做《字花》有時兼當巡鋪,去到書店探問售賣情況,旺角店長曾先生每次都答:「賣得幾好丫!呢本真係掂喎!」五年下來都是這樣答……而銅鑼灣樂文的林小姐,話更少。他們是屬於相見無話,共飲長江水那一種。直到有日,旺角店有位年長店員說「呢尐你出聲啦!我地講幾多都無用……」才驚覺自己已經長大,在書業有了比一般顧客更多的責任。

在書店上班時,放假去書店,曾先生見我,笑道:「上班做書店,放假也是行書店?」我像被逮住了一樣尷尬地笑,他笑道:「其實我也是。」然後說:「你們那邊哲學書比較少?」我說不是,近年由《正義》帶起普及哲學熱,二十年一遇,上次已是《李天命的思考藝術》,我儘量推,架子桌面都算見得人……他揚眉道:「是這樣?我要去看看。」次日就在店裡見到他。

最近聽到有些人說,台灣書去台灣書店買,香港書去香港書店買,可能這樣說的人平時不大逛書店,或者買書時沒留意出版地。香港書店一向台版港版都賣,所以店的風格不顯眼,客源分流也不易做,當年只賣嚴肅文學書的東岸書店捱得多慘,如今主打嚴肅人文社科書的序言也是全靠人的熱情撐下去。他們是做理想,而樂文比較像做生意。樂文只賣繁體書,經歷租金和簡體書衝擊,目前看來狀況還好。連鎖書店主打的大眾生活養生書,樂文放得較側邊,銅鑼灣樂文的文學和藝術書更比較多一點。做生意不代表就完全向巿場屈服,而是去掌握一套與巿場相處的技術。



誠品來時不是沒有擔心過樂文,不過正是如此,看出樂文在生意上的技術。內道看門道,當時一進銅鑼灣樂文,門口一列時報出版的書堆出一條彎彎天際線,後面再來一排牛津的——我在門口笑到打跌,完全知道人家缺什麼嘛。我上班時盯人文類盯得特別緊,有時一本大書到了,一輪暢銷十分爽快,過幾日便突然下跌,後來多半發現是樂文七折。我恨恨咬牙幾日,銷量又回升,看來是小店存貨盡了……小書店便是靠眼光、勒緊褲頭,在大書店身前身後覻機抽一刀割幾片肉去,一寸短一寸險。

我是叫大家都到樂文去買麼?也不是,首先小店存貨有限不足支撐造勢,二來若大書店真的覺得被抽痛了,一旦大幅減價割喉,二樓書店的仗就更難打。所以我從來不怨誠品的書貴,各有各買,只望巿場多元。香港人當然睇錢最實際,但其實書有幾貴?貨比三家差幾蚊,一年紙價升幅都不止這個數。

銅鑼灣樂文林小姐比較COOL,絕少與我吹水。我最敬佩是她不歸邊,不佔弱勢的位置。記得2003年許多二樓書店結業,樂文也要搬上三樓,報紙訪問林小姐,她不怨簡體書搶巿場(那時這是主流論述),只說自由行炒高地價。後來愈覺這是真知灼見。每間店子都有生存之道,只是租金不合理的飆升改變整個結構,才讓本來游刃有餘的人慨嘆鞭長莫及。林小姐看巿場的不公大概也有一套看法,但也只是淡淡說兩句,不高調,生意不靠說教。

在香港做生意這麼難,故事都應該曲折動人,只是我們不常聽到。我也願知道別的書店的故事,只是我恰好比較讀得懂樂文。近來手緊不能像以前那樣買書不看價錢,有次在誠品買到不夠錢落樓,要放棄幾本,福至心靈放下兩本歷史類大書,心想樂文應該會七折吧,後來去逛,它果然七折!恰恰正是那兩本!興奮到要拍照給朋友看證明自己的眼光。其實不算什麼眼光,實是窮人與小店,自成一套長年默契。


(刊世紀.翩翩不戒)

Saturday, August 17, 2013

梁朝偉背影裏的報人 劉以鬯:他不了解我

品味蘋果:


十多年前,梁朝偉在王家衛銅鑼灣的工作室,第一次跟劉以鬯碰面,說話恭恭敬敬、斯斯文文,總是這樣的稱呼老作家:「劉老師。」
香港出生成長的魅力男演員,想化身抗戰時期就開始在重慶《掃蕩報》工作的上海文人。然而電影是電影,生活是生活,梁朝偉還沒有看懂劉以鬯,就要扮演穿西裝上班的寫稿人,努力在老作家提供一格一格的報館稿紙上演戲。
因為看了《酒徒》,王家衛想開拍《花樣年華》,當年親自上《香港文學》雜誌社找劉以鬯。作家給導演一本《對倒》,導演回去看了,又愛上了《對倒》。之後,王家衛拍好了一段梁朝偉在報館的戲份,特意找劉以鬯「睇片」給意見。
「他們拍戲時候,曾經叫我去看情況,其實是想讓梁朝偉看看他飾演的劉以鬯本人是怎樣的。」劉以鬯今年九十五歲,訪問兩次,都在太古城咖啡室。他聽力轉弱,每一條問題,先由劉太羅佩雲在耳邊重複。夫婦都有淨白臉孔,精神伶俐,而且喜愛跟我們分享小小藍莓雪糕鮮奶油夾餅。
記者跟劉以鬯第一次見面剛好是六月四日那天。在二○一三年的現代商場,還未走到二○四六。寫過《一九九七》的老作家,不喜歡講政治。咖啡室外,是冷冷滲着霧氣的溜冰場,年輕人像飛舞。受過芭蕾舞訓練的劉太,至今還帶着纖瘦舞者形體。丈夫在《香港時報》、《快報》及《星島晚報》等做過副刊編輯。回看超過半世紀以前的夏夜,她說五十、六十年代沒有冷氣的報館,做編務的人,都穿背心短褲,不會穿西裝結領帶。
對一個作家的幻想,有時可能會比對一個作家的了解有更多的快樂。大銀幕裏,王家衛把他對報紙人的想像力放在梁朝偉的背脊,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不過是他心中美麗時空的美麗人物。結果,觀眾跟着導演從一個人的後面去幻想他半世紀的寫稿經歷,從一個美男子的背影去看歷史,賞心悅目就夠了,電影不管真與不真。
「與我做報館情況好大分別,我做過幾間報館,王家衛好想用我的形象,這方面我不方便批評,只可以說,都有他的好處。但他把劉以鬯正式變成電影人物,這個好大問題,因為他對我了解不是很深。」要在小說裏找電影人物很儍,要在真實世界找電影人物更難言之成理。但梁朝偉跟劉以鬯背脊的比較,劉太最權威。「劉先生後生時寫稿,背脊挺得直直,梁朝偉可能也不及他精神。」書房裏劉以鬯寫稿的背影看得太多,除了直,劉太怎也說不出一點感覺來。最真實的是,這兩三年,丈夫各方面開始退化了。

捱過辛勞沒捱過窮

「找過幾次喇,都找不着!」訪問途中劉老師找洗手間,結果無功而回。說話本來就不大聲,竧𣉢時帶着外省口音的廣東話,在太太面前,劉老像個發脾氣的小孩。天佑,老作家行動自如,最後與攝影記者同行,他並不會迷失太古城。
在香港寫稿為生而成為電影裏美男子的模型,現實裏的劉以鬯,從小就是上海英租界裏的翩翩少爺。父親是國民黨黃埔軍校第一批英文繙譯官,哥哥則是宋美齡的英文機要秘書。他小學二年級八歲時候已經喜歡作文,因為中文寫作好,由老師推薦跳升至五年級。也因為經常走去法租界流連,看見白俄女人迫於生活當妓女,十七歲便創作了第一篇小說《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為他出版的編輯是鍾楚紅家翁(朱家鼎父親朱旭華)。作家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厚度,一頁一頁,一年一年。所以他很明白,要培養作家,靠的都是作家自己。「這個不需要鼓勵的,最重要是他自己對文學有沒有興趣,如果有充份興趣,他自己會跟着文學方向去調整。」
讀者看他的人生有電影感,寫的小說有電影感,總有原因。「我年紀很小已喜愛看電影,上海大光明戲院第一天播新片我就去看。大光明、南京大戲院播的都是英文電影,我未必了解,但我就是喜歡看。」
父親在抗戰中死去,留下遺產。抗戰勝利以後,劉以鬯一九四六年在上海創立懷正文化社出版文學書籍。在聖約翰大學主修哲學及政治,上海高級文化人,日間在國際飯店拿一張枱下午茶,要出書的文人,就來這裏找他。晚上麗都夜總會吃飯跳舞,為《不了情》作詞的導演陶秦,也是聖約翰大學畢業,當時是夜總會經理,因為借了劉以鬯一筆錢,最終以免費款待還債。日間是文化,夜裏也是文化,由始至終都喜愛文學與郵票,劉以鬯一生能駕馭的,只有一支筆。
因為內戰,一九四八年他來香港希望為國內出版書籍開拓海外巿場。起初,因為堂姐在灣仔居住,他也租住了一個酒店房間。後來在廟街佐敦附近頂手舖位建立出版社,不善管生意的文人,最終床頭金盡,放在精裝書裏帶來的美金都花光了。
「沒有錢生活怎辦呢?」記者問。
「就寫稿囉。」真正有天份的作家,寫稿是天生本能。「我當時只有一支筆和幾張稿紙,寫了一篇一千字的稿,寄去《星島晚報》。」第一篇就成功了,可以拿到十元八塊的稿費,用一半,已經三餐溫飽。那時候,三毫子一碗雲吞麵,寫一千字稿子,就寫出三十碗雲吞麵。六十至七十年代最高𥧌時候,一天為十三間報館另加定期與不定期的雜誌稿約寫稿。報紙每稿約一千字計,每天一萬三千字,一年總超過三百六十萬字了。當時每間報館每月稿費在三百元上下,月入三千多元至四千元,一年下來,怕已經能賺到五十年代一層樓的價值。夫婦最終於七十年代尾,以十多萬元一次過付款方式購入太古城樓花,六百呎實用面積單位,居住至今。
一張報紙寫一個故事,順利的話,寫一千字的連載小說,最快半小時可以完成。有時想古仔的時間都沒有,夫妻一邊度橋,一邊吃飯。「晚上他回報館做副刊編務,我在家裏擬好故事大綱,兩個人才能安心一起在外面吃晚飯,回家後,又再寫稿。」寫了半世紀的稿,右手食指起了厚厚的繭,要戴一隻手指套保護。他捱過辛勞,但從來沒有捱過窮。天天寫快稿,辛勞像農夫,香港曾經有這樣一塊文化土壤,讓兩口子天天合力在家「耕作」,可謂奇景。
寫稿人寫盡人生,太知道世事無常,所以,有稿約邀請,不敢不寫。《銀燈日報》約稿,《明燈日報》也約,於是《新燈日報》不可獨無,所以最終就有趕寫十多間報館文章的情況。喜歡的寫,不喜歡的也寫,痛苦嗎?
「我覺得應該做,我住在五洲大廈(六十年代在那裏寫下《酒徒》),每朝起身寫至英女皇出現。所有事她(劉太)做,稿我一個人寫,假如寫得順利,寫得快,十三間報館寫完,就租白牌車去送稿,然後到海運大廈食飯,這已經是我最開心的生活。」海運大廈時尚了數十年,至今還有Pacific Club一類私人會所雄霸超過一百八十度的無敵海景。報館作家夫婦一直過着中產的生活,半島下午茶、中環希爾頓酒店開幕後吃十多元一份自助餐,都是普通事情。寫稿與吃飯,就是兩口子最快樂的花樣年華。

在方格裏與眾不同

劉以鬯日間寫的稿與晚間寫的稿,有所不同。「日間,我寫具趣味性的東西,不會寫他們不喜歡的;夜晚,我寫自己喜歡的,自己滿意的,讀者滿意不滿意我並不在乎。」賣文為生,若果有一半時間靈魂歸位,已算幸運。他曾經承認自己寫過很多「垃圾」,《酒徒》裏調侃幽默的筆觸下,為了生活,海明威來到香港也要寫武俠小說,林黛玉也要當包租婆。
劉太說,當年只有《星島》能接受《酒徒》與《對倒》一類創新文學。「《成報》講明要寫職業女性,《吧女》現在變成歷史小說。」結集在《打錯了》的短篇,都是一段一段香港風情,七二年出版的《對倒》裏也描述樓價問題,歷史,是不斷的重複。
四個上海女人在口沫橫飛地談論樓價。乙女說:「我的姨媽,去年在灣仔買了五層樓,每層兩三萬,現在每層漲到十幾萬,不知不覺賺了幾十萬。」……丁女說:「九龍有一個地方出售樓花,有人連面積與方向都沒有弄清楚,就一下子買了十幾層。」……「樓價漲得越高,買樓的人越多!」
寫《酒徒》成名,被喻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但劉以鬯比較喜歡《對倒》。「那是別人說的。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是外國人的,但中國人也有自己的意識流,我是用這idea寫《酒徒》。你不需走別人走過的路,你走你自己的路,走自己的路不是容易,千千萬萬的小說,好看的難有一本,所以你要與眾不同。一個人寫好的小說,總得要有個好的idea,idea做不到,無所謂,萬一你做到,你就成功了。」
「《酒徒》是寫於《對倒》之前的,兩本書比較,我比較喜歡《對倒》,覺得idea比酒徒還要新,無人用相似的手法來寫。我喜歡集郵,郵票有一種好特別的叫做對倒(tête-bêche),兩個郵票對着(如書上封面郵票,是他從英國拍賣會買回來的),用這個idea來寫一篇小說」。劉以鬯有一種上層美學訓練,來港編副刊,版式天天不同,跟當時一年如一日的本地做法,一眼就見到功夫。報館原稿紙格子裏是另一個世界。種種生活,花樣故事,都在方格裏組成,猶如他喜愛砌的模型,結構與顏色,思想與說話,總在一個原則裏──與眾不同。
學術界評價劉以鬯小說地位極高,他一直在商業壓力下走一條香港文學道路,絕大部份小說是從以往報刊連載中增刪結集。徐訏居港三十年,很少寫香港。翻劉以鬯的小說,處處是香港,而且是摩登的香港。一九八五年一月《香港文學》月刊創立,他出任總編輯,退下報壇,全心全意搞文學出版。據劉太說,月刊資金來自中新社,目的是辦一本不分派別的香港文學雜誌。他月前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傑出藝術貢獻獎,領受獎項時,全體與會者起立致意。
劉以鬯現在不再執筆寫稿了。每天逍遙跟妻子或友好在外用餐,閒遊商場,看見漂亮明信片心意卡便高興。他與上海明星前妻有一個女兒,去年六十二歲時去世了。女兒在生時一直跟母親生活,於加拿大做電腦專業,沒看過父親的文章,父女溝通不多,以往來電問候,都是跟劉太談得比較多。
最輕的筆、最重的擔子,卸下了。少女時候就看劉以鬯報章小說的劉太,仍然守在身旁。她比丈夫年輕十七歲,一九五六年到新加坡表演舞蹈時認識大作家,「彼此都有感覺。」結婚前,作家給她寫下十封八封情書,保存至今,她情願做唯一的讀者。
「出名的作家,自然得人歡喜。」劉太說的是自己,那段花樣年華的飄然感覺。
撰文:冼麗婷 攝影:羅君豪 

Wednesday, August 7, 2013

蘋果樹下: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在喧囂的日子中,有一件本土文化界頗為震動的事,靜靜發生。那就是,九十年代重要刊物《越界》的主編張輝,把他七十箱藏書及雜誌,送予二手文化書店「實現會社」售賣。因為數量太多,小書店又無貨倉,便於火炭工廈的走廊處直接開箱售賣,時間為八月的四個周日二點至七點,價格非常便宜。此消息在關注香港歷史、文化的社群中引起不小震動。
當日去的人還是以書癡為多。在無冷氣的工廈走廊裏人人大汗淋漓,大部分人比我年輕,認識的人多來自文學界(香港文學社群的歷史收集癖好可見一斑),也有劇場界及讀理論的朋友。年輕一輩相當狠猛,搶起書來是香港書展的水平;比較老的較為親愛禮讓,途中還不斷向青年介紹這本那本。書癡如林冠中廖偉棠一早來了捲沒而去,我來遲了只能跌足興嘆。偉棠教我斷捨離,我卻只覺他淘到寶後「站着說話不搖頭」。
二手書便宜乃令窮文青們趨之若鶩,當然也因為香港書出版過後少有再版,書癡們已習慣往各式二手書場合鑽,盼望發現許多傳奇好書(如黃碧雲著作、也斯著作、早期西方理論譯本等)。
可能書癡總是對這種賣舊書的狀態投入太多情感。香港的獨立文化書店旋起旋滅,大學以來已見證過許多書店結業的最後一夜,東岸書店、青文、曙光……現在我書架上的英文理論書很多都來自當年山林道的一間二手英文書店結業放送。
常人見到滿架的書,都問「看得完嗎?」書癡囤書,這個問題從來不想。因為空間問題迫不得已放棄幾本,就椎心刺骨,賣仔莫摸頭,一摸眼淚流。東岸時期偶見大規模的書癡放書,如今架上許多絕版香港文學都是那時囤下;淘書之時驚嘆質素,反過來又擔心原主是否出了事,以致這樣放棄藏書。多情的書癡想像,書就是命,書在人在,接過別人的舊書,彷彿觸摸別人放棄的生命,書的溫度在漠漠的死亡氣息中閃動。已故老師高辛勇教授因病退休時不得不把所有書捐給圖書館,我如今只保有他一本保羅.德曼的《The Rhetoric of Romanticism》,是我借去賴皮不肯還,如今成為我和老師唯一未完的連繫。解構主義者不相信任何固定概念,無情瀟灑,而我們凡人總是不能做到。
九七年後才進入大學者,錯過九十年代文化刊物的黃金年代,我就是在這種空白期成長,幸得中大學生報的前輩指示,養成了追溯刊物歷史的習慣──這無非也是負擔。傳媒也有歷史,然而金主易手、編輯變換,留下來的往往不是原初那一回事,而我們的城巿中,歷史總是無處容身的。這次我是去看《越界》,看着便知先一輩的書寫習慣、構語品味是如何形成:先鋒,解散,以分析眼光看城巿文化……張輝身在異地,這批書又成為流徙的歷史──與張輝同代者、比如《越界》的作者們,那工廈悶熱的走廊理應是他們的世界,但淘書當日卻幾乎不見他們任何一人。瀟灑還是飄零,香港文化的命運?後人唯講對白: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Wednesday, July 31, 2013

董桥《双城杂笔》

孔夫子拍卖网 --> 大众拍卖区 --> 文学 --> 拍品详情

◆董桥《双城杂笔》(这个那个集)【封面设计※水禾田※】 文化.生活出版社1977年一版一刷 品好!

(拍品编号:11884658)
当前价格:4740元   
领先者:csgcd发消息
起拍价:800元   最小加价幅度: 20
运 费: 挂号印刷品:6.80 EMS:21
已经结束放入收藏夹
出价记录
剩余时间   已经结束
开始时间:2013-07-27 21:30:18
结束时间:2013-07-30 21:47:00
浏览次数:1029 次 出价次数:75
线上收款方式:即时到帐,
线下收款方式:工商银行(工商银行(广州)卡号:9558803602145832119)

拍主资料

昵称:神州 离线消息   
会员资金账号: 100000011517
拍卖会员等级:
卖家信誉: 14847 卖家好评率: 99.79%
买家信誉: 2249 买家好评率: 100%
实名认证: 
开通时间:2004-01-17 14:13:23
担保金:4677
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 香港
地址: 香港柴湾利众街40号富诚工业大厦A座23字楼A2
电话: 神州 的电话号码
邮编:518001
注册时间:2004-01-17 14:13:23
物品详细信息 出价记录 拍卖留言 我要出价
作者:董桥
出版社:文化.生活出版社
出版时间: 1977-12
装订:平装
品相:九五品
开本:32开
版次:一版一刷
页数:207页
品相描述:无
详细描述: 封面如图,内页干净.
邮寄方法有:
1.由香港寄挂刷,邮费13+挂号13=26元.
2.由广东寄挂刷,需7天左右才寄一次.邮挂6.8元.
3.由广东寄EMS,需7天左右才寄一次.邮费21元(视地方远近而定).
最新20条出价记录
买家所出价格出价时间状态
csgcd发消息4740 元2013-07-30 21:42:00领先(代理)
郑骥发消息4720 元2013-07-30 21:42:00出局(代理)
郑骥发消息4700 元2013-07-30 21:37:47出局(代理)
野鸭蚂蚁发消息4680 元2013-07-30 21:37:47出局(代理)
郑骥发消息4660 元2013-07-30 21:37:47出局(代理)
野鸭蚂蚁发消息4520 元2013-07-30 21:37:00出局(代理)
郑骥发消息4500 元2013-07-30 21:36:59出局(代理)
野鸭蚂蚁发消息4480 元2013-07-30 21:36:59出局(代理)
野鸭蚂蚁发消息4300 元2013-07-30 21:36:06出局(代理)
郑骥发消息4280 元2013-07-30 21:36:06出局
野鸭蚂蚁发消息4260 元2013-07-30 21:36:01出局(代理)
郑骥发消息4240 元2013-07-30 21:36:01出局
野鸭蚂蚁发消息4220 元2013-07-30 21:35:56出局(代理)
郑骥发消息4200 元2013-07-30 21:35:55出局
野鸭蚂蚁发消息4180 元2013-07-30 21:35:51出局(代理)
郑骥发消息4160 元2013-07-30 21:35:51出局
野鸭蚂蚁发消息4140 元2013-07-30 21:35:46出局(代理)
郑骥发消息4120 元2013-07-30 21:35:46出局
野鸭蚂蚁发消息4100 元2013-07-30 21:35:43出局(代理)
郑骥发消息4080 元2013-07-30 21:35:42出局

Monday, July 22, 2013

信是有緣──澳門淘書記

轉貼:

香港文化資料庫


信是有緣──澳門淘書記
許定銘

讀方寬烈的《澳門舊書業的興盛和沒落》(見《作家》月刊第30期),勾起不少回憶。上世紀70年代後期,香港的舊書業逐漸沒落,已無書可買,愛書人紛紛渡海往澳門尋寶,方文提到的那四間書店,大概是澳門舊書店的全部,也是我淘書的寶地,無奈事隔近30年,很多舊事已從記憶中褪色。最模糊的是三興書店,可是卻最難忘,那次踩着卵石小斜路到三興,在陰沉的住家式客廳裏,在昏暗的豆燈下,在書店主人不停的咳嗽中,加上友人暗暗的提示,匆匆買了幾本小書就退出來,還深怕書裏書外殘留主人咳出來的癆菌會傳染,久久不敢翻出來看。到發現買到的是趙家璧的《一角叢書》時,想到那店裏書枱上,牆角裏堆得滿滿的,而我只買了三幾本,不禁頓足興嘆。再趕去時,早已人去樓空,好書已不知流到何處誰家矣!

萬有書店所在的木橋街偏僻且難找,我好幾次都在橫街窄巷中轉得頭暈眼花都找不到,雖然只去過幾次,卻收穫最豐,印象最深刻是30塊買到盧森的《朝暾》﹙廣州:文海出版社,1947年3月﹚。盧森﹙1911—1982﹚的民國版書在香港極少見,幾十年來我就只見過手上的這冊。他是文學雜誌《文壇》的主事人,這本雜誌是李金髮40年代在國內創刊的,盧森1950年在香港復刊,出至1974年,連續出版24年不斷,是香港最長壽的純文藝月刊,培育不少人才,對香港文壇貢獻很大。另一次書店老板小李打電話找我,說是有間待拆的花園洋房裏有批民國版舊書,問我要不要看。那天我在那所小樓的二樓裏呆了幾小時,看倦了,走到窗旁吸口新鮮空氣,正好看到廢園日落,赤紅的斜陽掠過樹梢、穿過斷牆,把園內的荒草都照枯了……那景象經30年記憶猶新。那天我紅白藍膠袋左抽右拉的,混在挽着手信的回港客中出盡洋相,雖狼狽得很,卻是我淘書生涯中最難忘,收穫至豐的一次。

白馬行板障堂街的藝聯我去得最多,每次去澳門,總是先去那兒。他的書架很深,書通常放前後兩排,我是前後都看,往往能在書架的深處買到在香港早已絕版的五六十年代的港版書,間中也有民國版的,容光版田軍的《八月的鄉村》、蕭紅的《生死場》即購於此。藝聯後來還在灣仔修頓附近的橫街開過,不過,那間店的書放得很整齊,書又少,定價又高,反而遠不及澳門店的可愛。文集書店主人張源最熟,但他的店去得最少,印象不深,好像只在那裏買過郁茹的《遙遠的愛》。

我2000年從加拿大回港,舊書店只剩下神州和新亞,買不到好書之餘,自然惦記起澳門的舊書店,豈料去了兩次也找不到舊書店,空手而回。問愛書友人,大部分都說:澳門沒有舊書店了!心想也是,香港七百萬人也養不了幾間舊書店,澳門街是彈丸之地,那幾十萬人不夠一個觀塘區多,養不活舊書店是當然的,心裏也就釋然。想不到最近幾個愛書人逛澳門回來,告訴我又有了幾間舊書店,還買到不少好書,令我好生羨慕,躍躍欲試。

一到澳門,即按友好告訴我的路線:乘車到沙梨頭去,見到油站下車,沿大路兩旁往前尋找。皇天不負有心人,終在中國銀行側見到一所舊書店,店面不寬,兩邊牆擺了書架,中間堆一枱書,就只剩兩條僅可通人的窄道。我沿着甬道,摸着書架前進,好生失望,這間賣雜書的舊書店是名副其實的「雜」:醫卜星相的、通俗流行的、武俠漫畫的、八卦娛樂的……甚麼類的雜書都有,偏偏欠缺有水準的文學書。老板是個五十左右的中老年斯文男人,好像也挺愛看書,我在店裏呆了十多二十分鐘,他都在看書,沒理睬我。後來我直接問他有沒有我要找的貨式,他告訴我那些文學書沒有市場,很少收進,即使有,也不知放到哪了。我再找了一會,終於叫我找到一本《楊喚詩集》,是1988年光啓版的,正準備寫篇有關楊喚的東西,下筆前多了本書,信是有緣!半小時後我終於衝了出來,這間書店很「臭」,它那陣霉味和臭味叫人窒息,是我幾十年來所遇最強烈的,比何老大的「書山」還要厲害,幸好是冬天,如果是夏天,恐怕五分鐘都待不下。

買不到舊書,到爛鬼樓去看看地攤,也是此行的目的之一。沿着關前街走,大抵時間還早,未見有甚麼地攤,兩旁多是關上門的古舊樓房,即使有開門的,燈光總是很幽暗,叫人看不透,彷彿裏面是另一個世界,或者是另一個世代,使人有回到50年代的錯覺。忽地一輛小轎車或者電單車呼哨而過,才使人回到現實來。我拐了個彎,意外地竟發現自己站在一間舊書店的門前,進去一瞥,就知道我得在這兒花上一兩小時,那居然是間真真正正的文史哲舊書店哩!

我在這間還未正式命名,只用白紙寫了「坤記」的舊書店裏看了個把小時,選了半個橙盒的書,收穫頗豐。這批書中,大部分是八、九十年代錯失了的國內版書,如1990中外文化編的一套雜文,有姜德明編的《書香集》、端木蕻良編的《說畫集》、汪曾祺編的《知味集》……還有楊絳的《雜憶與雜寫》(1992)、徐鑄成的《舊聞雜憶補篇》(1984)、倪墨炎的《現代文壇隨錄》(1989),都是如今難得一見的好書。此外還有一些60、70年代的港版文學書,大多是中流、上海書局的。尤其上海書局的那套《現代文叢》最多,有夏易的《決不演悲劇》、阮朗的《她還活着》、洛美(何達)的《洛美十友詩集》、黃蒙田的《畫廊隨筆》……這批書都還很新淨,我仔細翻翻,原來全部出自「澳門工聯工人圖書室」,它們都有相同的不幸遭遇:從書後的借書登記表看去,都是超過35年無人借閱的,難怪圖書館會把它們處理掉,同時也反映出文學作品在我們的社會裏是何等不被重視!

買進的幾十本書中,我最喜愛的是雲碧琳的《歸寧》。

雲碧琳(1934-)原名林碧雲,是香港土生土長的女作家,50年代開始寫作。她本身是位教師,業餘與丈夫慕容羽軍投身文學事業,是50、60年代香港重要的文化人。她辦過「五月出版社」,編過《學友》、《文藝季》,也寫過幾本小說,如今旅居加拿大。

我60年代初涉足文壇,讀過她的短篇《燕子崖》(香港:五月出版社,1958)和《文藝季》期刊,對她頗有印象,認為是本港當代寫得較好的女作家之一。後來聽說她出版了一本長篇小說《歸寧》,但幾十年來始終未見過,今次在澳門有幸買到,是為奇緣。此書右下角還蓋了印,說是五月出版社的樣本書,難道此書未經發行,只有「樣本」?

《歸寧》(香港:五月出版社,1959)是32開本,111頁,寫的是個愛情故事,女主人翁夏萍為物質而放棄了所追求的愛,後來感到痛悔、徬徨,但她仍委曲地活下去,因為她的名字是「弱者」。《歸寧》是個典型的愛情故事,但它反映出年輕的雲碧琳底愛情觀。

翻開《歸寧》的扉頁,我有意外的發現,那兒寫着:裝幀白郎寧、插圖蔡浩泉。五月出版社的書幾全部由白郎寧裝幀,雖然他的設計我很喜歡,但遠不及蔡浩泉的插圖吸引。蔡浩泉(1939-2000)當年剛滿二十,最多只能稱為一個愛繪畫的文藝青年,他之為《歸寧》插圖,肯定是主事者發現他底潛質。書內的插圖共6幅,雖然有點粗,遠遠比不上《天邊一朵雲》內的精采,但那神韻、那風格,已在習作中蘊藏。這組畫,很可能是「蔡頭」為書插圖的處女作哩!

 

最難能可貴的是我還用廉價買到幾本民國版的舊書,那是金魁的《遭遇》(上海:文化生活,1948)、李健吾的《以身作則》(上海:文化生活,1940)、朱雷的《獨幕劇新集》(上海:光明書局,1948)、張維祺的《致死者》(上海:亞東圖書館,1926)和汪靜之編的《作家的條件》(上海:商務,1937),尤其後兩本書最為難得,我還是初見哩!

上次在澳門買到好書是80年代的事,隔了那麼多年,還能一次過在這個小城中收穫如此豐富,我是信書緣的!

──2005年2月

(見許定銘《愛書人手記》,香港天地圖書二OO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