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obostory.wordpress.com List

Wednesday, April 29, 2009

終將要回歸繁體字?

專訪《漢字五千年》總策劃兼撰稿指導麥天樞


南方報業新聞 時間: 2009年04月16日 來源: 南方周末
作者:陳一鳴 崔迪


  □本報記者陳一鳴實習生崔迪

  8集人文電視紀錄片《漢字五千年》的“東家”是孔子學院,原本設定的目標觀眾是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外國人。國家漢辦主任、孔子學院總部總幹事許琳說:“ 我們走出去總得印個名片,這張名片就是《漢字五千年》。”有海外媒體撰文稱該片“受中南海推崇”。《漢字五千年》總策劃兼撰稿指導麥天樞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我曾擔任《大國崛起》的總策劃,片子播出後,有位英國記者采訪我時堅持認為《大國崛起》是高層政治的風向標。對待中國的事情,他沒有平和的知識習慣,卻有激動的政治意識。”《漢字五千年》攝制組先後赴12個國家采訪了上百位學者,以“春夏秋冬”等32個代表性文字,將漢字背後的歷史命題漸次展開。

  當漢語“乘桴浮於海”,必然遭遇文明的交流與融合問題。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師方傑曾在美國鹽湖城學區教了兩年漢語。

  “我個人認為,在美國,漢語教學就是繁體字與簡體字的抗爭。漢語在當地生活中很少應用到,當地只有一家華文報紙,還是繁體的。唐人街用的都是繁體字,學了一段時間,很多學生也能猜出與簡體字相對的繁體字是什麼意思了。漢語文化的推廣方面,台灣勢力很強,他們主張用繁體。當地報紙之所以不用簡體,是因為他們認為繁體字更能代表中國文化。”方傑說。

  作為《漢字五千年》的總策劃,麥天樞借此機會對五千年漢字文化進行歷史回觀,他說幾千年繁體字的歷史比幾十年簡體字的歷史重要得多。

  與標準意識形態距離較遠

  南方周末:你為什麼願意策劃《漢字五千年》?

  麥天樞:起初孔子學院總幹事許琳找到我,說她想做個有價值的東西,談了兩三次之後雙方很投機,我就著手做了,8集的題目、思路和基本內容都是在這個基礎上拿出來的。當然,我和許琳的幸運還在於,參與《大國崛起》的“三多堂”主力創作人員都能及時介入進來。

  我之所以接受《漢字五千年》,是因為它能夠體現我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思考,它對社會無害,與標準意識形態距離較遠。如果沒有這幾個前提條件,我談都不談。

  即便如此,有些地方還是得適當妥協。比如談到文字的起源,標準說法是勞動創造一切,文字和文化自然也就是勞動的產物。我的看法與標準說法有所不同,最終我沒有陳述我的看法,卻用相當多的篇幅描繪最初的文字和勞動人民相距有多遠。

  南方周末:《大國崛起》充滿中國如何“和平崛起”的思考,在《漢字五千年》中漢字被描述成中國崛起的一種標志。這兩部片子有沒有邏輯上的聯系?

  麥天樞:有聯系。在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的今天,對主要國家的歷史經驗沒有自己的理解是不可思議的,沒有對自身傳統的理解更加不可思議。不管中國國內制度怎麼變化,世界接受這十三億人口都是不可避免的,這十三億人口不可能簡單地拋棄自己的文化,這也是必然的。在這種情況下,這十三億人和世界上幾十億人就有一個交流的問題。

  “五四”之後,中國進入“歷史虛無主義階段”

  南方周末:如果說《漢字五千年》屬於政論片,您是否同意?

  麥天樞:不是政論片,《漢字五千年》以敘述甚至描述為主,判斷性語句很少。涉及到判斷性語句,我和其他主創人員都會反覆斟酌,甚至解說的語氣語調我們都很在乎,比如第二集最後一段,講到中國文化到了漢朝,就像黃河衝出晉陝峽谷,既從容不迫又波瀾壯闊……我建議解說員不要念得那麼激情澎湃,可惜他一讀到那兒自然就激動起來,客觀描述就帶上了主觀色彩。

  再比如第五集講到書法時,我們說宣紙、硯池把一個民族的才華囚禁了上千年。這當然是判斷,但這個判斷仍以描述為基礎,講到了舊時知識分子在其生命的有用之年,三分之一時間都在苦練書法,尤其到了清朝,寫不出一手好的“館閣體”,知識再豐富也無緣金榜。因為社會不需要變革,必須把“多餘的”創造力制度性地消耗掉。

  南方周末:《漢字五千年》對中華文明的關懷,與以往有什麼不同?

  麥天樞:我們有意把漢字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以便使敘述建基於深厚的歷史土壤之上。說白了,我們想做一部文化紀錄片,而不是一部文字專業紀錄片。以漢字作為基本線索回觀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五四運動”之前,中華文明樹大根深,是一個封閉自足的社會;“五四運動”之後,中國進入“歷史虛無主義階段”,我們的歷史被視為純粹的罪惡和負犇。這兩個階段,回觀歷史的主體都是社會精英階層。近30年的歷史回觀有兩個特徵:首先我們第一次能夠以理智和平靜的心境看待自身歷史;其次,這次歷史回觀是在國際交往、大眾參與的基礎上進行的。

  南方周末:《漢字五千年》的核心價值何在?

  麥天樞:首先,《漢字五千年》是在大眾傳媒上以公共文化產品的形式面對我們的歷史,這是它最重要的價值。

  其二,爭取站在中華文化自身的立場上描述中國歷史,跳出了“五四運動”以來盛行的兩種歷史敘述方式---首先是意識形態的方式,這種方式來自西方,它將歷史劃分為不同發展階段,強行將中國歷史納入這個框架,無論如何都難免削足適履之痛;其次是西方中心論的歷史敘述方式,它沒有脫離“發展”和“進步”這個價值判斷,沒有平衡的、平等的全人類立場。在今天看來,這種敘述方式顯然也缺乏對中華歷史的尊重。

  漢字五千年比幾十年簡體字的歷史重要得多

  南方周末:現在有一種巨大的聲音,就是向傳統尋找自尊、歸宿和未來。您怎麼看待這個潮流?

  麥天樞:我之所以參與《漢字五千年》,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到了這種趨勢。歷史虛無主義者必將喪失思考和言說的根據---你愛說可以說別的國家,別說中國;你一旦說中國,無論如何,它幾千年就是這樣過來的。這些歷史虛無主義者如果能在春節前夕坐上衛星,看看中國上億人浩浩蕩蕩地全國大搬家,就會明白歷史和傳統是無法虛無的。中國人之所以不計代價和成本地流動,就是為了滿足大團圓這樣一個情感需求。這樣大規模的移民每年都在上演,周而覆始,從不中斷。這就是能夠看得到的傳統,它充滿感情,因而具有力量。

  南方周末:回到漢字上,也有好多人提案,回歸正體字,或者繁體字,您對這個怎麼看?

  麥天樞:有恢復的理由。簡體字是全球化壓迫、效率壓迫導致的,為了使更多人口識字而發明的,有其時代的合理性。但手寫時代已經結束了,鍵盤寫作時代來臨了,此時繁體和簡體在寫作上的成本差異不大。簡體字與傳統有距離,而繁體字與傳統直接對接。

  不過這不僅僅是觀念問題,更是社會效益問題,既包括經濟效益也包括文化效益。一定要想清楚,回歸繁體字我們將支付多少成本,這是要算賬的。第二,還要論證回歸繁體的文化收益有多大。

  南方周末:您有沒有一個明確的傾向,支援還是不支援?

  麥天樞:我認為,最終要回歸繁體字。從台灣、香港的經驗來看,繁體字並不影響表達效率和精確性。過去幾千年的歷史比我們三十幾年簡體字的歷史重要得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