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obostory.wordpress.com List

Monday, July 15, 2013

新亞拍賣

BIG SPENDER:古書激情

6,666
■蘇賡哲早於六十年代已開店賣舊書,至今累積了四十多年古書鑑賞經驗。
剛過去的周末舉行了一場古書拍賣會,一群中港舊書書商、有識之士聚首一堂,爭相競投心儀的舊書、字畫,就像一場文雅的品味遊戲。拍賣會主辦人蘇賡哲,這名字在文化界無人不曉,他收藏古籍45年,從世界各地搜來的古書逾千本,光緒年出版的《大公報》創刊號、全球只得三本,李澤楷曾用85萬元買下,專程為慈禧太后印製的《新約全書》……他對待古書如男女感情,多年來不停將書買買賣賣,只為追尋與書本之間一段又一段的新激情。
記者:黃子配 攝影:黃偉傑、羅君豪
甫走進蘇賡哲的舊書店,成千上萬的二手書散佈每個角落,隨手拿起一本書他也能娓娓道出當中的內容點滴。
這位現年66歲,畢業於珠海學院文史系,及曾於母校任職副教授的書癡,自小已書不離手,最愛念唐詩,1968年開設舊書店,1976年更和老友司徒華於旺角開集雅書店賣書,1992年移民加拿大,又在當地開設懷鄉書房賣舊書,沈從文、小思等文學家都是他的好友,他的一生似乎都與書結下不解緣。他愛看書,更愛儲書,這個已有四十多年收藏經驗的古書專家,直至現在仍幾乎每天都四出收購別人不要的舊書,「以前住加拿大,每當有人打電話給我說哪條街有書不要,我都會立刻去執,最誇張一次試過用萬多元加幣回收了載滿四、五部貨車的中文舊書」。
普通貨色他會放在書店賣,自己只收藏罕有、少見的古籍,所謂古籍,就是超過一百年歷史的書本,如明朝出版的書,每本現在至少值一萬元。60年代中國印製的書也價值不菲,因當時正值文革,能流傳下來的作品並不多。

美國日本尋覓心頭好

蘇賡哲多年來只收藏中文書,「英文書是另一種學問,我不太熟悉,況且光是中文書已經涉獵很多範圍了」。香港常被喻為文化沙漠,賣舊書的地方少之又少,所以他不時都會到外地尋覓心頭好,除內地外,美國、日本都是他的尋寶熱點,因為美國在1949年之前有很多傳教士到中國傳教,並順道買書回國閱讀,而日本因鄰近中國,當地文學家早於唐朝時期已常到中國買書,並將之帶回國,對中國作深入及細緻的研究。
蘇賡哲約10年前試過在美國的舊書店尋得據知現僅存三本的《大公報》1902年創刊號,「報紙每天都出版,多數人看罷就丟掉,比書本更難流傳後世,更加罕有」。他當時用近十萬元買下第1至100號收藏。他又試過在美國尋到一本於1894年、由一群外國女傳教士專程印製給慈禧太后,祝賀她60大壽的《新約全書》,這部君王版《聖經》全球僅剩下三本,其中一本由李澤楷於2004年香港舉行的中國教會聖經事工展以85萬元買下。如此珍罕,蘇賡哲當年二話不說一擲十多萬元買下,不過已在前年以32萬元轉賣給內地收藏家。

《杜甫詩集》賣得太早

稀有古籍可遇不可求,每本辛辛苦苦從世界各地尋得的古籍,大部份蘇賡哲都會在閱讀過後拿到拍賣會拍賣,「我買書的心態就像對待男女感情,最初買回來時是激情,對得耐就變成感情,把書賣掉就可把賣得的錢再去買第二段激情,我不在乎天長地久,珍貴的書曾經擁有過已經足夠」。
古書越舊越值錢,蘇賡哲就有幾次賣得太早的經歷,70年代他曾透過擔任澳洲國立大學圖書館負責人的好友陳炎生的穿針引線下,把一套廿多本的《杜甫詩集》以5,000元賣給該圖書館,這套明朝印刷的唐代詩集現時至少值50萬元;又有次曾有朋友送他一套共260本的《大成雜誌》,他以每本一元加幣賣給其他收藏家,現在這套書都升值至超過15萬港元了;他通通視作等閒,只因古籍如感情,曾經擁有就夠了。

舊書畫拍賣激烈

蘇賡哲的舊書店在剛過去的星期日舉行了舊書字畫拍賣,當中共有1,300多件拍賣品,包括附有林語堂手稿的《當代漢英詞典》、康有為1908年的著作《春秋筆削大義微言考》線裝本等,全都是本港及內地的舊書收藏家的藏品,香港著名書畫家黃俊東也提供了百多件珍藏。
拍賣會最觸目的拍賣品要算是由擅長中西畫及書法的已故本地畫家丁衍庸所畫的歷史教事扇面畫,由於丁衍庸甚少畫扇面畫,加上該藏品是由黃俊東提供,確定是真品,所以吸引到大量競投者爭相競投,原本底價300元,最後以6.4萬元高價成交,是競爭最激烈的作品;另一件觸目的拍賣品是由已故香港嶺南派畫家楊善深繪贈黃俊東的花鳥畫,底價1萬元,最後由內地收藏家以8.4萬元高價投得。

紙質墨色辨真偽

從事舊書買賣近半世紀,見過的舊書多不勝數,蘇賡哲自然有一套鑑證心得,他從紙質、墨色、釘裝三方面就可判斷出書本的真偽。
紙質方面,紙張多呈暗黃色,多用報紙紙,抗戰時則多用草紙,60年代曾發生大饑荒,當時的紙張則更薄更馬虎。另外,從前的書用字粒印刷,用手觸摸會感覺到凹凸不平,而且字體會高低不齊,近代用影印方法就不會有這個情況。
墨色方面,舊墨一般比較淺色,但有較濃的墨香,新墨則較深色,墨味也較淡,甚至會有一陣藥水味。
釘裝方面,五、六十年代中國出版的書,書脊會有折線痕,而且中國人多數把書脊用刀削平,所以會比較齊整,香港印刷商不注重這方面,相對之下書脊會比較凹凸不平。

 

《天工開物》

由明末崇禎時期科學家宋應星撰寫,分上中下篇共18卷,合訂成九冊,內容是關於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如紡織、武器、造紙及造船等,圖文並茂,而且非常仔細,是史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及手工業生產的著作,初版在1637年成書,當時只印過兩版,在清朝並沒有翻印,自作者在清初去世後,該書就在中國失蹤了二百多年。這書曾傳到日本,這本就是日本出版社菅生堂在1771年印刷的,蘇賡哲十多年前在日本東京神田區用近兩萬港元買下,現估計升值至約五萬元。

 

《大公報》1至100號

《大公報》於清朝光緒28年,1902年6月17日創刊,創刊號現時在中國僅存兩份,分別存放在北京國家圖書館及上海圖書館,蘇賡哲這份則是他約10年前在美國的舊書店買下的,當時他用了約10萬港幣買下一套《大公報》第1至100號,共10冊的合訂線裝本,現已升值至18萬元。除創刊號外,這套收藏值得留意的還有第5號的《論說》(即社論),當時正值慈禧太后掌政之時,筆者在此寫出歸政之利,暗示慈禧應將政權交回給光緒,報章筆者敢於在封建時期提出這個評論算是非常大膽。

 

《北京牋譜》

這是北京老字號書畫店榮寶齋根據魯迅和鄭振鐸在1934年編製的《北平箋譜》複製而成,當時二人在北京各大書齋買下多本每頁均印上圖案的宣紙箋譜(即類似信紙),再從每本抽取一張,然後結集成線裝本,每張宣紙上都有不同圖案。從前沒有印刷機,當時的人就想到把圖案分拆成不同部份,再用木頭雕成印,然後用人手逐張印在宣紙上,每個圖案都要重複吸印多次,墨水才能滲入紙中,所以每本都極花時間和工夫。一套六冊的《北京牋譜》在50年代印製,蘇賡哲多年前以約一萬元購入,現已升值至3.6萬元。

 

《靈學叢誌》

一套12本的《靈學叢誌》於1919年寫成,古人很喜歡求神問卜,往往會透過扶乩邀請一些神仙「上身」尋求啟示,書內就記載了神明附身後在紙上寫下的字句和圖案,以及所傳達的訊息。這套書最初由學者衛聚賢擁有,戰後從上海拿回香港出售,蘇賡哲幾年前在香港以數千元購入。

 

《獪園》

《獪園》由明朝文人錢希言在明末時期撰寫,內容是關於神仙鬼怪的短篇小說,印製於乾隆年間(1774年),當時只印一批,後來因為印刷量太少而失傳,加上作者非著名文人,所以該書一直都甚少人提及。蘇賡哲十多年前無意中在香港的舊書店發現該書,用了約3,000元購買,現已升值至1.4萬元。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