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童傑、王秋婷
攝影:伍慶泉、林栢鈞、梁志永、劉永發
編輯:黃子卓
美術:孔文彬
【每逢有關書店的報道,不是大出版社壟斷,就是結業,小書店月蝕六萬繼續做,我們只憑弔,不光顧,想法畸形,會有甚麼辦法打破困局嗎?是時候想一想。果籽讀書,立此一版,往後,便是讓小書店有馳騁空間,每周推介好書,以文會道,嘗試破繭而出。我們深信,當雞蛋以自己的方式,叠起高牆後,一場新的啟蒙最終便會到來。】
過去三年,本港結業小書店至少四間,連曾被CNN選為香港十大最佳獨立書店的書閣,也逃不過結業的宿命。事實上,近年書市受網絡文化衝擊,賣書變物流,廣州、澳門相繼掀起倒閉潮,書店被自然淘汰,似是定律。女書人鍾芳玲於《書店傳奇》中,分析美國實體書店黃金時代結束,也只能隱隱道出:「我真正哀悼的,倒不是個別書店的興亡,而是整體閱讀文化與購書習慣的變遷。」小書店是雞蛋,為何而存在?是一盤生意,還是文化願景?連月來我們探訪了多位老闆,感受到讀書人的那份堅持與求索。台灣獨立書店「東海書苑」告訴我們,書店的存在,不是為了賣咖啡。還可以有甚麼原因?且聽聽老闆們怎麼說。
陳湘記:小書店要成為枴杖
陳湘記父子兵陳炳新及陳耀彰
還記得讀過董橋在一個內地媒體的訪談,他自言寫了大半個世紀,感到有些煩厭。煩厭是由於看到一些中文書「怎麼還寫成那樣子?他們怎麼那麼不珍惜自己的羽毛?」接下去,當然是以白先勇不再寫小說為珍惜的例子,董橋認為「最好的東西已經寫出來了」。
作家為藝術堅持可以不寫,但對書店來說,要有書賣,才能經營。逾半世紀歷史的陳湘記,便兼營印刷、出版、零售,承擔着本港的部份出版重任。
陳湘記於七、八十年代出版武俠小說,後來兼營文具務求轉型,到今天文具銷售佔多達六成生意,但仍堅持多年的出版業務,現時每年約出版十本書。
書店已由第三代陳耀彰接班,他父親陳炳新說:「第三代有三個人,是耀彰、他的堂家姐和表哥,三人一起做,我只求把『陳湘記』的牌匾傳承下去。」
二OO四年,陳湘記支持本地年輕作者團體「廿九几」出版獨立作品,當年陳炳新答允負責印刷、釘裝,不收印刷費。合作出版二十多本書,今天「廿九几」各人都獨當一面,袁兆昌、王貽興、鄧小樺等人,至今都為文化界貢獻。本着有人就有書的理念,陳炳新今天依然站在雞蛋一方,他捧着剛出版的散文集《渺小》,向我們介紹。《渺小》的作者凌翔是位自小患上大腦麻痹的殘疾人士,他堅持寫小說、散文,姑娘幫忙校對,最後完夢,成功出版。
《渺小》印了五百本,「大書店一定不會幫他出版,也未必會幫他推銷。」記者接過小書,書頁夾了一張陳湘記製作的書籤,書籤上有胡適的「嘗試歌」,一句「即使失敗便足記」,不知鼓勵了多少像凌翔這類弱勢作者,度過每個夜深。
「要提倡更多這類新作者,閱讀文化才有機會向上。」陳炳新想讓我們知道,不放棄弱勢作者,閱讀才不致於dying,而發掘作者,正是小書店的存在意義。
今天灣仔電車漆上新姿,陳湘記灣仔分店內的牌匾亦歷久常新,字是創辦人陳以湘在四十年代時找灣仔區的街頭寫信佬疾書,溫婉依舊。新一代想於老牌匾下多加商業元素,要令書「睇得又賣得」,讓人期待。
數十年的牌匾歷久常新
逾半世紀歷史的陳湘記,兼營印刷、出版、零售。
八十後開「我的書房」:亂是特色
去年底,旺角博學軒書店結業,行家你一句「經營問題」、他一句「實在可惜」,別無其他。
自由市場,似乎所有的結業都可以歸咎於經營,但即使書店結業連連,三十四歲的Daniel,依然敢開書店。
Daniel讀通識教育畢業,七個月前,用打工賺來的儲蓄,在荃灣南豐中心二十三樓,開了間二手書店,叫「我的書房」。開店動機,說來話長,「我住荃灣十多年,見區內可以養活三間大書店,卻沒有二手書流轉,覺得有很大潛力,於是開第一間二手書店。」
台灣國立清華大學校園內,蘇格貓底二手書店咖啡屋的老闆曾經說過:「賣書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我是讀者。」沒有哪位書店老闆不嗜書,Daniel自然也是書店常客,樂於由朝讀到晚,即使書店裏很亂,他也知道要到哪裏找哪本書,「我不願意看到自己喜歡的書,放在家中沒人看。」
八千本藏書,不算失禮,「初時搬家中幾千本珍藏出來賣,後來獲街坊放書,慢慢累積與流轉,遲點還會有老師多放二千本文史書過來。」他的「書房」,書架都是二手得來,書叠得高,櫃與櫃之間,偷位放書,亂成一片,留存幾分讀書人家的溫度,「好多人屋企書房都亂,其實亂都係書店特色之一吧?」
今天仍存在的溢記、神州、新亞,大隱於市,維繫小眾品味。新的二手書店要打破市場向下的困局,覓得客源,殊不容易。
Daniel說,曾有家庭主婦,為做facial上來路經書店,他趁機上前推銷烹飪書,豈料對方贈他兩句:「有錢都買餸啦,仲俾錢買烹飪書?」他頓感錯愕,心中一涼。
荒原可以栽種品味嗎?連月來,Daniel深信可以,一個人站到荃灣新之城天橋口上,派了上萬張宣傳單,比區議員勤力,「月租二萬二,雖然還沒收支平衡,但頂兩年應該可以吧。」書店的未來就是年輕人的執着。
Daniel愛書,亦愛書房。
「我的書房」老闆Daniel,獨自派了上萬張傳單。
放小息:讀書人的奢華
近日深水埗新開了一間很不同的書店,它不賣咖啡,賣的是社區散步。它叫「小息書店」,由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FES開辦,前身是位於彌敦道聖安德烈基督中心的「福音閱覽室」。早前因聖安德烈堂收回大樓,閱覽室隨FES遷入深水埗區。
「小息書店」約四百呎的空間,於去年十一月開業,擺設沒一般獨立書店般擠迫,一格書櫃放兩三本書,簡直是讀書人的奢華。
為融入社區,它製作了社區散步地圖,而它作為有宗教背景的書店,卻走大眾路線,店面八成書賣文學、政治書,守門口的是周保松教授《政治的道德》一書。教會推廣經理鄭俊明說,小息之道,在於休息,「像兒時上學,落堂打鐘,放小息,就要閱讀。」
他以「開眼」來形容「佔中後」的閱讀環境,因為無論有甚麼政治立場,都要寫書讀書,自然騰空了小息的片刻。
往窗外望,是深水埗舊樓的屋頂群,小息書店將讀書人置於新舊間。書店理念是走入社區,一紙一凳,閱讀everywhere,「這也是網絡書店永遠做不到的。」
教會推廣經理鄭俊明(左)與副店長Winnie,希望繁華鬧市,有小息時光。
樂文書店:商業化冇錯
經營至今快三十年的「樂文書店」,門口的折扣告示,早已是文化符號。八折、七五折、以至最新的六五折,可謂書市寒暑表。
樂文沒賣咖啡,靠價格競爭生存至今,本來無事,但樂文經理林壁芳說,香港人讀書習慣飄忽,近年核心讀者更開始流失,比租貴的問題嚴重,「有些人甚至覺得『書冇人睇』,持全盤否定的態度。」若有種子,至少有復興的希望。
折扣是林壁芳的答案嗎?倒也不是,她依然是位理想主義者,認為只要書店聚在一起,將喜歡的書籍推己及人,我們的閱讀之城,總有日會實現。屆時沒有咖啡,沒有大出版社,毋須揠苗助長,仍能開卷有益,以我們的文化產業而感到自豪。
樂文經理林壁芳,願閱讀有日復興。
陳湘記推介:《渺小》
作者:凌翔
出版:陳湘記
簡介:一個殘疾人士的呼嘯,可以有多遠?「渺小」的是社會對他的印象,而不是他的立足點。凌翔的立足點不低,「我愛香港,但是我更愛神州大地,然而,我更想面向世界。」
我的書房推介:《你想好型嗎?》
作者:陳淑慧
出版:藍天圖書
簡介:書店老闆可以型嗎?Daniel也是個尋找「點型」的男人。他說以前自己凡事想佔便宜,讀過幾本心理分析書,偶有得着。此書以九型人格教他如何改善待人態度,「想不到今天經常接觸客人,學以致用。」
小息書店推介:《隱士─透視孤獨》
作者: Peter France
(梁永安譯)
出版:立緒出版社(台灣)
簡介:今天孤獨是因為沒手機,上網是為疏解生命的空虛。BBC資深記者Peter France發現,自古至今社會中總有些人,不怕孤獨,反而深入當中呈現另類生活,我們以隱士稱呼他們。然而孤獨,真的可以為生活態度嗎?
(蘋果日報二O一五年三月十三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