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中國學生周報》特輯〉,《博益月刊》14(1998年10月15日) (香港:博益出版集團有限公司)。 〈三年來的香港電影協會〉,《中國學生周報》715(199年4月1日) (香港: 中國學生周報社)。 小離 (1963):〈觀影隨想錄〉,《中國學生周報》569 ( 6月14日) (香港:中國學生周報社)。 周麗娟 (2001):〈論香港「本土意識」的萌芽〉,《香港文學》203(11月) (香港 : 香港文學雜誌社),頁54-61。 邱淑婷 (2000a):〈專訪井上梅次〉,《香港電影回顧專題-跨界的香港電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4月,頁144-147。 ------. (2000b):〈港日跨界:一個都不能少〉,《香港電影回顧專題-跨界的香港電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4月,頁100-110。 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1996):《香港高等教育: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報告》 (香港:香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 10月。 香港電影資料館 (2001):《自主世代:六十年代至今自主、實驗、另類創作》(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梁卓帆 (2000):〈異文化的魅惑- 香港電影如何登陸日本〉,《香港電影回顧專題-跨界的香港電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4月,頁154-160。 黃慧瑜 (1986):〈從歷屆《中國學生周報》(1953-72)報慶宣言看編輯主旨的改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學士論文,4月)。 楊延漣 (2000):〈了解八十年代的日本市場──訪林旭華、劉芳〉,《香港電影回顧專題-跨界的香港電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4月,頁150-153。 葉富強 (1982):〈六十年代香港粵語片與社會變遷〉,《六十年代粵語電影回顧》(香港:香港市政局),頁14-19。(文章原載於查奕恩(1997):〈香港電影工業與觀眾之社會學研究〉(香港: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頁129)。 葉蔭聰 (1997):〈「本土人」從哪裏來?從《中國學生周報》看六十年代的香港想象〉,《誰的城市?戰後香港公民文化與政治論述》羅永生編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13-38。 鄭樹森、黃繼持、盧瑋鑾編(2000):《香港新文學年表1950-1969》(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 盧瑋鑾(小思)(1996):〈重讀《中國學生周報》手記〉,《香港故事:個人回憶與文學思考》(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編(1997):《舊路行人‧中國學生周報文集》(香港:次文化堂)。 羅卡 (1996a):〈序言〉,《躁動的一代:六十年代粵片新星》(香港:香港市政局) 3月,頁9-11。 ------. (1996b):〈星象與景觀-六十年代粵語片一瞥〉,《躁動的一代:六十年代粵片新星》(香港:香港市政局) 3月,頁47-59。 ------. (1999):〈香港新浪潮:在對抗性文化中進行革新〉,《香港電影新浪潮:二十年後的回顧》(香港:香港臨時市政局),頁38-50。 ------. (2000):〈危機與轉機:香港電影的跨界發展四十至七十年代〉,《香港電影回顧專題-跨界的香港電影》(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頁111-115。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