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obostory.wordpress.com List

  • 樊善標:時代新鮮人──序西西《牛眼和我》 - 西西早年的報紙專欄相繼結集成為《試寫室》、《牛眼和我》出版,翻閱這些半世紀前的短文,很自然地想到《我城》。 西西在《試寫室》的後記說:「『我之試寫室』之前,我其實在《快報》寫過『牛眼與我』,寫了一段日子,寫法也大概相同吧。」印象似乎有點模糊了。「牛眼和我」發表於一九六七、六八年,「我之試寫室」發表於一九七 O年...
    22 hours ago
  • Rest in Peace David Lynch, 1946 - 2025 - *"Dust is dancing in the space...* *A dog and bird are far away...* *The sun comes up and down each day...* *The river flows out to the sea..."* To write ...
    1 day ago
  • 13 Things I Found on the Internet Today (Vol. 726) - [image: 13 Things I Found on the Internet Today (Vol. 726)] 1. Paris, 1957 A random selection of photographs found on Live Journal. 2. Manhattan NYC, 1931...
    3 days ago
  • The Satanic Verses (撒旦詩篇) - 在四世紀時的麥加(Makkah)天房(al-Ka'bah)供奉了三百六十個不同的神祇,並以*胡巴勒*(Hubal) 為主神。胡巴勒是占卜之神,會透過箭矢降下神諭。胡巴勒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是「他是巴耳/巴力」(Hu Bel),而*巴耳/巴力*(Ba'al) 就是聖經中經常出現的異教主神,意思是「主」,可算是當時中...
    5 days ago
  • 溫度日記 APP:用柔美的手繪插圖來療癒你的心、豐富你的手帳日記!(Android、iOS) - 無意中看到「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赫然驚覺,原來我們每天的生活早已被社群網站、即時聊天軟體攻佔已久,忘了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寫一段文字或是陳述自己的心靈告白,或為自己那荒蕪的一方天地灌溉過一滴水分呢? 吉娜承認自己心癢了!因為溫度日記不僅僅是日記網站、線上日記或是日記App,他更像是一個文字...
    4 months ago
  • 溫度日記 APP:用柔美的手繪插圖來療癒你的心、豐富你的手帳日記!(Android、iOS) - 無意中看到「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赫然驚覺,原來我們每天的生活早已被社群網站、即時聊天軟體攻佔已久,忘了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寫一段文字或是陳述自己的心靈告白,或為自己那荒蕪的一方天地灌溉過一滴水分呢? 吉娜承認自己心癢了!因為溫度日記不僅僅是日記網站、線上日記或是日記App,他更像是一個文字...
    4 months ago
  • 下坡的思維 - 當我們沿迎風坡而下時,風顯得大而勁了。我穿在許臂彎裡的手慣性的縮回而拉一下裙裾。陡然,我感到這種無意識動作的可 … 繼續閱讀 下坡的思維
    1 year ago
  • Podcast: David Harvey’s Anti-Capitalist Chronicles - Dialectical analyses of the capitalist totality through a Marxist lens. David Harvey’s Anti-Capitalist Chronicles is co-produced with Politics In Motion, ...
    1 year ago
  • 翻译:巴迪欧《真理的内在性》第二章四种有限类型的辩证法 - 第二节 辩证法 就某一类消极有限性而言,这绝不是一个将无限性与有限性相对立的问题。因为所有真正的力量最终都需要在有限记录(registre )中运算。问题在于,要假设出一种积极有限性,而这种有限性不会成为无限性的消极废值。 一、主要假设 既然如此,我提出以下假设:要想有真正的活动,要想让有限的东西...
    2 years ago
  • 【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 - ​ 【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 脫口秀大會第四季的slogan「還是生活最幽默」,周奇墨決賽的段子顯示他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加上深厚的表演經驗,更有第三季跌跌撞撞的表現,殺君馬者道旁兒的網路磨難,讓他從線下小劇場到線上綜藝節目表演的交換舞台,更小心拿捏那條線。更難得的是笑果文化在打造激烈的脫口秀大會喜劇擂台同時...
    3 years ago
  • 林樹勛:馬吉〈臭屁〉的美感──兼讀其文集《時日悠悠》 - 馬吉文集《時日悠悠》,有一篇題為〈臭屁〉,全文如下: 兩口子睡在床上,意旺忽地在 … 繼續閱讀 →
    3 years ago
  • 蘇賡哲 : 他做不成杜月笙 - 杜月笙 舊書商回憶錄之四十 包括蔣介石在內,很多人喜歡和杜月笙稱兄道弟。因為任你有天大難題求助於他,他都若無其事,「閒話一句」就替你解决了。 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但杜月笙的本事正在於,他要你還的人情債,即使是加倍奉還,必定是你還得起,樂於償還的。 奶路臣街有一位常作杜月笙狀的書商,他...
    4 years ago
  • 侶倫的《窮巷》 - 香港文苑書店1952年初版。書影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香港文苑書店1952年初版。書影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窮巷》是侶倫第一部長篇小說,1948年動筆,隨寫隨刊於夏衍主編的《華商報》副刊《熱風》上,由1948年7月1日起,連載至8月22日止,共約3萬6千字。恰遇夏衍離開報館,新人上場,編輯方...
    4 years ago
  • 蔡浩泉、張灼祥、西西、張海素、鍾玲玲、馬康麗1981年照片 - 鬍鬚張和大頭蔡 Victor Hui:應該在西貢,約一九八一。阿蔡怕冷,張校長穿背心,他要穿羽絨。他的皮包裡長期塞著這類外套和其他衣物、雜物,隨時可以「走路」的樣子。這是一次素葉和大拇指的聯合郊遊,為何有此一遊?Sorry,唔記得咗。 (圖片來自蔡浩泉臉書專頁2019年9月1日) (評論來自《大拇指》...
    5 years ago
  • 《羅馬教皇譜》( "The Popes, A History") - 剛讀完諾域治(John Julius Norwich)在2011 出版,談羅馬天主教廷歷史的《羅馬教皇譜》( "The Popes, A History"),甚感暢快,因為這本書把我一向有極大興趣,但又所知不多,而天主教會一向不讓教徒了解的教會歷史和280位教宗的強項弱點都一一抖出來了。 諾域治的《羅馬教皇譜...
    6 years ago
  • 杭寧遊記 - 我的藏書裡有二部古籍和西湖相關,一是《御覽西湖志纂》,一是《西湖志》。
    6 years ago
  • 奇怪的共犯論:又名「千錯萬錯都是馬英九的錯」 - 一直不討論關於香港立法會議員因宣誓不合規格而被取消議員資格一事,是因為此事太無聊 … 繼續閱讀 →
    7 years ago
  • 來看文學吧 - 四月開始在港台31 台主持文學清談節目「文學放得開」,逢周三晚十一點至十二點播出,當然很多人是在網上看直播或重播的。同一系列還有「哲學有偈傾」和「歷史係咁話」,另外兩晚是「講女時間」和「雄燈區」,講男女話題。男女話題當然是比較大眾的,而文史哲的節目則在特定族群之間引起注意,比如「哲學有偈傾」的聲勢很好,...
    7 years ago
  • 《別字》試刊號第二期出版﹗ - 立即下載:《別字》試刊號第二期 《字花》的網上純創作誌《別字》登場了! 「別字」一名,既有別冊之意,更寄望透過網上平台,另闢傳播門徑,開拓閱讀體驗。 暫定三個欄目,「透光」的作品從自由投稿中特別挑選,「有時」配合《字花》徵稿或另設新題,「極限」則專載萬字長篇。 試刊號第二期,以PDF形式呈現,供各位下載...
    7 years ago
  • 淫幕GAGAGA! - 終於決心寫寫Guilty of Romance的配樂,research時發現園子溫又拍了新戲,光是Trailer 就令我興奮得要命!這音樂,這色彩!怎麼悄無聲息?原來尚未公映。(香港公映日期:23/3/2017)一查,去年11月在亞洲電影節的Roman Porno 專場上映過...
    7 years ago
  • - 從工廈前往中學。在停車場有極殷勤的司機。上車,扣安全帶,衣袖立即被沾濕,環顧,一地染血的衛生綿。我大驚。司機說,小姐,我有怪病,耳朵不斷流血,妳說怎麼辦。只能一直在車廂裡囤積衛生綿呀。我在狹小的車廂裡,被染血的東西逼得無處容身。半站起來。司機繼續抱怨說,其他乘客都沒意見,為甚麼妳如此挑剔。 他送我去了...
    8 years ago
  • 东京艺术书展 x 香蕉鱼书店 - 继2011年受东京艺术书展主办方的邀请后,2015年9月19日到9月21日,香蕉鱼书店再次出发,参加我们的第二次东京艺术书展。这一次,两位创始人将亲自前往东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出版单位一同展现艺术书和 zines 的出版文化。 2015年东京艺术书展,至今已举办第七届,每年活动将聚集来自世界各地超过3...
    9 years ago
  • 乌托邦遗迹 - [image: uploads/201510/18_114414_s1.1973peterderret.jpg] [水瓶节,宁宾,1973年。摄影:Peter Derret] 乌托邦遗迹 欧宁 宁宾(Nimbin)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东北部山区的一个小镇,因1973年举办水瓶节(Aquarius Fes...
    9 years ago
  • 自由路艱:再思肖友懷事件 - 文:野莩遣返或特赦肖友懷,無絕對之可不可行,但決定時當先考慮法理依據,而非道德情懷。我曾就此事詢問一位在入境處工作的朋友,她的答覆非常簡單:「1. 依法當遣返事主;2. 父母非港人,事主不能申請單程證;3. 除了酌情,事主無其他留港途徑。」那麼酌情先例會為制度開漏洞嗎?「Personally speaking...
    9 years ago
  • Boston to Big Sur之旅(一).《SportSoho》.6/2014 - 我常說自己很幸運,上月有機會參加波士頓馬拉松,完成了一生人必做的一件事。最難取號碼布的波馬也去了,連同兩年前的東京馬拉松,世界六大馬拉松我已跑了兩個,集齊六大馬拉松的獎牌,再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了! 讀者大概會問:「莊曉陽好似好鬼慢,點解有機會參加波士頓?」其實,波士頓馬拉松並不是只有快腳才有機會參加,慢腳...
    9 years ago
  • 烏蘭巴托的夜 - 《烏蘭巴托的夜》是首蒙古歌曲。蒙古的作曲家寫的,賈樟柯重新填了詞,左小祖咒改編,電影《世界》插曲(湖南台的字幕打錯了)。左小原版的就好聽,他少有的比較「正經」地演唱。譚版也不錯,大氣,聲情並茂。 左小改編演唱的《烏蘭巴托的夜》 賈樟柯電影片斷(趙濤演唱) 蒙古族樂隊杭蓋的版本 烏蘭巴托的夜 作詞:賈樟...
    9 years ago
  • 莉娜骑士在盘子上 - 1874年12月25日,一个女孩诞生在罗马北部小城维泰博的贫民窟,迷信说,这一天诞生的人有特别的命运,父母为她取名“娜塔莉娜”(Natalina ),因为“natale”是意大利语里的“圣诞节”。12 岁开始,她当过卖花姑娘、包装女工,生活虽然贫寒,好在她天赋歌喉,每天从早唱到晚。邻居一个音乐教师给她上...
    10 years ago
  • 欲望的事故 - 欲望的事故 顾文豪 特里林在《知性乃道德职责》一书中引述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认为悲剧的主人公具有某种程度的、可进行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他“必须通过自己的道德状况来为自己的命运进行辩解”,而其道德状况并非十全十... *博客大巴,你的个人传媒早班车*
    10 years ago
  • 給《明報》 - 一口答應寫一篇給《明報》,箇中心情,猶如「償還」。 明明我沒有欠這報甚麼,稿債沒有,瓜葛沒有。 都是人情吧。多老套。 這些年來,跟《明報》的這些年來,救命,怎麼細數。 第一次認真寫稿刊登,已是2003年的事了。正是馬家輝博士邀請,給世紀版寫一篇關於「網上飄流的香港家書」。(私人回憶:先生有份跟我寫的。)一年過...
    11 years ago
  • 偶然的發現 - 很久沒在facebook上看到湯正川的post,早上偶然看到他與另一DJ的對談,發現這首歌,先放上來,待電腦回復正常,再仔細欣賞。
    11 years ago
  • 阿城:你这个名字怎么念? - *你这个名字怎么念?阿城 * 堪萨斯州多好农地,广大,略有起伏,种着苞谷。苞谷快收了,一般高矮,一片灰黄。不过从车里望出去,灰黄得实在单调,车开得愈久,愈单调。 偶有棉田。两个人坐在路边白房子前,有车开过去,瞥也不瞥,呆看着棉花地。 从后视镜里望他们,愈来愈小了。发什么呆呢?棉花出了问题?第一次种棉...
    11 years ago
  • - *Chapeau...!*Cock your hat - angles are attitudes (Sinatra) By Heinz Decker Hats seem to stimulate the imagination; maybe because they are a prolongatio...
    12 years ago
  • 閱讀讓我質疑制度 - [本訪問稿乃〈不可能所有的真實都出現在你的攝影機前──賈樟柯、杜海濱訪談〉的第一部份。訪問稿全文網上版見以下網頁: http://leftfilm.wordpress.com/2012/07/17/jiaduinterview1/ http://leftfilm.wordpress.com/2012/07/17...
    12 years ago
  • 蜚聲卓越在書林──蘇州文育山房 - 蘇州的氣候溫潤,步調舒緩,水道與巷弄縱橫交錯,教人一來到此便安下心來。城裡的平江街區,從宋代便已經存在,以今日留存的巷弄來看,八百年來的格局規劃變化並不大,只是範圍縮小許多。而就在這僅存的街區裡,留下的不只是悠悠時光,亦有不少哲人賢士駐守的痕跡。書癡黃丕烈的百宋一廛、史學家顧頡剛的顧氏花園、清代狀元洪...
    13 years ago
  • 當世界留下二行詩 宣傳BV - 當世界留下二行詩瓦歷斯.諾幹Walis.Nokan本書以極簡的形式,現代詩行的排列,挑戰詩藝和語境的實驗風格觀察視角從台灣的土地與家園,擴及到族群、社會乃至世界的關懷。動情至深,引發共鳴,為作者近年來最新創意力作!短短的二行詩,宛如「芥子納須彌」激起無限想像空間,是一本趣意盎然、值得珍藏的現代詩集。向陽、李...
    13 years ago
  • V城系列明信片 - 圖:by 智海 and 楊智恆
    13 years ago
  • 【世界眼系列特别活动】迈克尔•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 *迈克尔•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开始时间:* 2011年5月21日 周六 13:45 *结束时间:* 2011年5月21日 周六 17:00 *地点:* 上海 长宁区上海市天山路356号长宁区图书馆10楼报告厅(地铁2...
    13 years ago
  • 诗歌是飞行术,散文是步兵 - *诗歌是飞行术,散文是步兵顾文豪* *刊于《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2009年10月11日* 在众多优秀诗人看来,散文不是适合他们展露才思表陈感情的文体,偶然为之,亦不过如布罗茨基所说的是一种“以其他方式延续的诗歌”。他还有另一个比喻———诗歌是飞行术,散文则是步兵。 是的,诗人兴许能在...
    15 years ago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印存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印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5*35*138mm 薄意山水巴林红丝冻石 观自在菩萨 26*35*80mm 貔貅钮巴林黄冻石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30*38*90mm 貔貅钮巴林冻石 照见五蕴皆空 33*33*114mm 螭钮巴林黄彩石 度一切苦厄 25*2...
    16 years ago

Monday, May 25, 2009

博士论文后记

按:北大某文献学研究博士论文的后记,转贴在这里,供参考或思考……
  
  
  一
  
  
  如果后记代表着一种对四年博士生活的批判和反思的话,那么我一直在写后记,只不过在心里写。现在好了,论文写完了,质量好坏先不讲。咱也伸伸胳膊,舒舒腿儿,从积累四年的陈芝麻烂谷子堆里,挑几个秕糠,讲讲那过去的故事。
  
  
  论文的大部分是在2008年写就的,2008,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在我而言,梦想很小,就像裹脚的老太婆的脚后跟那么大——抓紧时间写 完论文,找个喜欢的工作,做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毕竟是三十不立的人了,男儿当自强,此时不立何时立?但实现起来很难。小鸡不尿尿,各有各的道儿。我,一 介书生,尽管翻了不少书,看到的总是字,也没见到黄金屋,所以没钱,也没人,能有什么门道儿?求学生涯中,也怪我少年不努力,“三代”不太好。某些单位拿 这说事,我就纳了闷,“文革”都结束好多年了,怎么又是血统论?还是冷尿热屁穷撒谎的惯性思路。以过去否定现在和将来,难道辉煌的将来就不能照亮黑暗的过 去吗?再说“河以逶迤,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文子·上仁》篇,又见《淮南子·泰族》篇)。“千里之路,不可扶以绳;万都之家,不可平以准 ”(《管子·宙合》篇)。“吾若万里长江,何能不千里一曲?”(《世说新语》,又见《晋纪》)。
  
  
  我不服!!!
  
  
  在北京找工作的感觉,就好比北京是一个华丽的衣袍,我只是这个衣袍上的跳蚤。整天跳来跳去,还以为天天向上,其实脚下没有停留的根儿。写作过 程中,这个感觉倒还不算太甚。逼人太甚的感觉是,跌跌撞撞的感觉,老感觉时间不够用,多么希望能够铜打钥匙铁打锁,锁住太阳不让落,做梦!
  
  
  同时,写作环境不太好,住的寝室,紧靠厕所和水房,睡的那张床和和厕所的抽水马桶只隔一道墙,每次冲厕所哗啦哗啦的声音,很结实饱满地擂在耳 边,然后又是回水声音“咯喽”一声,宛若龙吟,半天方去。又,夤夜,寝室门口外左侧的两台饮水机制水过程中,轰然作响;同时伴随着不断过来接水的拖鞋趿拉 声、到水房的洗漱声,真可谓声声入耳。所以我睡的很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天深夜,从西门进校园,沿着未名湖走一圈,再从西门回来,这期间,听着 MP3,练习英语听力和意大利语听力。回来时,整栋楼上,只有少许房间的灯光亮着,努力地撑破这沉沉的黑夜,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绝大部分人都已睡了。
  
  
  因此,写作过程中,大部分时间伴随我的是,失眠盗汗、眼睛发涩、口腔溃疡,或许由此而致的头童齿豁,也就不难理解了。每天半上午起来,对着镜 子刮胡子,看着自己的熊样儿,我心里就纳闷:人都是人他妈生的,周围的人和我一样,年纪轻轻,可差别咋就这么大呢,人家生龙活虎,我怎么就成了一代痿人。 小伙儿睡凉炕,全靠火力旺,那是我很久很久以前的传说了。
  
  
  
  二
  
  到了北大后,那是蚂蚁爬到大象身上的感觉,这是一种叫浩瀚的感觉。开始时,这种感觉害得我,见人说话抖抖索索,但后来就很坦然了。毕竟世界形 势已大变,老鼠扛刀,满街找猫——流氓有技术,谁也挡不住。也就见怪不怪了。见过形形色色的人,也包括一些有行政职务的老师,也走博导路线,当然其中学问 做的非常好的除外,此类人表现有三个特点:其一,贪恋职位,屁股沉,年龄一大把了,位置都坐出个坑儿,就是冻死不下驴;其二,老大意识强烈,思想上穿着厚 厚的纸尿裤,且是加长加厚版,严防第二者插足,防的滴水不漏;其三,学问做的砢碜,毫无自知之明,却带着金钟罩,穿着铁布衫,任你吐沫星子淹死,我,不 怕!也见过这样的人,以锥指地,以管窥天,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就好比一个以为天下所有男人都得了ED,全人类繁衍的任务都落在他的肩膀上的这样一个道 士,得意洋洋的对他心爱的女人说,“师太,你放弃那秃驴,从了贫道吧”。他,就是这么嚣张!也见过这样的人,无所事事,不学无术,顺风扬旗,不怕热屁烫伤 嗓子,仰口接屁。等等。有多少人在“意淫”着北大,高潮过后,有人微笑了,有人流泪了。可我不敢,自认为这四年,心无旁骛的读了点书,一是怕将来走向社 会,因北大而膨胀的虚荣心,然后社会给你一记闷棍,让你半天站不起来。二是我不愿意荒废时间,是因为怕时间废了我。所以我一直很感谢北大,感谢图书馆,它 那里丰富的藏书,让很喜欢学习语言的我,有机会学习拉丁语、意大利语;感谢百周年纪念讲堂,那里来自世界各地的精彩纷呈的节目演出,让紧张的我时不时的得 到放松。相对于读博生活而言,这是播放电视剧中插播的广告、商场促销时“买一送一”(买个插座,送个液晶电视;买套家具,送套别墅等例子除外)的惊喜。
  
  当然,我更感激我的老师——李零先生。
  
  学界像个江湖,山头林立,每个山头都有山大王,也都有虾兵蟹将为之摇旗呐喊,鼓唇振舌。而我现在做的出土文献,它更像武林秘籍,一经发现,天 下各路人马,纷涌而至。少林武当,气势汹汹;华山峨眉,急齿板脸。从此,江湖又有了更多的故事和传说。先生在江湖中的地位和成就,浅薄如我辈者,不敢置说 一词。我只想说说,作为跟随先生读书的学生,在这短短四年的一些感受。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我对先生的感受,那么它就是——亦儒亦道亦英雄,有笔有梦有肝胆。 仔细说来,话长。
  
  人的成长需要契机,这种契机在于,在一个超越的过程中,如何给予对未来比对过去更多的尊重。尼采《苏鲁支语录》中说道“还有多少事可能!不妨 学着超过自己而笑吧!提起你们的心情,你们善跳舞者,高起!要更高起!而且不要给我忘记了善笑”。很庆幸成为先生的学生,先生给了我人生超越和“善笑”的 契机,让我看到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心灵:
  
  首先,先生对学生的真诚和负责的态度,我感受至深。先生常说,写书是替人读书,带研究生是帮人读书。跟随先生读书四年,每学期的每一周,先生 和我们都有一个两三个小时的固定谈话。我敢大胆的说,在当下,相比于绝大多数所谓的博导,这种负责态度,已经成为一种稀缺。先生谈话(每每有电视台的人, 邀请先生做访谈节目,先生婉拒言道,他不习惯在电视上说话。其实先生口头表达,和他的书一样风趣),花说柳说,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在我而言,这也是另 一种形式的读书,感受很深的一点是,先生把书本上或现实中有些光辉的学者名字还原成一个个具体的人,帮我树立并坚定了一种学术自信。
  
  其次,先生对名利的淡泊。对此,我深有体会,08年暑假,我和先生有一次谈话,当时我在楼下等先生下来,见到先生后。先生说,对不起(先生和 我们的交往中,比我们对他还要有礼貌,但绝不让人感到拘束。至少在我,先生第一次给我说谢谢或对不起的时候,让我很惶恐,因为之前从没有长辈对我说过如此 的话,况且学生为老师做点事,那还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吗?),他下来晚了,刚接完一个电话,要他参加一个讲座,其实每天都能接到类似的电话,对方提出,钱 不是问题,但先生都婉拒了。08年,先生的学术经费开支事宜,先生让我负责。到了年底,还有一大笔钱结余,等元旦一过,就冻结了,不能再使用。我给先生说 了几次,先生每次都说,冻结就冻结,无所谓。要花的话,你们几个给商量一下,看如何花?做人难,做个淡泊名利的名人更难。再想想,时下那些学问作的猪不嚼 狗不啃的所谓学者,却热衷于到处孔雀开屏,我骄傲!岂不可慨也夫?
  
  但是先生绝不是单纯的埋首书斋的学者,先生对外部世界关注过程中,透露出的真和仗义,学生也有深刻体会。《丧家狗——我读<论 语>》一书的出版后,各种声音都有。我在和先生的通电话的过程中,先生谈了他的态度。“我不能发明一种药,来治人们的病。但是如果说有一种药,不能 治病,却说成能治病。我知道它是假的,我就绝不说它是真的,坚决不做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先生常常说,他做人,有一条基本原则就是坚决反对欺负人。某 次,在万圣书园二楼喝咖啡,师徒二人言谈甚欢,外面收银台传来一阵争吵声,越来越大。先生说,看看去,起身就走,原来是一垂垂老者,与一书店的男性青年员 工,为某事吵了起来。我们过去的时候,已被拉开。其实以先生的个性,如果事情进一步发展,先生肯定会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先生写过一些关于反战的文章,学 界往往以此来给先生的立场定性。其实以我与先生的交往来看,我对此有个非常简单肤浅的理解,不知对不对,也没有求证于先生。和先生的做人原则一致,同情弱 者,反对恃强凌弱,这就是先生写反战文章的出发点。先生的真,还表现在一件事上,令我难以忘记。08年,关于山东济宁中华文化标志城的修建与否,沸沸扬 扬。那一学期,先生正好讲授《论语》,在谈到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认同感如何建立的时候,谈到了这个问题。先生说“全国有多少真古董不去好好保护,把这些真 古董保护好,留给子孙,就是一大笔财富,我坚决反对建造假古董!全国有多少人吃不上饭,穿不暖衣,把300亿花在他们身上,比建个文化城有意义多了。”先 生说得慷慨激昂,经常穿的左掖都已咧口,线头都已露出的黑色夹克衫(对生活,先生没有什么要求,他常说衣能蔽体就行,他三年还不进超市买一次衣服;吃的方 面,先生也很简单,最喜家常豆腐),此时敞开了,额头上都是汗,手放在先生经常用的那个白色的布包上,抖的厉害(先生说,手抖是他们的家族病,年纪大了, 一激动,一上楼,就表现的厉害些)。先生没有言语,显然在平息自己的情绪,半晌,才又开始说话。那时,周围都静悄悄的。
  
  而就学术自身而言,先生在以下几个方面对我有重要的影响——
  
  第一,先生对学术的忠诚和孤往态度。先生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作为一名学者,就要把它全力以赴的作好。先生给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一定要 有志气,先生肯定也是用这种态度要求他自己的。对学术的诚意,并不是每一个学者都有,但要做一个成功的学者,却是必须的。而先生强调的“孤往”,是某次在 万圣书园二楼咖啡厅,与我长达五六个小时谈话中提到的。我是这样理解的,一是对学术独立思考方法的强调,二是因学术的忠诚而产生的对学术气魄的强调,“虽 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孙子·地形》篇)。先生置身于《丧家狗——我读<论语>》的争论中的态 度,能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先生谈到孤往态度时,也强调对读书的穿透力,这个问题,先生只说过一次,并没有展开叙说。以我的浅薄理解,是这样的。学术研究 可分为有我之研究与无我之研究两种。有些专业的研究很实,比如中文专业中的古文献研究,历史专业,客观性很强,可称为无我之研究;哲学专业,虚。前提假 设,主题先行,引用材料以成吾意,材料有寄托、有深意,“我”可以灵活自由的厕身其中,可称为有我之研究。当然,这个划分并不绝对,大致而言而已。学术研 究,实中有虚,虚中有实,颇为不易,二者如何结合?古文献专业是很实的学科,读书过程中的穿透力如何体现?这种穿透力是二重的。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 之块垒,是穿透力的表现。陈寅恪所言“了解之同情”(《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也是穿透力的表现。二者所占的位置不同罢 了。这种穿透力,让人思接千载,万事悠悠,天涯同此凉热;即便飞鸿踏雪,鸿已远,雪已化,但鸿音犹在耳;即便敲响昨天的铃,但也能响彻今天。这种穿透力, 让我们共享着不同时空的生活及生命体验。它的作用,让所我们从事的学术研究活动成为确定学术史上坐标位置的因素,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对现实有所理解,我们就 能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出学术研究过程中的穿透力,反之亦然。
  
  先生戏言,他生于旧社会(只呆过一年),长于红旗下,崔健唱的,“红旗下的蛋”。建国后的历次运动,差不多都经历过。小学时候,“大跃进”过 ——种过小麦,捐献过铜盆,大炼过钢铁;中学时候,下乡插过队。以无我之研究为主导的学术研究中,家国之事,笔底沧澜,处处可以看出先生对读书的孤往态度 和带有穿透力的理解,又可谓是“有我之研究”了。这一方面是先生学术方法的思考,另一方面也是先生学术自身气质的体现。是的,可以不同意先生的具体观点, 但如果以一己之穿透性经验,做到学术知识及经验的增量积累(这点对很成熟的传统文史研究而言,尤其重要),并且这种增量积累在学术史上能够成为一家之言, 那么对学术史而言,又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第二,先生富有激情的学术想象能力。先生治学领域之广、之大,学界对此有目共睹,自然不容小子待言。“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文心雕龙·神思》篇)。文学创作要求以直觉、感性思维与形象思维为主导;学术研究虽然强调理性思维,但并不排斥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它们往往也促使 我们发现稍纵即逝但又重大的问题。先生主攻学术,但又兼擅杂文写作,也能说明先生富有激情的想象力。先生与我们的谈话中,常戏言他一直在逃,不断的从一个 圈逃到另一个圈,然后就骂原来那个圈。其实,在我看来,这正是先生丰富的想象力,不断超越学科领域的表现。先生在和我们的谈话中,思维跳跃性很强,常常从 一个领域跳到另一个领域。开始的时候,知识面很狭窄的我,听着很费力,又很惭愧。必须承认,先生的谈话可启发人思维的闪光点,随时都有。可惜我手懒,有些 启发性的问题,本应该写成文章。
  
  第三,对学术重要性问题的判断能力。先生经常说,学界中,有很多值得做的东西。我年纪大了,精力不济,你们还可以做。研究有很多种,看我们从 哪个角度切入。要分清一线研究和二线研究的区别。我们可以做一线的基础研究,这很有意义,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比如古文字研究,我也很喜欢,但是撅着屁股 认字,认出一字而洋洋得意于他人,似乎也不必要。况且地下文物层出不穷,古文字的释读,有时是后知后觉之学。纯粹以古文字的释读为研究目的,有点小。古文 字的释读,应该为古文献的研究服务为目的。你们每人兴趣不一,从事古文字研究固然可以,但要注意目的导向。即便不从事古文字研究,也无所谓,可以在别人古 文字释读基础上,从事文献思想的二线研究嘛。搞学术还要分清研究的层次,很多人终其一生,做的也就是类似于在学术工厂中的流水线上拧个螺丝钉的活儿,写出 的文章,多一篇不多,少一篇不少。我希望你们都有能力做些发现性研究,别老跟在别人身后跑,研究一定要有孤往精神。比如我的这篇论文,是先生为我定的,先 生的理由是,出土的道家文献不少,但目前学界作单篇分析的多,作综合研究的少。你可以把这些文献集中起来,结合传世的道家文献,给予它们文本和思想位置的 综合研究,这样就比单篇文献的研究有意义。在这个过程中,你还可以对古文字有感性的认识,如果这样,你的古文字能力得到提升,这个意义就很大,比如将来可 以考虑,通过墓葬中出土的遣册内容记载,和礼学中的名物研究结合起来,可以为礼学的研究开辟新的道路;通过写这篇论文,如何进行相关文献的整理与排比能 力,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样,为你再进行其它诸子的研究,提供了借鉴,让你少走弯路。这就是做这篇论文之于你自身的学术重要性所在。
  
  第四,极为优秀的学术表达能力。有了富有激情的学术想象力和对重要性问题的判断能力,还不行,怎么把这些表达出来,先生也给了我有益的启示。 先生常说,要做一个问题,要选择一个好的撬棍,选择一个好的支点,这就是你的学术表达。支点是问题的切入口,它的位置很关键。撬棍是你的表达方式,要足以 撼动要撬的内容。比如要是一块大石头,你用细铁丝作撬棍,肯定不行,所以表达方式很重要。做人要作老实人,说大实话。学术表达也差不多,要简单易晓,一定 要让别人明白,你说的是什么事情。把复杂问题说的简单易懂,这是本事。简单问题,复杂化,这不叫聪明。
  
  先生的文章,我就不多说了。先生的口头表达其实和文章一样明快,先生谈话风格,牙白口清,爽爽利利,“如坠重于高,如渎水于地”(《管子·七 主七臣》篇)。谈话内容,无所不包,鸢飞鱼跃,触处生春。谈话效果,花听花怒开,石闻石点头。刚入学的时候,先生要装修房子,让我们去他家帮忙搬书。先生 指着客厅的天花板说,不装修不行,一下雨就漏雨(先生住在顶楼),你们看这上面的和平路线图。搬完了书,先生要请我们吃饭,伸出手说,我们还要洗个手。你 看,我们几个都是黑手。令人忍俊不禁。又一次,在图书馆南门外的东西路上,先生刚听一个讲座回来,我接先生回办公室。先生说,写作和口头交流,表达一定要 清晰,要让别人知道你在说什么。纯用一种语言讲,可以;怕就怕在用一种语言讲的时候,还时不时的夹杂其它外语,这影响听众的思路,东不东,西不西,结果变 成不是东西。言毕,师徒二人,相视大笑。
  
  而在这篇论文的写作中,我承认行文语言上有向先生靠拢的倾向,不是说一定就要学习先生的行文风格,但先生至少给我文章写作样式丰富性的启示, 告诉我,文章还可以有其它的表达方式。甚至先生的写作,也挑战了我的日常经验,激起了我成为一名作家的梦想。其实,学术文章的格式化很强,不外乎建立问题 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几个方面;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就像肯德基餐厅的鸡块烹制一样,要经过杀鸡、拔毛、择鸡、切块、分类、烹制、上桌几道手续。在我 看来,即便材料收集的非常丰富,论文提出的问题非常深刻,但写出的文章,顶多也就是美丽的“僵尸新娘”(美国影片名,英文名称:Corpse Bride)。想达到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佛见佛发呆,车见车爆胎的程度,这不可能!因此,能带上自己色彩的似乎只有语言。写作中,我感觉,语言浮雕、简 洁、平实即可。在风格上,晓风明月,娓娓道来;溪水溅溅,晓畅明快;下里巴人,插科打诨,甚至可以油的可以掉进油锅里,炸出油来,但是必须有担当,不空 洞,要内容瓷实。但学术文章毕竟是学术文章,正如我们面对一朵粉白的花,不能老是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样。在写作中,如何在学术表述和个人化的感情中取得 一个平衡,也是我现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以上先生交给学生的有形和无形的东西,将必定在学生的未来留下深深的烙印,晓威虽不敏,唯以身奉之。
  
  
  
  三
  
  除了先生之外,这篇小文,也凝聚着其它人的力量。
  
  京华烟云,白驹过隙,匆匆四载,转眼而逝。我大半生(以目前的年龄来看,确实是大半生)的时间耗在了上学读书上,这期间,我的青春小鸟,翅楞 翅楞的飞走了,现在连青春的尾巴也见不到,然后留下了一个仍然还在孤独着的男人,以及这篇小文。除开写论文的日子,正好像某日街上闲逛看到的街头小广告描 述的那样繁杂、紧张、潦草——“本人因生活极度贫困,长期代写小学寒、暑假作业,替小学生欺负其他同学。并承接以下业务:苦力搬运,钳焊,水电,瓦工,砸 墙打地洞,通厕所下水道,Vb、C++、Java、asp语言汇编,flash制作,论文代写,四六级替考,办证,洗钱,要债,暗杀,隆胸,割包皮……” 我的生活里有时都是病句,没有主语。生活中有的是看到好像经过锋利的刀剔除肉后,发出青光的骨头的纯粹的绝望和压抑,有时甚至不知道脸在那儿,我丢了我的 钥匙。这时,最喜欢走路,双肩扛着脑袋,脚拖着我,漫无目的的走。
  
  但是,和以下这些老师和朋友的交往,让我这四年的生活变得温润和愉快。
  
  非常感谢,我的硕士导师力之先生,先生是至情至性至真之人,对生活和追求有过人之处。三年读研生活,受教于先生之处甚多,先生学问的高度和深 度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即便现身在北京,背后仍然有先生默默关注的目光,经常打电话,询问我的生活及学习情况。另外,受赐于张明非、胡大雷二位先生的教诲, 也很多,只是由于生性问题,我平时很少向张、胡二位先生问学。还必须感谢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的蒋寅先生,小子不才,承蒙先生青眼相照,有时候自以为是地想, 先生是捻花的佛祖,我不小心的微笑一下而已。读研之前,先生就告诉我一定要下苦工夫读书,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不要心慌。到了桂林之后,与先生多次通信中, 先生不厌其烦的告诉我,写论文时,观察问题的方式、切入问题的角度、怎样提炼并证明观点、文献材料的舍弃和组织、自身位置的定位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是蒋 寅先生的教诲。本以为到了北京,联系会很多,但我生性懒散,联系倒少了,但在我心里,对先生给予我求学之路上的帮助,没齿难忘。虽说现在看历史、哲学及考 古方面的书多一些,但在我心里,一直装着文学,有个作家梦的存在。以此来看,我在苏州读大学的日子,我要感谢杨军、黄维华、高文超三位先生,没有他们对我 的发现和鼓励,我也不会有今天,尤其杨军先生当是我走向学术道路的启蒙恩师,他引导了我对追求的定位。还要感谢仍然为我操劳的日益年迈的父母,如果没有在 我幼小的时候,父亲“强迫”我背《千家诗》、《古文观止》的那几年时光,暗地种下的种子,我也不会走上今天的道路,也感谢母亲的善良、忠厚、博大,一直在 默默的教我做人。还要感谢我少年时候结识的生死与共的朋友王熙文君,当时18岁的他以远远地超过同龄人的深刻带给我对这个世界惊喜的认识,他给了我心狂野 的自由,引导我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也感谢我苏州和桂林的朋友,陶丽、繆丽君、郁玉英、丁雪艳,她们对我的恩情,永远铭记在心。
  
  非常感谢,我中期考核以及预答辩时候,唐晓峰老师、林梅村老师、张鸣老师、刘玉才老师给我提的修改意见,让这篇小文增色不少。
  
  又承长我数十岁吴雪君不弃,引为小友(但在我心里,一直以师事之)。我也记不得喝了他多少咖啡。谈天说地,论人道玄,所举甚小,所发甚大。他 不是学术圈里的人,却因为圈外,所以纯粹;因为懂得,所以执着。不是学术圈里的人,但却有即便圈里人也很难拥有的开阔的视野,广博的学术背景,以及“翻盘 子”的学术气魄,反观这些都让我感到我对自己的失望。而他待人接物的豪爽大气,更是如夏日清风,冬日暖阳,让人惬意和舒服,也照出我自身的浅。与他的交 往,是我自身人格及学术的另一种成长方式。
  
  非常感谢我的朋友程鸿彬,我们是两个酒鬼。酒,装在瓶里像水,喝到肚里闹鬼,说起话来走嘴,走起路来闪腿,半夜起来找水,早上起来后悔,深夜 酒杯一端还是挺美。我喜欢!已经记不得多少次在一起喝酒的日子了,也记不得多少夺门而出,扶墙而进的情形了。或清风明月,或月黑风高,醵资黄垆;“白菜腌 菹,红盐煮豆”(郑板桥《满庭芳·赠郭方仪》),老醋花生,皮蛋黄瓜;把酒临风,追欢买笑,云山雾罩,神侃海聊。他极高廪赋的艺术才能,给我紧张的生活, 添了不少乐趣。也非常感谢我的朋友徐文贵,我们是两个书鬼,买书和读书成了我们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他对语言和读书的执着,也激励了我。他的仗义和达观, 成为我怀念这个地方的理由。
  
  非常感谢我的同门,是他们使得我的这段日子显得饱满和充盈。感谢现在远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读博的师妹孙莹莹,初入北大,她对我鼓励和帮助甚多。 感谢王睿姐对我的照顾,她的豪爽大气以及幽默,学术上的扎实和视野的开阔,从她身上学到很多。感谢林志鹏兄从台湾带回我急需的论文资料。感谢与徐刚师兄、 韩巍师兄、曹菁菁、田天、梁静、李政福的相处,喜笑欢颜,此乐何极?
  
  如果感谢仅仅因为出于后记写作的必要才出现,从而流于形式的应付,那么在我不说也罢,但是正如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说:“ 我不能对过去所发生的一切视而不见,从而忽视我生命中的美丽”一样,生活首先是活着,然后才是一种经验和意义的获得,我无法忘记,但是简单的感谢二字又太 轻了,我把它推之于天。如庾信所言:“是知青牛道上,更延将尽之命;白鹿真人,能生已枯之骨。虽复拔山超海,负德未胜;垂露悬针,书恩不尽。蓬莱谢恩之 雀,白玉四环;汉水报德之蛇,明珠一寸。某之观此,宁无愧心。直以物受其生,于天不谢。”(庾信《谢明皇帝丝布等启》)一种特殊的虔诚让我认为拥抱别人的 恩惠就是上帝,这又怎么一个谢字了得?
  
  
  
  四
  
  在以上众人目光下的这篇小文,更是凝聚了我自身的漫游经验,除了前面所说的身体及心理经验外,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这种经验将伴随我的一生。
  
  从事这个题目的写作,常常使我产生“我欲乘风归去”(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念头,先秦秦汉的道家文献像挂在那个时空上方的眼睛, 通过它,让我每每惊叹于古人对这个世界超越自身局限的努力,他们也努力的告诉这个世界解决自身困惑的办法,希望以此得到自己存在的确定性。其实这种困惑, 从来就没有消失,至少在我身上还有。与其说我在写这个题目,倒不如说通过这个题目,向我提出自身存在的问题。“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同一”(《庄子·齐 物论》)。今天与昨天其实也没什么不同,今天面临的精神上的困境,很难说就一定与古人的困境有根本上的差别,形式不同而已,所以很感谢先生让我做这个题 目。很喜欢做这个题目的原因,还在于,我正在碰见一个这样的时代:不是我不小心,而是这个世界变化的太快。相对于20世纪八十年代启蒙时对传统文化的“杀 ”,(其实这一百年来,在西风美雨的映衬下,我们对传统文化进行着不同于先前的打量,不同的人心中,对它都有个拼图),光膀子,抡大锤,给我毁!现在有多 少人在“捧”,整个颠倒个儿,——有多少人借传统文化之尸还魂,或到处走穴,中饱私囊;或攘臂前行,急欲建立道德帝国;或跳大神,吃香火,装神弄鬼;或把 自己当成全国精神肾亏委员会委员,也就是说把自己当成别人精神上的大哥——伟哥,通过给人恶补精神上的粮食,提高人的精气神。等等。其实不要迷信大哥,很 多年后,哥也只是江湖中的一个传说,或者是一抹斑驳的口红,或者是后人滑落唇际的一声叹息。
  
  我该拿什么来爱您?传统文化。
  
  ——完全的破碎与绝对的信仰,都是一样的盲目。破碎的东西就让它破碎吧,质疑之后的信仰,则是可以接受的。我的写作,至少在我心中,也是这样 的惊心动魄。书到底该怎么读?从甲骨文中读出“全球化”(李零先生戏译为“一球样”),您信吗?该是什么书就怎么读,正如秋天来了,该南飞的南飞,该换毛 的换毛,实在不行的就冬眠,等着春天,然后发情,那样自然。思想给予我们什么?思想的位置又在哪里?
  
  我的读书是哪一种?就是喜欢这么简单吗?
  
  追求是源于某种偶然性的缺失而进行的必然性询问,正如普罗米修斯的盗火源于人对火的渴望,而火的不存在陷人类于可怜的境地,进一步说,盗火源 于人类对处于没火境地可怜的清醒和挣扎。正如一把刀钝到了极处变成了一根棍,不要说追求显示了我们的强大,追求证明了我们的优秀,追求反而显示了我们的弱 小和可怜,它最大的好处是给了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必须意识。德里达在《声音与现象》中说过:“意义的源泉总是被规定为一种生命的活动,一个活生生的存在 的活动和动力。”追求可以由此出发,我的思考,更多的是一种低伏姿态的前行,寻找一种心灵的启示,做一个“能思想的苇草——我应该追求自己的尊严,绝不是 求之于空间,而是求之于自己思想的规定。我占有多少土地都不会有用;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我却囊括了宇宙 ”。(帕斯卡尔《思想录》),我希望这种思考能够首先救我自己,真诚但不自恋、独立而不盲从、有担当的活着(如前面所言的我对文字功能的要求一样),不麻 烦别人和社会,也是帮助别人和社会。
  
  以上的认识现在伴随着我的写作,将来也伴随着我的写作过程。
  
  而现在写作过程中,有多少次,枯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半天敲不进一个字。感觉我在房间里被这个焦虑的时间凝固了,变成琥珀,让我艰于呼吸视 听,动弹不得。走在大街上,让我感觉,看到的人脸,怎么都是液晶屏幕呀。有时,打了些字,不行,删;再写,再删。写写删删,这种感觉令我烦躁不安,急火上 心,抓耳挠腮。到卫生间洗把脸,看着那张脸,疑问道:这张脸是谁呀?它只是要返回房间,接着从上次论文结束的地方再开始写起的票根而已。但也不是没有文思 泉涌的感觉的时候,啪嗒啪嗒,敲进去的是愉快和兴奋。
  
  所有的一切,都过去了。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感谢这段过去的日子,它们再也不会回来,正如爷爷都是从孙子走来,现在和将来的我从那些日子穿过, 也会从弱小走向强大。现在走出校园,嘴里念着最喜欢的诗句,“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来鸟去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 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走了。
  
  
  断断续续写于北大老化学楼李零先生的书房待兔轩
  定稿于2009年4月1日
  (来源:http://bbs.gxsd.com.cn/viewthread.php?tid=277559

阅读是甚么? 2009-05-25 13:39:24   来自: 陳 (商場的路太遠)


不用讀完一本書的评论 ****


  近日《小团圆》在两岸三地走红,哪怕是没有读过原书的报刊读者,也往往会从种种介绍与评论中抓住原书梗概,进而建立对它的印象与评价――它们很可能是主观的,却像光晕一般裹著原书,构成了它在社会上的形象。
  
  上述现象其实并不罕见。试想想,有多少经典我们明明不曾读过,却依稀对它有个印象。哪怕很多人根本没有读过《红楼梦》,他们仍很可能相信它是 伟大的巨著,并与其他人交换这种共识。换言之,一本书的形象工程,往往得力於大量「非读者」的参与。这个说法彷佛跟某些常识背道而驰:对一本书来说,最重 要的不就是作者或读者吗?
  
  怎样才算是「读过」?
  我们不妨粗略回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以前,大家关心的是作者,认为作品不过是他的伸延;后来,有人主张作品有独立的生命,把作者扔 到老远;又过了一段时间,大家开始相信作品的意义离不开读者的参与。换言之,读者是越来越受到重视了。然而,究竟怎样才算是读者?「读过」跟「没有读过」 真的是截然可分吗?
  
  在「豆瓣」网站上,有人的纪录是「读过」了上万本,而且大多为学术研究――令我倍感惊讶的是,几乎每本书都被他评为一星或两星。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那是坚持把几千本烂书通通读完的强迫症患者,抑或惯於匆匆浏览且享受评分的速读者?究竟怎样才算是「读过」?
  
  书评人的阅读
  事实上,哪怕是专业读者――书评人,也不一定把他评介的书看完。日前我向一位书评人推介皮耶・巴亚德的《不用读完一本书》,他打趣:「这书还 用读吗?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吗?」这种情况多少跟文化环境有关,且以香港为例:报刊上的千字书评往往以介绍三个月内出版的书籍为主,短篇书介更需追 赶最新的资讯,书评人有时难免仓卒下笔。身为书评作者,我读其他人撰写的书评时往往有种另类的乐趣,就是猜测他究竟有没有把书读完。
  
  没把书读完,不一定是基於环境限制,也可能是出於某种理念。曾在香港出版书评集、以博览群书见称的马国明先生曾坦言:「若那本书并非甚么经典 著作,我们当然是可以只抽取其中的一、两章来看,我们大概都知道它说甚么。这本书就算是读完了。……我通常只会看其中的两三节。」(《跨界文化教育对 谈》)这种阅读方式乍看并不圆满,但书评人也因此能够浏览更多的书,不致陷入「见树不见林」的困境。就像皮耶・巴亚德的《不用读完一本书》所指出,当你花 时间去读一本书,同时也就是放弃了读另一本书。这样说来,如果书评人旨在掌握每本书在的整个阅读树林中的位置,某程度的选读似乎反而是明智的选择――事实 上巴亚德的说法激进多了:不读内文,只读目录,是文化素养以至智慧的表现。
  
  读过=没有读过?
  《不用读完一本书》甚至主张:读过跟没有读过其实没有多大的分别。比方说,有一种阅读态度是关注作品背后的共性,而不是个别作品本身的特性。 除了作者在书中举出的例子外,整个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即属这一类。这种阅读态度在今日的文学研究中仍颇为常见。另一种情况则是,我们跟人谈论书籍的时候,实 际谈论的不是书本身,而是自己对它的记忆与他人对它的评论。这个论点不难理解:试想想,今天谈论鲁迅的作品,谁能彻底绕过前人说法留给我们的印象?当我们 重看自己昔日钟爱的书籍,则往往会发觉记忆中的印象跟它的真实面貌相差很远,有时候连情节也搞错了。巴亚德干脆说:阅读总是离不开遗忘。这的确是事实:很 多书我们明明读过,但在记忆里只余下一个书名而已。
  
  谈论自己没有看过的书
  《不用读完一本书》的精采之处,不单在於它试图打破「读过」与「没有读过」的界线,更在於它探讨了这个社会现象:大家都会对自己完全没有读过 的书侃侃而谈。按照常识,这种做法当然是不大好的。我想起张大春的短篇小说〈七十六页的秘密〉:研究生把一瓶酒带到论文面试去,考官一边对论文东拉西扯, 一边暗忖:他带这个来孝敬老师吗?口试结束后,考官问起这个,研究便请他们翻到论文第七十六页:
  
  「七十六页的内侧有一行钢笔小字,就在我翻看的同时,那学生朗声念道:『各位亲爱的老师:如果您读到了这一页,学生将献上这一瓶法国XO白兰地,以表达我由衷的敬意。』
  
  随后,那学生冲我们点点头,拎起桌上的酒,转身走了。」
  
  相对於张大春的讽刺,巴亚德却认为这类情况没有甚么不妥。他甚至以身试法:书中提及其他书籍,都会在注释里注明自己「没有听过」、「匆匆浏览 过」、「曾听过」抑或「已经忘了」,这恰恰对应了书中几章的标题,而且其中偏偏没有「读过」这一项――更幽默的是,他居然对它们逐本给予或褒或贬的评分。
  
  为甚么阅读?
  巴亚德还提出了「虚拟图书馆」的概念――那是这样一种交际共识:「就算没读过所谈论的书也没所谓」。被谈论的书,不过是用来跟他人沟通,以至 建立自我的中介而已。总览整本《不用读完一本书》,巴亚德的基本理念是要抵抗家庭、学校构成的阅读压力,鼓励人从「没有读过」的羞愧感中解脱――哪怕真的 去阅读,也不妨渗进主观的想像,从中释放自我。
  
  巴亚德的这种想法当然不无意义,但我相信阅读的价值不囿於确立自我,也在於探身异域――我们总是在阅读中改写了书,同时也改写了自己,还有世界。
  
  ――另见香港《经济日报》,这版本略有修订

Saturday, May 23, 2009

正體 文:陳雲



  是日報慶,宜正體直排。三十五年來,《信報》維持中文直排為主,橫排為輔,直排文章不以阿拉伯數字入文,九七之後,香港報紙紛紛夷化之際,《信 報》依然故我,成了中國文字的域外孤忠。至於曹仁超先生的「投資者日記」,文言白話與英文諧音夾雜,雖是遊戲文字,卻是古道熱腸,是港式「三蘇」體的文化 保留地。有了他押尾陣,其他人就不敢放肆了。

  正體直排,行文素潔,是舊日香港正道報紙的最低要求,今日已是最高的報格了。語文是最後一道文化屏障,中文不再正體直排,西文與阿拉伯數字便乘虛而入,漢文正統就沒落了。正道報紙要直排,接通漢朝制定楷書以來的文脈,這是文化國格,連日本人都懂得的

程十「發」病逝

  正道須以憂患始,不妨以一喪氣之事說起。香港既有富豪李實發,李大發、李十發之類自是有的。大陸人口十三億,在悶聲發大財的中央號召下,叫大 發、十發、萬發的人,所在多有。二○○七年七月十九日讀《信報》,新聞版第十三頁,題為〈國畫大師程十發病逝〉,通篇報道連帶照片註明都是「程十發」,當 下有兩重悲哀。第一重是大師西去,丹青之林,又少一人,而且這大師難得也畫插畫和連環畫,兒時讀《阿Q正傳》、《聊齋誌異》,看過他的插畫。其時只知有人 叫「三毛」,豈有人名「十髮」?翻閱字書,才知「髮」是古代度量衡制度,寸之千分之一也。《說文》曰:「十髮為程,十程為分,十分為寸。」因「十髮為 程」,故大師姓程、名十髮就有妙趣。

  第二重悲哀,是記者編輯恐怕將大陸的簡體字新聞稿〈国画大師程十发病逝〉按鍵轉為繁體之後,也不重看一下,或是看了,不識畫家程十髮。中共國務 院規定出版物要簡體橫排及以阿拉伯數字入文(重印古籍除外),香港徵引內地消息,易出差錯。然則,《信報》仍不如香港頗多執意阿拉伯數字化的報紙,不至於 寫成「程10發」,也聊可安慰矣。同年十二月六日,柳葉在《信報》副刊紀念大師,先寫程十發,後寫程十髮,不知逝者何人。年前,我在書展上看了《尺牘10 講》,胡傳海著(上海書畫出版社,二○○二),講歷代書家的尺牘章法,封面是橫排的印刷體,「十」寫為「10」,大煞風景。幸而詩人李金髮於一九五一年自 駐外使館移居美國,一九七六年終命異鄉,避過身後不得正名之辱。

祖先神靈俱受辱

  工序外判大陸,名字隨時受辱。二○○一年五月,香港中央圖書館啟用,台階刻有名人金句,其中錢鍾書《寫在人生邊上》的摘錄,「鍾」字誤作「鐘」 字。至於姓趙的,找不到簡化偏旁,中共負責漢字簡化的一幫文痞,便用打X的方法,趙成了赵,如政治批鬥,祖宗十八代都罵了。姓蕭的很多被幹部強迫改為姓 肖,漢姓混同了契丹及蒙古姓,祖宗化夏為夷。大陸擺壽宴,變了擺「寿」宴,減筆折壽,大吉利市。

  莫說是人,當世做神仙的,也會辱及。二○○七年香港《法國五月》(Le French May)的十五周年紀念刊物印刷本,訴說香港五月節日,凡聖包羅:「中國的五月不但滿天神佛,而且節日一個接一個:佛誕、天後誕、譚公誕、國際勞動節,還 有中國青年節,想不到五月還滿多節日吧?」貪圖工價便宜,請內地人編書,后後不分,「天后」娘娘到了香港,自要改稱「天後」娘娘了。不印成「後天誕」,已 是校對有功了。

一黨專政之文字符號

  見微知著,簡體字道出中共粗疏急進的現代化策略。新舊並存還是去舊革新,是現代化最核心的策略。君主立憲是並存,在過渡之中不斷改良;廢帝制而 試行共和,是遽然行革命。正體與俗體及手寫草書並存,觀其興替,是改良;通令全國行簡體,禁制正體,則是革命。中共強令推行簡體字,禁制正體字,只在古籍 重印及書法題詞容許正體字,有如一黨專政,只留下民主黨派和政協做裝飾花瓶。

  楷書有楷模之意,魏晉時,楷隸演變為正書,隋唐時統整字形,為歷代之正體。正體字用於刻板印刷,也稱正版字,簡體字舊稱簡筆字、簡化字,後來中 共正名為簡體字,另造「繁體字」之名,與簡體字相對,企圖淡化「正體字」之名位。文字乃國體所依,簡體字乃當年用以快速散播共產思想之工具,如以「斗」代 鬥,當年在蘇區(中華蘇維埃)稱為「解放字」。舊時中國,手寫的減筆字與正體並存,如禮字之古體為「礼」,但由於與「札」字混淆,故另造「禮」字,以豊為 音,豊亦是祭禮所用之禮器(從「豆」,食器也),手寫仍可作「礼」字。若以立法規定「礼」字替代「禮」字,則無視古人造字之原委與文明之演化,以為是復 古,其實是復歸蒙昧與野蠻。

  漢字定型以來,三千多年,都是繁化與簡化並行,繁化以辨義,簡化以利書,兼且俗體及行草書體並用,只是在中共建政之後,才有中央政權主導下的系統簡化,且以國法推行。中國歷朝都有新造字,但容許舊體,也容許異體字,學子兼收並蓄,日後考訂文字,辨別雅俗,有個根底。

簡繁演化,一任俗成

  工業化的社會強調標準,以同質性促進快速交流,新建國家都提倡標準語及典範字。然而中國是古老文化國家,文字與交流語之統一,應從緩漸進。字體 隨世人之應用,自會演化,繁簡有所依歸,不必明令強行。舊時我讀小學,中文老師教的正體字,今日很多都採用了原本並存的簡體。如臺灣的臺,今通寫作台,鬭 爭的鬭,今日都作鬥,鏽亦作銹。同理,軟取代輭,砲取代礮,咀代替嘴(地名),岩代巖,灶代竃,飢代饑,晒代曬。糭今作粽,癡今多寫為痴。證與証仍是並 存。往日「纔」與「才」分工,一為虛字(我纔知道),一為實字(天才的才),分工雖然合理,但纔字難寫,只好從簡。往日群羣並立,峰峯相連,床牀同用,麵 麪互見,今都以前字取代後字矣。舊日的舖與鋪,今日仍是分工,電掣、手錶與身份等,尚在香港。

  少時讀書,小學課本寫的麪飽,今已改作麵包。飽字與食飽的飽字混淆,後來包就缺了個食字。然則自此之後,後人難以領略唐伯虎之絕聯「食飽包食 飽」矣。民初,另創了「麭」字,經不起時間考驗而湮沒了。至於那個麪字,換了麵字,標音的字由生僻的「丏」改為熟悉的「面」,倒是合理,麥字部首仍在,看 得飽肚。大陸的簡體字「面包」,沒了食字,連麥字都消失了。食面做的包,或面上長出了包,盡是觸目驚心,山西的「刀削面」更是嚇人。大陸人習以為常,看得 順眼,是由於語文感覺自小已經蔫死了。

Thursday, May 21, 2009

為何要看中醫——試論中醫、西醫之別 秦鴻

本 報副刊專欄「文耕草莽」早前刊出一篇文章,題為「中醫與西醫」,作者文啟明在文中分享了一些看中醫的不愉快經歷,坦承這些「過往的經驗,致使我從來就不相 信中醫」,「對中醫全然沒有好感」,並謂人們在某些情況下看中醫,只是出於「在西醫無法幫助下,惟有什麼也試一試」的心態。(《信報》,2009年4月 16日)

上文見報後,本報收到讀者秦鴻的來信及投稿,希望以文章回應文啟明。現將秦鴻的文章刊載如下:

西 醫的處理對象是人體的系統、器官、組織、細胞以至分子,這些都是有形的;而中醫的處理對象則是無形的「氣」,西醫裏沒有這個概念。「氣」受環境、情感等影 響,它對人體的影響是無時無刻地存在的,也是許多疾病產生的根源。在「氣」的層面,能解釋許多目前西醫無法解釋的病因,針灸、中藥等簡單的方式之所以能干 預生命,正是作用在氣。作用在氣,非但能袪除病因,還能改善生存質量,中醫在這方面可說超越了西方,是一門較西醫學更全面和深入的學問。

人 們可能會問,既然中醫是在「氣」的層面上解釋生命現象和干預生命,和西醫理論是否有矛盾和衝突呢?答案是否定的,有形的肉體是生命,無形的氣同樣是生命, 就像水有液態水,固態冰和氣態水蒸氣,名稱不同,實質還是一樣的,透過氣干預生命,與用化學藥物一樣,同樣能改變生命,分別只在於哪一種方法副作用小,哪 一種方法能讓人掌握主動權,哪種方法更有效。

兩種哲學

這 是兩種不同的視角,代表不同的哲學。在西醫眼中,生命是物質組成,人體是無靈性、無情感的化學反應堆,是鐘錶、是機器,所以治病用物理、化學的方法是正確 的;在中醫眼中,人是一團有靈有情的氣,所謂生命現象,不只是有心跳、血壓、呼吸等生命指標的人,更是活潑、有創造力、能感懷歡笑、充分享用天地大美的 人。中醫是古代聖賢創造出來的,要看懂中醫,必須要學會用聖賢的視角看世界,如哲學家羅素說:要像上帝般地思考。但中國人眼中的聖賢不只是上帝一個,是指 人的本性;經過修行,人人都能成為聖賢,故人人都能學習理解中醫。

許多人用過中醫治療,說中醫不行,我們要分清楚中醫和中醫師不是同一概念,只能說那位中醫師醫術還不行,而且確確實實,這近百年來整體中醫的平均水準下降了,沒出一個大醫家。

這 其中有許多原委。中醫的師承制度遭到破壞是原因之一,好中醫找不到接班人,因為政府不承認師承的學歷,徒弟拿不到行中醫資格還學來干什麼?政府只承認大學 畢業的中醫,在大學裡學不到真本事,一是教材西化,老師不會教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不在必修課內;另一個是現在的中醫沒有尊師重道的精神,只有尊師重道 才能「明道」,「明道」者才能「行道」,好的中醫是在「替天行道」,要學醫首先學會做人,做人也不會怎能做好中醫?面對不能尊師重道的學生,老師無法傾心 傳授。現在國內已意識到這一點,開始承認中醫的學術地位,而香港還是沒有改過來。

發展中醫的另一個阻力是「中醫盲」太多。不明「氣」,不明 陰陽五行者無法明白中醫,現在還有多少人明白陰陽五行呢?連份屬文人的報紙專欄作家都是中醫盲,何況普通百姓?故「中醫盲」太多,阻礙了中醫發展。政府推 廣中醫藥,香港衛生署署長很誠意推廣中醫,卻說「要用實證科學研究和推廣中醫」。實證科學和中醫「氣醫學」拉不上邊,可見同樣是「中醫盲」。

「中 醫盲」去看中醫,不是迷信就有疑惑,當中醫正在幫助病人消除「徵」的時候,還以為中醫在像西醫那樣治實體的器官。嚴重的中醫盲,不明治病為何要用針灸這種 傷人的玩意兒,就像文啟明在其文中所說的面部瘀腫的病例,應該第一時間用針灸,在足趾和耳尖穴位上「瀉火」可即刻見效,數次就能痊癒,那有治療幾十日的道 理?

醫者意也

中醫同樣有不同專科,有除內科和針灸科外,還有瘡瘍科、外科、跌打等等,面部感染應找瘡瘍科,外敷小藥膏就有可能消掉,何需手術;可惜這些高明醫術都在我們這一代消失,因為沒有病人上門,政府從不扶助,在他們眼中只有西醫才是正確的醫術,真令人痛心不已。

「中 醫盲」遇不到好中醫,因為中醫盲不懂分好壞,遇到好的中醫不會欣賞和配合。對中醫的不明白和憂慮,反映於氣,可減弱甚或抵消中醫實質功效。中醫是調氣的, 氣受情感、意識的影響,意識產生的反作用力,決不能等閑視之。這又和西醫實證科學原則不同,實證科學必排除主觀意識的干擾,因此無法理解「醫者意也」之所 謂。

講到這兒,大家都能明白,中醫的普遍水平下降,你我都有責任,發展中醫要有社會文化底蘊。西醫是專業,只有專業醫生才可做,中醫不同, 它在古代就不是專業,讀書人都明白中醫理論,不為良相可做良醫。現在大多數讀書人不明白中醫,是我們這些不肖子孫的錯,身為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讀書人都沒 有讀懂祖宗留下的財富,愧對祖宗啊!應向祖先請罪才對啊!現在全世界一流大國和一流大學都在學習中醫,包括中醫背後的哲學和方法,再不學習和不了解中醫, 將落後於國際潮流。

希望多些人嘗試了解中醫,你會發現中醫不但是醫學,更是美學,是社會倫理學,它教你如何理解生命,如何做個成功的人,學 成後你的心會變得平和,會增加智慧,會學識包容,會敬重我們的祖先,尊重大自然的一切,尊重多元文化,改善人際關係,讓你和你的家人、同事和睦相處:中醫 會改善你的一生。

秦 鴻

香港老中醫

Wednesday, May 13, 2009

香港国际古书展,中国书商圈地

/www.wenweipo.com [2009-02-02] 放大图片

 ■古老的书籍与文件往往散发出一种历经沧桑的美感。

 上个月,中国的古书业者开始盯住香港;不久以后,古书业的市场重心可能转向中国。但,古书业游戏规则会在中国被改变吗?

 1月17日傍晚,薄暮,和圣诞节前浓浓的节日气息相比,临近的中国农历新年并没给湾仔增添多少热闹气氛。位于骆克道上的香港展览中心,正在举办第二届香港国际古书展。

 这届古书展由东京雄松堂、悉尼的Cornstalk书店、香港辰冲书店旗下的Hong Kong Book Centre共同策办。参展古书商有50家,来自世界各地,还有香港本地以及北京、上海、台北的书店参加。参加书展的香港书店主要是外籍人士所开,所以, 从北京、上海、台北来的书店─据展方说─就让这次书展成为「历史上第一次有说中文的书商和拍卖商参加的国际古书展」。

古书,不只是古籍

 这里所说的「古书」有两个意思:rare book(稀版书)和antiquarian book(古籍)。中文提到古书,常指古籍而言,但在西方,古书业者除了收藏买卖古籍,也会涉及近现代甚至当代一些特别的出版物。举例说,这次古书展上, 有《Harry Potter》第一版带作者J.K.罗琳亲笔签名的,价格不比一些古籍低;还有007系列小说的第一版,出版于五、六十年代,也是许多西方古书业者交易品 中常见者。这些现当代出版物是一两代人阅读的「集体回忆」,对于书迷来说,它们的第一版就有了收藏价值,又因为数量有限,就称为「稀本」。

 除了古籍和稀本,旧地图和旧照片、经典的电影海报,也常是西方古书商的涉猎范围。

约翰连侬送给Eric Clapton的书

 这次香港国际古书展上,出现了一些特别的西方古籍和稀本书。如D. H. Lawrence的《Lady Chatterley,s Lover》(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第一版,私人印刷,印于1928年。这部作品当年被视为淫书,1959年企鹅出版社还因为出版此书背上官司,一年以后 出版方被判无罪,《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才正式在英美解禁。1928年私人印刷的第一版只有1000本,每本都有编号,这次在香港交易的为第94号,开价港 币55,000。

 记者在现场还看到一本很有意思的书,1970年出版于纽约的《The Prime Scream》(美元25,000),作者是Arthur Janov,扉页上有两行题字:

Dear Eric

Becoming American won't stop the pain.

Love to you and yours. From

John & Yoko

 签名下面还有一幅漫画脸谱,左边是一个大鼻子上架着眼镜,右边是一双细眼睛和朝天鼻。对,就是约翰 连侬和小野洋子。Eric则是蓝调摇滚乐手Eric Clapton。连侬送这本书给Eric,因为当时正在接受Arthur Janov的心理治疗。其中的原委,本次书展的顾问、作家钟芳玲在《一本让人惊叫的书》(刊登于1月16日的《南方都市报》)和《香港国际古书展发现〈原 始尖叫〉》(刊登于1月9日的《中国时报》)中都有详细介绍。

 除了上述这类具有现当代文化纪念价值的珍稀本书籍,还有众多西方古籍值得注意。去年中国内地出版 过一本书叫《香料角逐》,写16世纪荷兰、英国作为新兴航海国家,与西班牙、葡萄牙两个老牌殖民国家,在东南亚为了香料贸易展开角逐的历史。本次书展上, 就有一幅当时的重要古地图,「Map of the Spice Islands」(香料群岛图,港币750,000),由Petrus Plancius绘制于阿姆斯特丹,时间为1592年至1594年。地图上绘有玫瑰罗盘、海怪、航船,还有肉豆蔻、丁香等当时价值连城的香料标识,也可以 看到广东和澳门。这幅图当然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和地理价值。

 此外,诗人叶慈赞叹为「世界上最美的一本书」《The Works of Geoffrey Chaucer Now Newly Imprinted》(乔叟作品集新印)(港币600,000)其中的一本也在书展上出现。

新角色:拍卖公司

 在亚洲国家和地区中,只有日本和韩国是「国际古书商联盟」的会员,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当前都没有 书商加入。第二届香港国际古书展上,首次有中国大陆和台湾的书商和古籍拍卖商出现。中国大陆的有北京的中国书店、德宝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上海的有博古斋、 致中艺术品公司,台湾的有旧香居、加西书社。

 来自台湾的旧香居,其经营主要为中国三十年代新文学珍本。鲁迅作品的木版画风格封面的早期版本、 老舍的《猫城记》、张爱玲小说的初版本都有收藏。近年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了数次现代文学珍本展览,那一时期文学作品的版本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旧香居第 二代主人对记者说:「我们的仓库比较丰富,突然有什么热了,会配合大陆那边找。」

 记者看到,西方以及日本的参展商是把书带到现场展示和交易,来自北京的德宝拍卖公司也租用了一个摊位,但现场陈列的只是他们的拍卖品目录。德宝的总经理陈东接受记者访问时说,他们专门做古籍拍卖,近几年,内地古书市场上升很快。

 德宝公司提供的拍卖目录中有一册是《明清宫廷图书》,是专为去年11月11日举办的明清宫廷图书拍 卖专场设计的。拍卖品主要为明清两代内府系统刊刻的书籍,如《御制道德经》(起拍人民币120,000,成交179,200)、《御制资政要览》(起拍人 民币35,000,成交47,040)、《御注太上感应篇》(起拍人民币15,000,成交36,960)、《古文渊鉴》(起拍人民币280,000,成 交403,200)等。那场拍卖会成交51件古籍拍品,成交价共人民币415万元,佣金为12% 。

 这是他们一场拍卖会的情况,陈东说,2008年整个内地的古籍拍卖市场规模估计有1.5至1.8亿人民币。而像他们这样的专拍古籍的公司全国大概不到20家。

 陈东比较乐观,他认为现在中国内地古籍价格虽然在上升,甚至价格已经超过了台湾和外国,但与其它古 代艺术品相比价值还是被低估了。「比方说,民国时候你花100大洋买一幅画,花100大洋买一部书(古籍),到了现在,买那幅画要100万元,买那部书只 要10万元。古籍的升值空间还很大。」

规则是否会因中国而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和日本的古书商到香港参展,目的主要是买卖。而陈东说,德宝公司来,是为了让外 国商家知道他们,以后可以提供拍卖的货源,也希望外国书商以后参加他们的拍卖。此外,他提供的另两条讯息也值得玩味:一是当前中国内地除了中国书店、博古 斋等少数几家还从事古旧书经营,各省古书店基本停业了;二是他认为「日本收藏书侧重资料文献性,中国是当古玩」。

 记者由此想到曾经访问香港古书店Indosiam的店主Yves时,问他,在西方古书业是不是古 董行业的一种?他肯定地说,不是。在欧洲和美国、澳洲,有很多私人藏书家和古旧书店,平日开门经营,在有书市的时候,数十家书店会一起参加,无论是收藏家 还是普通书友都可以互通有无,徜徉经日。

 Yves也曾对记者说,以后如果成立了亚太区的古书业协会,可能会以大陆市场为主,而不是香港。 但是,如果参考陈东的观点,中国大陆固然是巨大的市场,但古旧书店几乎停业,取而代之的是拍卖商。古书业交易进入大陆,是否会被拍卖会主导,而不是采用西 方传统上以书店和书市主导的形式?那样,古旧书就纯粹成为一种收藏品,普通书店和个人参与度会受到影响。

 这一点,不知像Yves这样基于对书籍有兴趣而非把书当作古玩的人,是否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007年底的第一届香港国际古书展还没有中国内地和台湾的书商参加,第二届会场上已经可以听到很多人在讲普通话。下一步,中国古书业者一定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地海传说》里有句名言:「规则一到边陲就变。」古书业进入中国时,游戏规则是否也会改变?

Saturday, May 9, 2009

鹿鸣书店的故事[一]:没有书不好过日子      王振忠

006-02-26 15:43:59  来自: 自在

  
  
  在《干校六记》里,杨绛先生提到,要离开干校回京的时候,她指着窝棚问钟书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认真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没有书不好过日子。
  
  这恐怕不仅仅是两位先生的感受,但凡爱书的人,都心有戚戚焉。一个有书的所在,对于在文字里过活的人,真的具有莫大吸引力。所以,世界上才会有那么些呆子,把书列入绝不外借的范围,当一个坐拥书城的守财奴。
  
  所以,除了借,得书的更多途径是买,书店实在是这样一个好地方。
  
  住在复旦十一宿舍的时候,傍晚吃过小木屋的炒面,如果还不想马上回到电脑台子前去,信马由缰的我会下意识地走到那些与复旦比邻而居的书店,溜 达一圈,权作休闲时光。日子长了,书店里的熟面孔也多起来。站在书架前,翻着刚来的新书,触到书本装订好格外鲜洁的封面,和身旁的朋友谈论几句,在微凉的 晚风中,拎着一袋内容、品相都不错的书回去,在我“乏善可陈”的生活中,要算得上是一种享受了。
  
  鹿鸣,就是我常去的一家。一过秋分,天也黑得早了,在街旁大大小小招牌里,蓝白相间的“鹿鸣书店”四个字在已暗下来的天光中显得平常而安静。 不大的铺面,这时的人也格外少,大概因为正是吃晚饭的时候吧。站在几如“回”字形铺开的书架、书桌前,信手取来一本,内容正与手边事情相关,不可不读。平 心而论,这家小书店里的学术著作相当密集,文史哲几乎一揽天下,当然也并不排除时下的热门书如《东史郎日记》《看上去很美》一类。不同的书在架子上码成一 排排,或是《书林清话》紧挨着《心史丛刊》,或是狄金森压住茨威格,大有点英雄不择地而生的味道。但大致说来,鹿鸣的书还是有分类的。新书,总归放在进门 的台子上,一般左边是中国文史,右边常有西方理论书;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工具少不了语言,所以台子的里侧摆的总是语言学专著。不知我的解释是否合乎书店 主人的初衷?——这只是一个时常光顾那里的客人自己的心得罢了。书架上的书有不少是常备的工具书,有的学术名著,听说刚入学的研究生几乎人手一册。这不仅 仅是鹿鸣离南区研究生宿舍近的缘故,书店的学术风味以及店主人的随和亲近倒更让人欣赏,当然还有那不可少的打折优惠。
  
  记得老一辈的学者曾经不无怀念地提到老北京的琉璃厂,那里的窗明几净,那里的古书旧书,还有书店伙计的殷勤相待使人如沐春风。时至今日,旧迹 古风不绝如缕,能为顾客订书访书的,鹿鸣就是其中的一个。常常为了一些需要的书,我会找到小张、小顾。而时隔不久,他们或许会通知我,书到了,来拿吧。抱 着一大摞想要的书满载而归的时候,心里的满足感也并不仅仅是少跑了腿或者打了个折,说得过一点,或许就是吾道不孤吧,在大家忙着种种生计杂事的时候,还有 这样的书和人,让平常的日子变得好过得多。所谓物以类聚的关系,书店里来来往往的人也都是读书的朋友,其中多是复旦的老师和学生。平时难得碰面,偶尔在店 里遇见了,寒暄几句也少不了说起某某书如何、某某书怎样,“好为人师”的小张、小顾也不忘点评一二,这是书店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文人雅集,从来都少不了一 个风雅之地。也许好书店,原来就不仅仅是一个卖书的地方。上海以前的内山书店,老板内山完造不就是鲁迅先生的朋友吗?
  
  如果说读书人是“没有书不好过日子”,恐怕卖书人就更是如此了。
  
  当然书里也不只是黄金屋,诺丁山的书店伙计也还是和颜如玉有缘面对面。到我更老一点的时候,或许就可以老着脸皮说,到鹿鸣书店看看去吧,也许你找到的,不只是一本好书。
  
  鹿鸣书店的故事[二]:复旦的一道风景
  
  傅杰
  
  一
  
  两年前,振涛和金耀说准备办一个小书店时,我是抱怀疑态度的——不是怀疑他们办不办得起来,而是怀疑他们办不办得下去。复旦周围的小书店够多的了,有点减一个不少、多一个何必的味道。
  
  两年过去了,他们名之为“鹿鸣”的这个不足二十平米的小书店声名远扬,人文学科的师生(包括留学生)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鹿鸣书店的。它已经成为不少复旦人心目中的一道不可缺的风景。
  
  二
  
  鹿鸣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振涛、金耀的知识背景所决定的。振涛主攻现代文学,金耀主攻古代文学,两位都是读书很多的书虫,又能相互取长补 短,所以他们进书往往自有特色。一些对有关研究者而言不可或缺的著作,不仅复旦周围,就是沪上其他书店,也未必容易觅得,比如从多卷本的《戴震全书》《钱 大昕全集》,到何琳仪的《战国古文字典》、瞿冕良的《中国古籍版刻辞典》、钱仲联主编的《广清碑传集》、宿白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等。他 们还设法组织了一些出版社库存的旧书,按原定价出售。当一九九九年十月竟还能在这里看到近二十年前出版的售价仅二元七角的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时,真是 有些惊喜得难以言喻。而一位华东师大的语言学教授说,他在鹿鸣看到的语言文字著作,是上海的书店中最为丰富的。
  
  三
  
  鹿鸣已成为复旦爱书人一个最集中的处所。这里也是一个免费的课堂,研究生、大学生们除了可以在这里买到喜欢的书,还可以翻看各种一时不想买或 买不起的书,借以熟悉各类书的“门牌号码”。更可以在这里见到一些读书期间未必能见上面、听上课的教授,看他们选书,听他们谈论,向他们征询买书的门径。 就文史哲三系的名教授来说,这里的常额就有陈尚君、周振鹤、张汝伦等。有时你甚至还会在这里看到拄着拐杖、年近九旬而依然精神矍铄的贾植芳先生。
  
  四
  
  还在书店开办之初,振涛就跟我说:自己也是从穷学生过来的,有特别困难的学生买书,你跟我们打个招呼,我们可以作些特殊照顾。一年下来,他们 自然赚了些钱。在店庆一周年之际,他们出资筹办了鹿鸣学术系列讲座,邀请了王元化、朱维铮、周振鹤、王晓明等先生主讲。那是复量讲座档次高、讲座最频繁的 一周,每一次讲座都挤满了兴奋的学生,鹿鸣的店庆成了复旦的节日。
  
  鹿鸣书店的故事[三]:气象仿佛,更添乡思
  
  陈引驰
  
  黄进兴的《哈佛琐记》里说,哈佛附近的购书之便是全美之最。或许真是如此,然而有一条件:你有足够的美金。说实话,最愿意去的还是图书馆。在 纽约遇到十多年未见的少年朋友,如今已在普林斯顿当教授了,当年他是那么好书,而当我向他提起古根汉姆博物馆的超现实主义画展所售的两厚册画集只要四十余 元,他回答我:为什么买呢,图书馆里都会有。这对美国的大学图书馆而言,确是实情。
  
  不过,积习难移,虽往往是废然而返,书店还是常去。哈佛广场附近的书店最熟,往西去是Coop和Wordsworth,往东是Harvard Book Store,而就在广场南缘的Holyoke Center一楼便是Haravrd University Press的一家门市部。
  
  Harvard Book Store的书以学术为主,气势在Harvaed Square附近的书店中仅次于Coop。能让我摧眉折腰的是它的Basement:那里多是打折书,细细挑选须曲身弯腰。一个傍晚,在这门外的书架上找 到一册The Bloomsbury Group,要价只有五十美分。那是我在哈佛买的第一册书。后来见到近上的修订本,标价在二十美元以上了。
  
  Wordsworth有上下两层,正对着Brattle Square,马路对面常常有变戏法的主儿在吆喝,走去书店的路上不妨停下来看看。有一回,还被喝问了一声:“你抽不抽烟?”不知他下面有什么讲究,连说 No,No。比较而言,Wordsworth的特色主要在所有的书都打九折,就如复旦国权路上的鹿鸣书店。“鹿鸣”的书以九折起售,买得越多折扣也越多, 那也是不少师生常常光顾的原由之一;在Wordsworth购书有限,不知是否有类似的优惠,如果没有,或许值得引入吧。
  
  Coop是规模最大的,从Harvard Square的正门进去,上下三层。一楼卖各色新书、艺术史、传记、文论、历史等;转角楼梯上去是咖啡厅,其余三面马蹄状分布的书架上全是小说和诗歌等文 学作品;三楼陈列科学类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书籍。虽然所有的硬面精装书都打了八五折,但对阮囊羞涩的我等而言,还是只能望梅止渴。好在这儿空间较 大,袅袅飘浮着咖啡的香气,倚坐书架边的椅子上翻书,真是赏心乐事。从三楼通过封闭天桥往西,可达卖教科书的层面,一眼望去,各系科的教学书籍分别摆放, 蔚为大观;一摞摞书中间往往夹着课程的名目和任课教授的名字。在纽约华盛顿广场边的一家书店里,我也见过New York University的教授们推荐教学用书的阵势。回想在上海,开学时的鹿鸣往往有学生成群地几十本几十本买教师推荐的参考书,虽然规模逊色多多,然而气 象仿佛,更添一重乡思。
  
  Haravrd University Press的门市部,所售全是哈佛出的书,品位自然极高;其中的折价书往往可得往年的名作,至今交代给它的钱最多。不过想想身在哈佛,多贡献一些也是理所 应当,于是释然。偶尔也会有意外之喜。罗尔斯的《正义论》出了新的修订本,它的平装本要卖二十二美元,而在这儿以七元购得一册,翻来覆去看,也没有看出什 么大毛病,不知何以流落到折价书中,让好书者如我愉快了一回。这家店的门面最小,看书的人也较少些,与店员因而也偶有交谈,多了些人情味,这是小的好处。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书店之品位也不在规模、装潢如何,而在书的品位;如果还有人情味,有鸿儒谈笑的快乐,那更属上上品了。这又让我念起在“鹿鸣”消 磨的时光。这样的所在,在哈佛,至少对我而言,还有待寻觅。
  
  鹿鸣书店的故事[四]:鹿鸣呦呦
  
  张海新
  
  每每惊叹于都市人改天换地的精神。我目下所居的城市,在忙于砌就无有灵性的水泥植物时,常常有一些异想天开的创新。决策者们采纳了国外某建筑 设计事务所的方案,预备在地价昂贵的闹市区栽培出大面积的森林来,让发明“水泥森林”这一词语的现代人回复一下体内的野性。我于是颇有些激动,就想起江浙 某市来,据说该市本来傍山而成,改革开放以来,竟然发展到环山而建,市中之人偶有雅兴,反放射轨而啸聚至山溪,棰炼浣衣之举,遂收接近自然之效。当时,闻 此消耗,曾遥望南天,耳边厢似乎听得见山涧中传来的捣衣声,感叹六一居士的“环滁皆山”在全球同跨新世纪的无与伦比的世纪末,在普天下人民欣欣然“返影入 深林”的集体行为倾向中要修改为“环山皆滁”了。联翩浮想间,已置身那处都市森林中,触目皆绿,手挥五弦,目送TAXI,岂非乐哉?或许,还可在森林中放 养些什么,且放白鹿高架间,塑造都市另类风景吧。鹿鸣书店来到世间,正值学人与学术书店起于青萍之末。其时,北大周围数家姓名典雅者,作为开风气之先, 已收得第一桶金,也播下了一片绿荫。我就读研究生的大学周围虽有几家书店,但暇时光顾,心中总不免掠过一丝遗撼,专业性与学术性强的书籍尚不够集中,书生 们要看的书常与法制文学相傍,或与白领丽书相偎。虽说有的书店格调犹可,毕竟要出学术品牌的书店仍像海上三山,渺不可寻。未及不惑之岁的我,只好自我解惑 为是这座商业化都市的独特口味,腻腻的,像本地的菜,总要投诸些方糖于碟箸之间。
  
  顾振涛,本帮人士,现当代文学硕士生,毕业论文为大公报研究云云。张金耀,为“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中之精英,乃师为海上版之《中国文学史》两主编之一。
  
  张博士生(现仍在修炼中,故有此语)在硕士生阶段时,居我侧室。君与我俱栖息于上铺,惟隔墙而卧,常击墙为号,以探虚实,知否尚在帷幄之中。 又常中夜不寐,挑灯夜读,漫游于先秦年代,与古人晤对。每在丑时与我会于水房,执手相看累眼,赞叹对方“猫头鹰”式大脑一番,更彼此肉麻凿壁囊萤之语,然 后分头睡去,一夜无话。
  
  顾老板(打从鹿鸣开始,即获此殊荣。所言“殊”者,惟“老板”之称是研究生们私下用来指称导师的),其宿舍在张博士生之隔壁,即我侧室之侧室。为人机警而不失豪放,练达而仍葆童真。
  
  顾、张二人开店之前,已露书老板之相。咸以购书为喜。顾氏之书多在家中,然宿舍之中已甚可观。张氏直升博士时,曾雇拥七八硕博士壮丁为乔迁六楼之用,单书就打了三十六个大包,余生也幸,躬逢其盛,疲极矣。
  
  当鹿鸣尚在筹备中时,自引为鹿鸣同志的诸人,都不免为鹿鸣前途担扰。市场经济的大纛猎猎作响,学术书店在其中难免像风筝辗转跌宕;何况,鹿鸣书店只不过十几个平方米,又能维系多久呢?鹿鸣的店址又远离校本部,能引动涉江来采芰荷的嘉宾吗?
  
  “鹿鸣”二字源出《诗·小雅》“鹿鸣”篇,“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淮南子》:“鹿鸣尖于兽而君子美之,取其见食而相 呼也。”或许,正是应了这个好名字,鹿鸣创立后,声名渐著,不仅较内诸生常来走动,连海上学子与学人也慕名而来,偌大一个都市仿佛都听得见呦呦鹿鸣之声。 鹿鸣呦呦,意在呼朋引伴,同来大快朵颐;鹿犹如此,人有不甘,以此比兴,谓唤同道咸来与事。鹿鸣书店,当起名时,已内涵得道多助,我有嘉宾之意;再加上博 士硕士办店,内行之人又能真正保持“苹”之水准,所以虽只一爿小店,却催动了不少学术生气,以至蔚成气候。或许,开张之初,顾、张二人早对都市中放养鹿群 的前景作出了稳操胜券的前瞻性评估。
  
  买书,看书,写书,书生们生生不息的主题;卖书,印书,藏书,古今不鲜。鹿鸣一周年店庆,海上大儒纷纷杏坛作讲;知呦呦之声真的引发了莘莘大鹿小鹿们的合唱。
  
  每每惊叹于都市人对田园的怀想,仿佛那是一个绮丽而温情的旧梦,在诉说着史前的流浪。故乡啊,本只是先祖们远行驻足的最后一个驿站;在灯红酒 绿的都市中停栖久了,却不要忘记了故乡之前的旧乡。我们向何处去,我们从何处来,原是不须多问的问题;只是,只是,除了在都市里营造出城市的肺叶,造出一 片绿色的热忱外,更多的是要在上紧发条的“市民社会”的心中筑起一片牧野,听取那呦呦的鹿鸣。
  
  鹿鸣书店的故事[五]:万里长征第一步
  
  顾振涛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创办一个书店的想法是在我研究生宿舍的楼梯拐角处提出来的。当时,金耀和另一位朋友想“接管”一个书店,然后按照自己的 想法经营,邀我入伙。我当即就否定了这个设想,“接管”的费用远远超出“创办”一个书店所需的资金,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开个书店呢?他们俩觉得我说得不无道 理,于是,我们三个人决定亲手去创办一个书店。
  
  事后想来,当初的这个决定彻头彻尾是个鲁莽而冲动的决定。我们没有任何市场调查、估算、分析以及判断,我产没有资金上的充足准备,我们不了解 图书的进货方式、渠道,我们有的只是天真的幻想,以为顾客自然会蜂拥而至,我们只需每天晚上像过去的地主爷一样,背着手到书店去收收账就万事大吉了。但 是,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或者说,我们对于即将发生的一切毫无准备。为此,我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办个书店,首先的必要条件是场地。我还记得,某天下午,我和金耀携手从南区(复旦的研究生宿舍)走出,面对三岔口,我们很不经意地往右拐了个 弯。没走几步路,我们就发现有一家正好有空房出租。后来,这间空房就成了鹿鸣书店两年来的安身所在。当然,我们也找了其他地方,但不是房租太贵,就是过于 偏远。而鹿鸣书店所在的这条国权路在两年前还属于复旦人很少光顾的“不毛之地”,现在早已今非昔比。我并不是暗示什么或自我吹嘘,事实上,鹿鸣的诞生和存 在确实丰富了复旦周围的人文景观。
  
  有了场地,剩下的就是营业执照了。我们万万没有想到,办个执照会如此困难。当时在楼梯拐角处商议是一九九七年三月,我们的如意算盘是赶在五月 一日劳动节开张。而整个四月,我们都在傻乎乎地想找个“上家”让我们挂靠一下而四处奔波。经过一番周折,我们及时醒悟:做别人的“干儿子”不是那么容易 的。于是,我们调整策略,决定真正创办属于自己的书店。很快,我们盲目的热情又遭到无情的打击。专门负责签发文化局执照的管理部门告诉我们,所选场地的三 百米周围不能有其他书店。我记得,当时我就激动起来:都什么时候了,难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支持竞争吗?难道还要保护那些没有任何创意和眼光的平庸者吗? 难道作为江南第一学府的复旦大学周围不应该比别的地方多几个书店吗?可面对我的经办人员对这些却无任何兴趣,他也是奉命行事而已。
  
  我将国家的规定告知了金耀。我们开始意识到处境不妙,房租已经交了两个多月,可事情却毫无进展。但这条规定是条“土政策”,并没有明确的条 文,也许会有通融的余地吧?两个书生依旧心存希望。好在前两年毕业的同学中不乏有社会关系者,我们只有依国情办事,开始托人拉关系。不久,事情就有了转 机。有消息告诉我们,执照肯定能批下来,叫我们耐心等待。那就等待吧,本已绝望的两颗心又复苏了。可左等右等,文化局跑了一趟又一趟,经办人员总是迟迟不 肯“放行”。我们的同学分析说,你们是不是考虑送点东西打点一下?这当然没问题,只要花钱办成事,我们有一万个愿意。于是,我开始挖空心思,准备见缝插针 烧炷香。可办事的同志似乎两袖清风,而且不时还暗示我绝对不能搞歪门邪道。我又不知道如何“出手”了,想不到电视里常演的镜头在真实的社会里并不是那样容 易照搬的。于是,两颗刚刚复苏的心又慢慢地沉了下去。
  
  时间过得很快,眨眼间过了三个多月了,我们什么事都还没做,钱倒花了好几千,我和金耀商量,再坚持最后一个月,到时候还没戏,我们就放弃。这 真是个令人痛心的字眼——“放弃”。可以设想,这样的一件区区小事给两个研究生带来了怎样的一种心理煎熬,我们怎么也想不通办件事情会这么难。诗人里尔克 说,挺住意味着一切。可当时我们的感觉是我们快挺不住了。只是事已至此,后路已绝,要么眼睁睁地看着几千元钱石沉大海,要么再用人民币挺住。我们不得不选 择了后者,这其中既有一丝丝负隅顽抗的味道,而更多的则是两个书生保持着天真的幻想。
  
  幸好,社会的主流还是光明的。天真的幻想也有实现的机会。某天,文化局的经办人员告诉我,执照可以批下来了。我记得,我那天回到寝室与我的伙 伴着实高兴了一阵。现在想来,那种快乐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没有经历过的也许很难体会到。另外,我到现在还有一点不明白,为什么最后他们开绿灯了呢?如果可 以,为什么不早点开呢?或许,他们对于我们的“无动于衷”感到了厌倦,不愿再等?当然,这个问题已经无关紧要,可本能的好奇心还在时不时地追问着我。重新 思考这个问题,一点都不痛苦,相反,每每想起它,我竟有种很幸福的感觉,就像思考形而上,无关乎自己的切身利益,居然会有一种非功利的审美愉悦。接下去的 两个月,就是去办各种手续。别看书店不大,可要报到的衙门还真不少:文化局、税务局、统计局、银行等等,诸如此类。
  
  离鹿鸣书店的开张越来越近了。哦,我讲述了老半天,居然忘了一位朋友。我必须承认,没有这位朋友,可能就没有现在的鹿鸣书店。最初在楼梯拐角 处直接倡仪办书店的就是他。但请原谅,我想还是将他的真实身份隐去较好。在整个筹备的过程中,他处处显示了高人一等的心态,并对我们的工作能力和效率持极 大的怀疑态度。为此,互相之间的合作从一开始就潜伏着某种危机。直到最后,当我们把自己(包知我们的亲人和朋友)的钱都拿出来去进化的时候,他退缩了。这 直接点燃了分崩离析的“导火线”。事先他答应我们拿出多少多少,但是,他食言了——就在书店最关键的时候,并且这已不是第一次。终于,我们在做了耐心的解 释工作之后,忍无可忍地决定请他“出局”。与上一个疑问相似,这个问题成了鹿鸣书店在筹备过程中的另一个不解之谜:他为什么要退出呢?后来的鹿鸣书店是颇 为成功的——只是天知、地知,还有他自己知道。必须加以补充说明的是,此位朋友乃外籍人士,鹿鸣书店原本可以成为中外合资的民营书店。可惜吗?我们的回答 是,一点都不可惜!《围城》里的方鸿渐在购买文凭的时候,靠小小的诡计赢得了“中国自有外交以来或订商约以来惟一的胜利”。我想,发生在鹿鸣书店上的这件 事或许又可以在此添上胜利的一笔,而且手段远比方鸿渐光明得多。
  
  后来,我们临时在一天之内被迫四处筹集资金。运气尚好,总算大致堵住了缺口。于是,兵分两路,我身携“巨款”(对我们而言)晋京联系货源。金 耀与我的朋友们以及我的父亲,开始在上海的一间小房间里摆弄起木板、水泥和其他的一些建筑材料,敲敲打打,装修着我们“天真的幻想”。一切都很忙碌,一切 又显得无经充实。终于,我们在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四日开张了。我想,我和金耀永远都不会忘记这个日子。从当初的设想到最后的开张,其中整整经历了七个多月。 再过两天,就是鹿鸣书店的两周年纪念日。与去年一样,我们不会搞鹿鸣书店的生日Pary,正如我和金耀也很少过各自的生日。我们似乎没有这种习惯。取而代 之的是我们举办的各种活动,包括旧版书大展,邀请海上学人举行演讲等等。我们想,这样做也许更有意义。
  
  拉拉扯扯这许多,其实这只是鹿鸣书店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开张以后,鹿鸣书店又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其中有琐屑的杂务和辛勤的劳作,当然,更 有鸿儒谈笑、议论风生的光景,同时也有起起落落的悲欢人情。这一切都不足为外人道。鹿鸣书店的存在从客观上而言,对我个人的影响极大。也许,研究生开书店 本身就是不务正业?我和金耀时刻都有这样的惶恐。可朋友和师长总是关爱有加。前些日子,远在哈佛的陈师发来E-mail,感慨地说,每所大学旁边都应有一 些具有人文气息的书店,鼓励我们坚持下去。后又专门作文将鹿鸣与哈佛附近之书店扯上干系。既然如此,学生哪有不从之理?若干年后,希望哪位复旦人在撰写回 忆录时,还能想到二十世纪临近结束的时候,有这样的一个书店,以及它的一些故事。
  
  (作者为鹿鸣书店创办人之一)
  
  鹿鸣书店的故事[六]:在学问中穿行
  ——鹿鸣学人系列讲座小记
  
  张金耀
  
  缘起
  
  在中国,小孩满一岁都得举行个抓周之类的仪式,1998年的10月,眼瞅着鹿鸣开业一周年了,我们觉得该借这个名目大操办一回,当然最好是能名利双收——这是商业的上佳境界——书香与铜臭本来就可以薰莸同器。
  
  在接连推出旧版书与特价书展销之后,老感到不够完美,因为我们贩卖的毕竟不是一般的商品,倘止于此,那书店同杂货店有什么区别?现在卖衣服、 烟酒甚至马桶的都在那里讲文化,书作为文化的最直接与最主要的载体,是更应升格以求的。于是便有了举办系列讲座的想法。以后就是一些反复联系、落实场地和 演讲人的琐碎之事,不说也罢。
  
  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的六代知识分子(1998.12.2,复旦大学3108教室)许教授近年来一直专注于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问题的讲究,据 他自称,这是由于他痛感“历史总是由知识分子书写的,然而,知识分子自身的历史,却常常无人书写”的现状的不合理。从早期的《无穷的困惑》到近期的《第三 种尊严》,他始终以探寻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为依归。
  
  许教授将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以1949年为界划分为前三代和后三代,即晚清一代、五四一代、后五四一代、“十七年”一代、“文革”一代和 后“文革”一代。显然,这一划分是以前期的五四运动、后期的“文革”为中轴的。前三代与后三代知识分子有着循环对应的关系。大致说来,第一代处于社会结构 转变的前夕,他们更多的是社会关怀,政治意识比较强烈;第二代则更多的是文化关怀,他们对文化价值和道德重建的关心要超过对社会政治本身的关心,文化启蒙 成为他们从事的重要工作并在当时形成社会风潮——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八十年代“文化热”;第三代意识到学术自身的独立价值,并从这一立场思考各种问题,他们 的影响多局限于所从事的专业范围,但对学术自身的贡献则要大得多。
  
  许教授的分析是基于他在此前所作的大量深入的个案研究(如对胡适、闻一多、吴晗等的研究)之上的,他既是前三代知识分子的一个严谨细致的访问者、考察者,更是后三代知识分子的一个积极认真的见证者、参与者。
  
  朱维铮;近代经学与文化
  
  (1998.12.3,复旦大学3108教室)
  
  朱教授在其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一直十分强调进行任何一种研究,首先必须弄清对象“是什么”,然后才能追究“为什么”。比如,前些年许多人在各 种场合大谈传统文化,至于“传统”到底“是什么”则似乎无人深究。朱教授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所谓一以贯之的传统,这种人们习以 为常的观念只能看做是一种纯逻辑的推论,“推论可能最终被历史证明是一种桌越的预见,但在历史仍然表明预见没有得到证实以前,推论不过只是推论”。朱教授 为此写下了长文《音调未定的传统》,并以之作为自己一本文集的书名。他的这种将许多常识弄成待解的疑团的“证伪”式研究让不少同道“憎厌”,却赢得了海内 外严肃学者的认同与学生的尊敬。
  
  在演讲中,朱教授从香水、洗澡两例导入,进行一系列“是什么”的追问:经学是什么?它等同于儒学吗?它的沿革及背景如何?文化又是什么?它有些什么类型?近代经学与文化的关系如何?
  
  朱教授在与他的学生李大纲的一次对谈中称自己“发表欲很低,说的比写的多,写的比发表的多”。他的演讲同刊载的文字相比,思想的深度与言辞的犀利是共同的,但我认为前者比后者更为精彩,至少那种援古以讽今的机智在文章中因为体式的原因而淡薄了许多。
  
  周振鹤:语言接触与文化交流
  
  (1998.12.9,复旦大学3106教室)
  
  台湾的余光中先生既作诗,又搞翻译,还写散文,他戏称自己是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多产正是“多妻”的结果。我们仿此也可以称周教授是学术 上的“多妻主义者”,他也承认自己是一个“见异思迁”的人。他本是理工科出身,在矿区干了十多年无需创造性的技术工作后静极思动而投在谭其骧先生门下攻读 历史地理,这成为他日后从事的专业,但他又不囿于此,一直热衷于在学科的结合部开辟新领域。语言学、宗教学、民俗学等是他在专业之外关注较多的学科,事实 上对历史地理的更深入的研究根本离不开这些学科的支持,周教授学术事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他这种“见异思迁”的“毛病”。
  
  语言接触本是文化交流得以进行的前提,国外学术界很早就注意到这一课题,但在国内却长期被忽视,处于语言研究者与文化交流研究者“两不管”的 境地。周教授的讲演,就是有感于学进对上述事实的漠然而以自己的研究发出的声音。他先简述了语言接触的若干条件,并通过对“历史”、“经济”、“封建”、 “逻辑”等译词形成的分析来反映中外语言接触的实际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交流的实质。以“历史”一词为例,用它来对译History,据周教授的考查,在中国 人所编辞典中最早见于《商务英华袖珍辞典》(1904年),在外国人所编英汉辞典中则最早见于K.Hemeling的《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of th Standard Chinese Spoken Language》(《官话英汉辞典》,1916年)。日本人崛达之助等所编《英和对译辞书》早在1862年就已经采用了这种译法,而“历史”一词本身最 早见于《三国志》,日本人用以作为History对译词的“历史”则更可能采自江户时期传入日本的汉籍《历史大方纲鉴》、《历史大方纲鉴补》等一类流行书 的书名。
  
  “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这句老话借用于周教授身上也许是合适的。
  
  王元化:近上反思漫谈
  
  (1998.12.10,复旦大学5301报告厅)
  
  王先生常常站在学术思想的前沿,是一个得风气之先的人物,但近年来他更多的是反思,在《思辨随笔》《清园夜读》中我们时常会读到这类文字。王 先生在讲演中主要以鲁迅为阐发的对象,他指出,鲁迅在学术上深受章太炎的影响,这曾充分表现在他的一些文学观点中,如他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褒扬李斯而贬 抑贾谊。较之同时代胡适的平和恬静,学术上“但开风气不为师”的风格,鲁迅为人虽不乏庄周的随便,但更多的是韩非的峻急。
  
  王先生虽年近八旬,但从未停止过自己不随时迁的思考,在逾半个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他始终坚持并倡导学术自由之精神与独立之品格。在讲演结束后为学生签名时,他以“学不干时身更贵”的话语激励后学。
  
  王晓明:“成功人士”的神话
  
  (1998.12.12,复旦大学3108教室)
  
  眼下越来越多的文学批评家将他们的阵地扩展到文化批评,文学固然是文化的重要表征,但同时文学又在某种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的文化环境,从这个意 义上来说,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评是一种必然,而不仅仅是一种趋势。王教授因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深刻思考而广为人知,不过这次讲演则是对中国九十年代一种 社会文化现象的批评。
  
  他指出,在广告和传媒中频频出现的“成功人士”显露的只是一幅半张脸的肖像,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他们优雅的家居生活、繁忙的商务应酬和高贵的消 闲方式,却不知道在生活和其他方面他们会是什么模样。比如,政治、生态、性别、人的自由、社会的公正、的创造等等,好像都与他们无关。
  
  面对“成功人士”的这半张脸,王教授质问:“它固然表达了人们消除穷困的要求,释放出当代人追求富裕的冲动,但同时,它是不是也把我们的另一 些同样渴盼释旷的内心欲求,消无声息地抹去了呢?”“一种有质量的物质生活,应该能不断丰富我们的物质欲求,使人们的感觉更加细腻,需求更为多样,可对照 ‘成功人士’提供的那一套物质生活的标准,你会不会觉得它太表面,也太单一了呢?”当然,这些“成功人士”比起六七十年代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可疑的“英雄 形象要更为可亲,他们也可供“白领”尤其是年轻人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能这样“整合”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目标,毕竟比过去那种一味强调“斗争”、“革命”的 意识形态好得多。但这并不能成为可以放弃批评的理由,“我们正置身于深刻的变化之中,但绝非所有的变化都值得欢呼”。
  
  (作者为鹿鸣书店创办人之一)
  
  来源:人民网
  




Soncurn

2006-07-14 11:24:10 Soncurn

  教父级小老板:鹿鸣书店店长顾振涛、张金耀
  
  来源:交际与口才
  作者:小敏
  发表:2006年第1期
  
  教父级小老板:鹿鸣书店店长顾振涛、张金耀
  
  “鹿鸣书店”原本是一个不足二十平米、位于复旦大学国权路上的小书店,如今扩大门面声名远扬,不仅在东北大学片,甚至在全上海,从事人文学科 和社会学科研究的师生(包括留学生)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鹿鸣书店的。它已经成为复旦一道不可缺的风景,成为了民营书店的一个成功典范,也成为了大学生小本 创业的先驱。
  
  两个创办人都是复旦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顾振涛主攻现代文学,张金耀主攻古代文学。顾振涛说,这个书店的想法是在研究生宿舍的楼梯拐角处提出 来的。当时,张金耀和另一位朋友想“接管”一个书店,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经营,邀请他入伙。振涛当即就否定了这个设想,“接管”的费用远远超出“创办”一 个书店所需的资金,为什么不自己开个书店呢?这个彻头彻尾鲁莽而冲动的决定,在没有任何市场调查、估算、分析以及判断,没有资金上的充足准备,不了解图书 的进货方式、渠道,有的只是天真的幻想,以为顾客自然会蜂拥而至的幻想,竟然也在磕磕碰碰中发展壮大了。
  
  从一开始租房、领营业执照长达数月的烦扰拖拉,到临开业某方资金的突然撤退,顾振涛和张金耀在辛勤的劳动和悲欢的人情中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复 旦大学中文系傅杰教授认为鹿鸣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振涛、金耀的知识背景所决定的。两人都是读书很多的书虫,又能相互取长补短,所以他们进书往往自有 特色。一些对有关研究者而言不可或缺的著作,不仅复旦周围,就是沪上其他书店,也未必容易觅得,比如从多卷本的《戴震全书》《钱大昕全集》,到何琳仪的 《战国古文字典》、瞿冕良的《中国古籍版刻辞典》、钱仲联主编的《广清碑传集》、宿白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等。他们还设法组织了一些出版 社库存的旧书,按原定价出售。傅杰教授说,当一九九九年十月竟还能在这里看到近二十年前出版的售价仅二元七角的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时,真是有些惊喜得 难以言喻。而一位华东师大的语言学教授也说,他在鹿鸣书店看到的语言文字著作,是上海的书店中最为丰富的。
  
  就像爱美的姑娘都有开小时装店或者彩妆店的梦想,爱书的人都有开书店的梦想,远在曼哈顿哈佛广场或者伦敦诺丁山,在温馨优雅的书店,坐捧一书,偷得浮生半日闲,是一种怎样的惬意啊。
  
  



Soncurn

2006-07-14 11:35:11 Soncurn

  
  
  
  鹿鸣书店
  
  来源:上海文广生活时尚频道
  
  无论是在繁华喧嚣的闹市,还是在幽雅僻静的小巷,书屋总是以它独有的魅力吸引着过往的人们,其实对于看书的人来说,时间仿佛是静止不动的,整 个世界好像都在双手中。所以也难怪有人会整天整天泡在书吧里,特别是开在复旦旁边的书店,名气很响,以专业的学术性著称,自然聚集了相当的人气。
  
    响。“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小雅》”
  
    在国权路街旁大大小小招牌里,蓝白相间的“鹿鸣书店”四个字显得平常而安静。站在几如“回”字形铺开的书架、书桌前,信手取来一本,内容 正与手边事情相关,不可不读。就店堂面积来说,不足20平米的鹿鸣堪称微型,但是它的名字在一群学人心目中的地位却是重量级的响亮。(采访,读者:它是经 常有些理论方面的书 所以在复旦大学附近都知道)
  
    这家小书店里的学术著作相当密集,文史哲几乎一揽天下。不同的书在架子上码成一排排,或是《书林清话》紧挨着《心史丛刊》,或是狄金森压 住茨威格,大有点英雄不择地而生的味道。新书,总归放在进门的台子上,一般左边是中国文史,右边常有西方理论书;沟通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工具少不了语言,所 以台子的里侧摆的总是语言学专著。(采访,店主:从我们97年开店以来 来我们这里买书 一开始是九折优惠 然后送给他一张书友卡 得到之后 每次买书 可以把自己金额累加上去 累加到一定程度 相应的会便宜一点 最低到8.5折)
  
    鹿鸣书店能够在上海那么多的书店中脱颖而出,不是因为它的打折,它的独特就在于不流于一般的思想,它的创始人是两个复旦中文系的硕士,一 个工现当代文学,一个工古代文学,两人的学问和那份偏执成就了鹿鸣的纯粹。连这里的搬运工平时谈论的都是恩雅这样不落俗套的歌手。除了书店的学术风味让人 欣赏外,鹿鸣还能为顾客订书访书的,如果你有一些需要的书,可以找店主。而时隔不久,他们或许就会通知你,书到了,来拿吧。鹿鸣已成为爱书人一个最集中的 处所。书店里来来往往的人也都是读书的朋友,其中多是复旦的老师和学生。平时难得碰面,偶尔在店里遇见了,寒暄几句也少不了说起某某书如何、某某书怎 样,“好为人师”的店主也不忘点评一二,这是书店气氛最活跃的时候。(采访,读者:我有时经常来看一看吧 我是看得多 买得少 )
  
    这里也是一个免费的课堂,研究生、大学生们除了可以在这里买到喜欢的书,还可以翻看各种一时不想买或买不起的书,借以熟悉各类书的“门牌 号码”。更可以在这里见到一些读书期间未必能见上面、听上课的教授,看他们选书,听他们谈论,向他们征询买书的门径。也许好书店,原来就不仅仅是一个卖书 的地方。

Friday, May 8, 2009

张俭东三十年默默抢救木鱼书



2008-02-25 09:09:49 来源:东莞日报

 

   据东莞日报2月25日报道  木鱼书中很多写的是莞人莞事,东莞人比较熟知、传唱甚广。从明朝时起直至民国期间的数百年间木鱼歌一直是东莞地区的流行歌 曲。1949年前,木鱼书已式微。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木鱼书被列为禁书,从此木鱼书在市场上就销声匿迹了。为了让这些珍贵的木鱼歌留存下来,东莞人张俭东 在过去三十年间默默地进行着抢救工作。

  

  

未装裱的木鱼书如此破烂

  张俭东又名张铁文,1944年10月生,篁村卖狗地(旧名投墟)人。

  现在是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广东省楹联学会、广东民俗学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会员;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新故事学会常务理事。

  2006年至2007年10月被聘为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顾问、专家组组长。改革开放以来,他就开始搜集到处搜集木鱼书。

  木鱼书又称摸鱼歌,是唱本,是弹词,可阅可唱。东莞人唱时多取用三弦伴奏,故木鱼书又名木鱼歌。摸鱼歌取用故事诗歌的形式,起良言警世的作用,因其与佛僧敲木鱼诵念经文、劝人为善有相似之处,故又称为木鱼书。

  

  

张俭东三十年默默抢救木鱼书

  秘密搜求木鱼书

  1979年,改革开放之风刚吹到东莞,有一天,中国旅行社的一个华侨旅游团到东莞旅游。其中一个游客来到《莞草》编辑部欲买木鱼书《金山信》。

  张俭东知道《金山信》是本反映华侨、尤其是东莞华侨血泪史的木鱼书。因东莞是侨乡,该书在东莞广为流传。其时 虽吹改革开放之春风,但因木鱼书仍未被解禁,无人敢卖。加上1949年前,东莞已没有出木鱼书了,哪里还有木鱼书呢?张俭东说没有木鱼书卖。但从此后,他 就开始秘密地打听何处还有木鱼书。

  1981年,有人传来消息,道滘有个叫盲炳(叶炳)的至今仍在唱木鱼歌,有人在他家买到木鱼书。

  张俭东马上到道滘找到盲炳,要求买木鱼书。盲炳说:“我只会唱木鱼歌,没有木鱼书卖。”张俭东解释:“我是县 文化馆的、听说你这里有书卖、你卖本给我吧。”盲炳听说是东莞县文化馆来的人,很激动,说:“之前我为两餐、偷偷摸摸,关起门来自弹自唱,录成音带(卡 带)卖。现在县文化馆来人上门求买,我很激动,大概是世道变了。但确实没有书卖,我可以当场弹唱录成录音带卖给你,每盒带5元。”

  张俭东心想,我一个月的工资才30多元,买一个卡带要5元,加上来回的路费,餐费一个卡带岂不是要7-8元? 太贵了,无法,既然来到,总不能空手而回,便咬咬牙说:“好吧,就买《金山信》。”于是盲炳摆摆手,示意在场的人不要嘈,以免影响录音质量,就抱起三弦自 弹自唱起来。他一唱就是5个卡带,稍停下来对张俭东说:“现在唱了5盒带、唱完《金山信》要8盒。”问是否要唱完。这下为难了,张俭东一个月工资还不到 40元,单单买一本《金山信》的盒带就花去个一多月的工资,心痛啊!张俭东掏出钱包打开一看,不到40元,脸觉得有点热。肓炳虽肓,但他的感官却很灵敏, 心想,来者很可能不够钱买那么多盒,在征询意见之后,录了5盒带就不录了。

  张俭东怀揣着不完整的《金山信》录音带,带着几分酸楚回到了家。

  被批评行动依旧

  俗语说:没有不透风的墙。虽然张俭东购买木鱼书是秘密进行的,但不知何故,此事被传了出去。为此,他被批评过,甚至被警告过。

  受到批评甚至警告、张俭东表面上接受,但他觉得仍不平,心想木鱼书是禁书,为何民间和华侨那么中意它,冒政治风险都要唱、要买呢?

  于是他暗地里仍在继续搜求木鱼书。求售、收集行动依改革步伐的深入而加快,由起初的暗里收买变成后来的阳光收买。经过近30年的努力搜集、收买、交换,如今木鱼书在张俭东自建的房子里堆了半层的楼房。

  我顺手在书柜里拿了一本《二荷史》翻开一看,原书已非常破烂。虫蛀的孔、时光磨的痕、手翻破的书角触目皆是, 每页都被重新装裱过。张俭东说:“买回来的木鱼书都是这样的、为了把书修补好,要买很多宣纸回来,依不同的尺寸把纸裁开,用水把书浸泡、去除尘垢,用牙签 竹枝等,小心把书页展开,把纸屑复回原位,晾干之后再装裱。每一个动作都得十分小心,否则,丢了一片小纸屑都很难办。之后他拿来一本破烂得字都看不清楚的 书装裱一页让我见识见识。只见他提来一壶水,把要装裱的书页铺开在木板上,然后用水喷一遍,又拿来小刀,小心地把卷起的书页挑开、摊平、又把行将丢失的纸 屑复位,晾干后又小心地涂上糨糊,再贴上已裁好的宣纸。他说:“这是轻重缓慢之功夫,快不来,很费时费神的。重新装裱一本书、往往要几天时间,装订好后还 要查阅、补回丢失的字。这个过程有时要很长时间。为什么呢,因要找懂得该书内容或会唱的人请教,请别人帮助把丢失的字句补回。”

  我问他这里有多少木鱼书、他说没有统计过,估计超过200种,超过1000卷。大多数都是东莞的“萃英楼”、 “翰文堂”、“明秀堂”和广州的“五桂堂”“以文堂”“醉经堂”等出版的,还有小部分是佛山的“芹香阁”和湛江赤坎出版的。上述都是广州话语区的木鱼书。 他说有一本是1985年出版的用潮汕话唱的木鱼书。张俭东说:“之前以为木鱼书只有广州白话语系的地方才有,想不到潮汕地区也有木鱼书。”

  张俭东介绍,这满屋的木鱼书中搜求,收买的过程都很艰辛,唯《粉妆楼》让他最感遗憾。

  那是2006年冬天的事。一天,张俭东路经莞城新河北路时,几个妇女在一起唱木鱼歌,其中一个认识他的人对他 说:“有人有一套《粉妆楼》,你买不买?”张俭东高兴地答:“买。”那妇女问他能出多少钱要。张俭东说:“按市场价格应是2400元一套,大家这么熟,能 否相宜点,2000元卖给我呢?”妇女表示要传话后再答复。

  几天过去了,张俭东又到新河北路问询木鱼书之事。那个妇女回答说:“早几天被一个香港人以6000元的价钱买去了。”听了此话他感到有点可惜。

  他介绍,那套《粉妆楼》保管得很好,没什么破烂,如果当初她说要6000元才卖,他也会买下的。他还介绍按现在的价钱,那套《粉妆楼》应值2-3万元。现在成了他人手中物,张俭东连说几声:“十分遗憾。”

  

  

已装裱好的木鱼书

  不惜重金大量搜集

  张俭东介绍,木鱼书若果书好,没什么破烂,妇女们通常是不会把书卖出去的。因为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木鱼书又成了禁书,被烧的烧,烂的烂,丢的丢,剩下的她们都视为宝贝,不会卖,但可借来复印,不过价钱很贵。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就到过广州的中山图书馆查阅过木鱼书资料,见到一本《金刀记》便向图书管理员提出要 求复印,得到首肯后欣喜若狂。可是一问价钱才知复印一页要2.7元,且不能一次复印完,每次最多可复印1/3。这样下来,完整得到一本《金刀记》的话,最 少要几百元,加上差旅费、餐费等,合共近千元。以他当时的工资收入,要几个月工资凑在一起才可复印一本,他觉得成本太高了。可是一书难求啊,后来他咬紧牙 关说:复印!于是去了三次广州,花了近千元,才把一本《金刀记》复印完,之后他觉得顶不住了,只好另想他法。

  不去中山图书馆的他,转而向东莞的民间搜寻。一次,一位老太婆对他说,手头上有一套《钟无艳》复印本(6集共 60卷),张俭东喜出望外,马上问能否借来复印。老太婆说:“可以,不过我在厚街的熟人处借来复印的,花了600元复印费,你若要复印,可要给点费用予我 的。”张俭东答:“可以,只要你肯借我复印,你的600元复印费我给你。”就这样,张俭东等于用1200元的费用,复印了一套《钟无艳》。后来,他在其他 地方又发现了一套全集的《钟无艳》,这次可高兴了,用4000元把它买下来,因这套书比较破烂,回来后又花了近万元才把该套书装裱好。

  为《过埠消愁歌》三赴桥头

  2002年,听说本市桥头镇的迳联村有人有本《过埠消愁歌》,张俭东心想:我这里已有一本《过埠歌》,又何来一本《过埠消愁歌》呢?去看看。

  第一次到迳联村,找到罗姓的妇女,她把书拿出来给张俭东看,不止一本,而是几本。其中一本是手抄本的,书皮还 写着“民国廿二年抄”,让他心动不已。张俭东介绍,《金山信》、《过埠歌》写的都是远赴南洋、金山的男人的思乡之苦,而这本《过埠消愁歌》写的则是过埠女 人的艰辛,比较少见。可是这位罗氏妇女说什么也不肯让他拿走,更不肯转让。张俭东带着遗憾乘车离开了桥头。

  大约10天后,心有不甘的张俭东又一次去桥头。这一次他把印刷好的《过埠歌》也带去,希望能以新换旧。罗氏看 到他带去那本全新的《过埠歌》很高兴,张俭东见此马上暗示:“可以把这本新的《过埠歌》送给她,又出钱把她手中的《过埠消愁歌》买下来,可是她又一次把书 收回,不肯转让。这一次张俭东又空手而回。

  又过了10天,张俭东先拨通了罗氏的电话,提出购书条件:送一本新的《过埠歌》给她,买对方的《过埠消愁歌》,回来把装裱好的《过埠消愁歌》复印一本给罗氏。这一回罗氏妇女觉得手中的书已破烂,自己又不会修补,烂了又觉可惜,就同意了。

  为得到这本《过埠消愁歌》,张俭东去了三次桥头,他说这样好事多磨的事真是记也记不清了。

  收集整理花费数十万

  搜集回来的木鱼书,大部分都是破烂不堪的,为了抢救这些书,张俭东雇了3个工人帮他整理,重新装裱、修补、打字。但校正这工作没办法,只能自己一个人做。

  他说,搜集这些木鱼书花费超过10万元,装裱又花去10万元,付工人工资10万元。这些年来若不是家人的支 持,他是很难维持下去的。前两年,在市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他整理出版了两本《东莞木鱼书》,一本是《金叶菊》,一本是《金丝蝴蝶》。现在已经整理好可以付 印的有《背解红罗》1本、《粉妆楼》2本、《日边红杏》和《梅里争春》合为1本,共4本。待整理、抢救的还有一箱箱的堆在家里,但要出版这些书,经费从何 而来?他说现在的头比斗还要大。

  不过张俭东表示,除非自己破产了,无以为计,否则,为抢救木鱼书,他会苦苦地撑下去。

  开博物馆是最大的心愿

  在与张俭东的详谈中,他曾经几次提到想办家木鱼书博物馆。

  我问他为何那么强调要办博物馆,他介绍在这二三十年搜集木鱼书的过程中,他认为还有一部分木鱼书散落在东莞以 及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若像过去一样游走于各地搜求费时费力又费财,困难不少。若办一家博物馆,就能为木鱼书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交换、收集、研究和抢 救木鱼歌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集社会的力量抢救木鱼书。

  他表示,若此事能成功的话,人们要查、要看木鱼书,要唱木鱼歌,就不用再到欧、美等地方去了。(责编/小芬)

木魚書藏書目錄: 李健添、鄧桂香、李凱婷藏

1
木魚書藏書目錄
二零零一年六月二十三日編
(二零零八年九月二十八日修訂)
李健添、鄧桂香、李凱婷藏
書名 出版者 集數 所藏
1 十朋祭江 五桂堂(廣州市第七甫) 初集(一
至四卷)
後集(五
至八卷)
ü 初集(二至四卷)
後集(五至八卷)
2 金戒指[全] 醉經堂(廣州市第七甫) 五卷 ü 缺卷四
3 御結荼縻 省港五桂堂書局 六卷 ü 卷二至五
4 二下南唐 以文堂(羊城太平新街) 四卷 丹桂堂梓ü
合訂本
5 三下南唐 以文堂(羊城太平新街) 四卷 丹桂堂梓ü
6 五子登科 醉經堂(廣州市第七甫) 六卷 ü 六卷
7 雁翎媒 五桂堂(廣州市第七甫) 四卷 ü 四卷
8 初集玉龍太子走國陰
陽扇[全]
福祿大街 天寶樓板 十卷 ü 十卷
9 初集玉龍太子走國陰
陽扇
粵東省城 狀元坊內太平新街
以文堂板
十卷 ü 十卷
10 二集大陰陽扇玉龍太
子走國
佛山芹香閣板 木刻
光緒丁未刊
十卷 ü 十卷
11 二集玉龍太子走國陰
陽扇
粵東省城 狀元坊內太平新街
以文堂板
十卷 ü 十卷
12 二集大陰陽扇玉龍太
子走國
粵佛山走馬路 芹香閣
木刻
十卷 ü 卷六至十
13 三集玉龍太子走國陰
陽扇
粵東省城 狀元坊內太平新街
以文堂板木刻
十卷 ü 十卷
14 三集大陰陽扇玉龍太
子走國
粵佛山芹走馬路
芹香閣書局印行 木刻
十卷 ü 十卷
15 三集大陰陽扇玉龍太
子走國
粵佛山走馬路芹香閣木刻 十卷 ü 十卷
16 四集大陰陽扇玉龍太
子走國
佛山芹香閣板 木刻
光緒丁未刊
十卷 ü 十卷
17 四集大陰陽扇玉龍太
子走國
粵佛山芹走馬路
芹香閣書局印行 木刻
十卷 ü 十卷
18 四集玉龍太子走國陰
陽扇
粵東省城 狀元坊內太平新街
以文堂板木刻
十卷 ü 十卷
19 四集大陰陽扇玉龍太
子走國
粵佛山走馬路芹香閣木刻 十卷 ü 十卷
20 五集大陰陽扇玉龍太
子走國
佛山芹香閣板 木刻
光緒丁未刊
十卷 ü 十卷
21 五集大陰陽扇玉龍太
子走
粵佛山走馬路
芹香閣書局印行 木刻
十卷 ü 十卷
2
22 五集大陰陽扇玉龍太
子走國
粵佛山走馬路芹香閣木刻 十卷 ü 十卷
23 六集大陰陽扇玉龍太
子走國
佛山芹香閣板 木刻
光緒丁未刊
十卷 ü 十卷
24 六集玉龍太子走國陰
陽扇
粵東省城 狀元坊內太平新街
以文堂板木刻
十卷 ü 十卷
25 六集大陰陽扇玉龍太
子走國
粵佛山走馬路芹香閣 木刻 十卷 ü 十卷
26 七集大陰陽扇玉龍太
子走國
佛山芹香閣板 木刻
光緒丁未刊
十卷 ü 十卷
27 大陰陽扇玉龍太子走
國 七集
粵佛山走馬路
芹香閣 木刻
十卷 ü 十卷
28 大陰陽扇玉龍太子走
國 七集
粵佛山走馬路
芹香閣書局印行 木刻
十卷 ü 十卷
29 七集大陰陽扇玉龍太
子走國
粵佛山芹香閣 木刻 十卷 ü 十卷
30 八集大陰陽扇玉龍太
子走國
佛山芹香閣板 木刻
光緒丁未刊
十卷 ü 十卷
31 八集大陰陽扇玉龍太
子走國
粵佛山走馬路
芹香閣書局印行 木刻
十卷 ü 十卷
32 八集大陰陽扇玉龍太
子走國
粵佛山走馬路芹香閣 木刻 十卷 ü 十卷
33 羅家後代粉粧樓初集 漢華書局 六集 ü 四卷
34 羅家後代粉粧樓二集 漢華書局 六集 ü 四卷
35 羅家後代粉粧樓三集 漢華書局 六集 ü 四卷
36 羅家後代粉粧樓初集 以文堂 粵東省城 狀元坊內
太平新街
六集 ü 四卷
37 羅家後代粉粧樓二集 以文堂 粵東省城 狀元坊內
太平新街
六集 ü 四卷
38 羅家後代粉粧樓五集 五桂堂 廣州光復中路 六集 四卷
39 羅家後代粉粧樓六集 五桂堂 廣州光復中路 六集 四卷
40 新刻大破天門陣[全
本]
楊宗保掛帥 岩仙邀眾擺陣
王懷女認夫 十二寡婦征西
第七甫丹桂堂藏板 木刻本 六卷 六卷
41 二集大破天門陣[全
本]
王欽若錯辦葫蘆 孟良火燒樞密
府 楊六郎途中遇友 道菴指點
煙瘴氣
第七甫丹桂堂藏板 木刻本 六卷 六卷
42 三集大破天門陣[全
本]
雙駙馬救駕還朝 五妖降營佈陣
杜金娥還陽復戰 二仙下凡收妖
第七甫丹桂堂藏板 木刻本 六卷 六卷
43 五集新續十二寡婦征
西[全本](大破天門
陣續集五)
楊納紅教埸比武 勝番使當殿簪
花 土思孟歸降大宋 金斗關兄
弟私逃
第七甫丹桂堂板 木刻本 六卷 六卷
3
44 六集二續十二寡婦征
西[全本](大破天門
陣續集六)
眾英雄龍棚奪印 韓永福大鬧科
埸 宋仁宗御駕興師 納紅女計
逃征?
第七甫丹桂堂板 木刻本 六卷 六卷
45 八集四續十二寡婦征
西[全本](大破天門
陣續集八)
金妖道神斧劈關 小納紅深池遇
祖 摩雲僧佈陰兵陣 楊家將回
營報捷
第七甫丹桂堂板 木刻本 六卷 六卷
46 慈雲太子走國[全本] 五桂堂(廣州市第七甫) 初集至
五集
ü 初集、 二集、三集
(卷一),四集
47 [新本]劉秀太子走國 醉經堂板 四集 ü 初集(缺卷一) 、二、
三、四集
48 征東[全] 醉經堂(廣州市第七甫) 四卷 ü 卷二、三
49 玉蕭琴 五桂堂 廣州市光復路 四卷 ü 四卷
50 後續玉蕭琴[全] 五桂堂板 四卷 ü 四卷
51 荼薇記 四卷 ü 四卷(缺一至六頁)
52 一才子三國 醉經堂(廣州市第七甫) 四集 ü 第四集(卷一)
53 [正字]玉葵寶扇[全
本]
廣州醉經堂版 四卷 ü 卷二
54 [正字]玉葵寶扇 省港五桂堂 廣州市第七甫
香港文武廟
四卷 ü 四卷
55 [正字南音]玉葵寶扇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四卷 ü 四卷
56 玉葵寶扇[全本] 廣州市第八甫華興書局印 四卷 ü 四卷
57 [正字]玉葵寶扇 廣州 啟德印書局 四卷 ü 四卷
58 新刻初集金刀記大宋
鴛鴦壺[全本]
莞城萃英樓板木刻本 十四集 ü 初集
59 [新刻]二續金刀記楊
八妹取金刀[全本]
莞城萃英樓板 木刻本 十四集 二續
60 [新刻]三續金刀記鳳
尾駁龍鬚[全本]
莞城萃英樓板 木刻本 十四集 三續
61 [新刻]四續金刀記木
桂英出陣[全本]
莞城萃英樓板 木刻本 十四集 四續
62 新刻五續金刀記大破
南天陣[全本]
莞城萃英樓板 木刻本 十四集 五續
63 [新刻]六續金刀記鸞
鳳雙飛[全本]
莞城萃英樓板 木刻本 十四集 六續
64 七續金刀記祁文斗出
身[全本]
莞城萃英樓藏板 光緒壬午初
夏 木刻本
十四集 七續
65 [新刻]八續金刀記單
陽血鏡[全本]
莞城萃英樓板 木刻本 十四集 八續
66 [新刻]九續金刀記兩
搜碧桃庄[全本]
莞城萃英樓板 木刻本 十四集 九續
67 [新刻]十續金刀記金
刀歸宗[全本]
莞城萃英樓板 木刻本 十四集 十續
4
68 [新刻]十一續金刀記
清涼救駕[全本]
莞城萃英樓板 木刻本 十四集 十一續
69 [新刻]十二續金刀記
復鎮三關[全本]
莞城萃英樓板 木刻本 十四集 十二續
70 [新刻]十四續金刀記
西僰芙蓉帕[全本]
莞城萃英樓板 木刻本 十四集 十四續
71 [龍舟歌]溫生財 三冊 第二冊
72 亦朋種花 五桂堂(廣州市第七甫) 四卷 ü 卷一,卷三、卷四
(殘卷)
73 [正字龍舟]石女嘆五

五桂堂(香港荷里活道七十二
A)
一冊
([全])
一冊([全])
74 [正字龍舟]三春投水 五桂堂(香港荷里活道七十二
A)?
二卷 二卷
75 [正字龍舟]杏元憶釵 五桂堂(香港荷里活道七十二
A)
一冊 一冊
76 [特別改良]呆佬拜壽 省港五桂堂 二卷 二卷
77 十二時辰 省港五桂堂 二卷 二卷
78 十二時辰 興記書局印行 上海街一二三

二卷 二卷
79 十二時辰 廣州以文堂 二卷 二卷
80 十二時辰 以文堂 廣州市第七甫 二卷 二卷
81 英台回鄉 鋪在香港荷里活道 一冊 一冊
82 十送英台 以文堂 廣州市第七甫 二葉 二葉
83 山伯訪友 省港五桂堂 [機器板] 2 葉 2 葉
84 士九問路 以文堂 2 葉 2 葉
85 英台拜月 五桂堂 分局香港文武廟街
廣州市第七甫
2 葉 2 葉
86 英台祭奠 以文堂 廣州市第七甫 4 葉 4 葉
87 金橋問卦 五桂堂(香港荷里活道七十二
A) ?
二卷 二卷
88 金橋問卦 醉經書局 二卷 二卷
89 [正字龍舟]碧容探監 鋪在香港荷里活道 二卷 二卷
90 [機板正字好唱南音]
碧容探監
五桂堂 廣州 二卷 二卷
91 碧容祭監 五桂堂 香港? 二卷 二卷
92 [機器全本]碧容祭監 芹香閣 佛山 (正同文板) 二卷 二卷
93 碧容祭監 以文堂板 二卷 二卷
94 [正字南音]碧容祭監
[全本]
五桂堂 香港荷里活道七十二 二卷 二卷
95 水蛇容嘆五更 廣州以文堂
狀元坊太平新街
一冊 一冊
96 柏玉霜自縊 鋪在香港荷里活道 二卷 二卷
97 [正字]三姑回門[全
本]
省港五桂堂閒情居士訂 二卷 ü 二卷
98 [正字南音]三姑回門
[全本]
五桂堂 香港荷里活道七十二
A
二卷 二卷
5
99 三姑回門 第七甫五桂堂主人杏花氏重

二卷 二卷
100 杏元投崖 五桂堂(香港荷里活道七十二
A)
二卷 二卷
101 [機器板]杏元投崖 [機器板] 省港五桂堂 二卷 二卷
102 杏元投崖 廣州五桂堂 二卷 二卷
103 蘇娘寫血書 五桂堂 二葉 二葉
104 蘇娘寫血書 五桂堂正? 在廣州市第七甫
分局香港文武廟
二葉 二葉
105 蘇娘寫血書 香港興記堂 二葉 二葉
106 蘇娘寫血書 醉經堂[機器板] 廣州市第七

二葉 二葉
107 蘇娘嘆五更 醉經堂 廣州市第七甫門牌二
十二號
一冊 一冊
108 私探營房 醉經堂廣州市七甫馬路 二卷 二卷
109 [正字]西薘擊掌 香港五桂堂印行 一冊 一冊
110 [正字]西薘擊掌 醉經書局 一冊 一冊
111 鳳儀亭訴苦 鋪在香港荷里活道 二卷 二卷
112 鳳儀亭訴苦 五桂堂 舖在廣州市第七甫
分局香港荷里活道
二卷 二卷
113 [正字龍舟]閨諫瑞蘭 省港五桂堂 一冊 ü 一冊
114 [正字南音]閨諫瑞蘭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三卷 ü 三卷
115 [新出龍舟歌]
五諫刁妻
省城狀元坊內 太平新街
以文堂板
三卷 三卷
116 [正字龍舟]五諫刁妻 省港五桂堂 三卷 三卷
117 [正字龍舟]徐庶歸家 五桂堂(香港荷里活道七十二
A)?
二卷 二卷
118 [正字龍舟]秀容掃琴 省港五桂堂 一冊 一冊
119 [正字]桂枝寫狀柳絲
琴[全本]
五桂堂
廣州 ?
二卷 ü 二卷
120 三合明珠[全本] 香港五桂堂書局藏版 四卷 ü 四卷
121 [正字南音]三合明珠
[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四卷 ü 四卷
122 [正字]關倫賣妹 香港五桂堂書局藏版 四卷 ü 四卷
123 關倫賣妹 省港五桂堂 二葉 二葉
124 飛龍出身 省港五桂堂 四卷 ü 四卷
125 飛龍出身 五桂堂 廣州光復路 四卷 ü 四卷
126 [正字]大八百鐘[全
本]
五桂堂(香港荷里活道七十二
A)?
四卷 四卷
127 大百八中省港五桂堂 省港五桂堂 四卷 缺卷二
128 [正字]碧桃錦帕[全
本]
五桂堂(香港荷里活道七十二
A) ?
四卷 ü 四卷
129 [正字南音]碧桃錦帕 省港五桂堂 機器石印板 四卷 ü 四卷
130 [正字南音]碧桃錦帕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四卷 ü 四卷
132 大棚西番寶蝶[全]套 第七甫五桂堂藏板 一冊 ü 一冊
132 劉全進瓜 醉經書局廣州光復中路 二卷 ü 二卷
6
133 [正字]劉全進瓜 廣州光復中路醉經書局 二卷 ü 二卷
134 董永賣身[全本] 五桂堂 三卷 ü 三卷
135 朝上鶯歌 廣州五桂堂 四卷 ü 四卷
136 朝上鶯歌 廣州市光復路五桂堂 木刻 四卷 ü 四卷
137 朝上鶯歌 香港五桂堂書局藏板 四卷 ü 四卷
138 朝上鶯歌 醉經書局廣州光復中路印行 四卷 ü 四卷
139 [正字南音]朝上鶯歌
[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四卷 ü 四卷
140 仁貴征西 醉經書局廣州光復中路 四卷 ü 四卷
141 [正字南音]仁貴征西
[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四卷 ü 四卷
142 [正字]二棄梨花[全
本]
五桂堂 香港 ? 四卷 ü 四卷
143 [正字]二棄梨花 醉經書局廣州光復中路 四卷 ü 四卷
144 [正字]三棄梨花 醉經書局廣州光復中路 四卷 ü 四卷
145 [正字南音]三棄梨花
[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四卷 ü 四卷
146 [正字]白蛇雷峰塔[全
本]
五桂堂
香港榮興印務承印
四卷 ü 四卷
147 [正字]再世從良 五桂堂廣州第七甫香港文武

三卷 三卷
148 [正字南音]再世從良
[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三卷 三卷
149 [正字]雁翎扇墜[全
本]
五桂堂書局印行 四卷 ü 四卷
150 [正字南音]雁翎扇墜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四卷 ü 四卷
151 車龍公子花燈記 廣州市第七甫醉經堂[機器
板]
二卷 ü 二卷
152 車龍公子花燈記
廣州市第七甫五桂堂[機器
板]
二卷 ü 二卷
153 [正字南音]車龍公子
花燈記[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二卷 ü 二卷
154 再生緣摘錦 香港五桂堂書局 二卷 ü 二卷
155 再生緣摘錦[全本] 香港五桂堂書局藏板 二卷 ü 二卷
156 [正字南音]再生緣摘
錦[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二卷 ü 二卷
157 試卷南音伍員過關新

省城第七甫五桂堂藏板 二卷 ü 二卷
158 三鳳鸞[全] 五桂堂板廣州市第七甫 二卷 ü 二卷
159 夜送寒衣[全本] 香港五桂堂機板 二卷 ü 二卷
160 [正字南音]夜送寒衣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二卷 ü 二卷
161 沉香寶扇 香港五桂堂[機板正字] 二卷 ü 二卷
162 [全本]合竹洲觀音出

廣州市第七甫醉經堂 二卷 ü 二卷
163 觀音出世 醉經堂
廣州市第七甫門牌廿二號
二卷 ü 二卷
7
164 觀音出世 [機器板] 省港五桂堂 二卷 ü 二卷
165 [正字南音]觀音出世
[全]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二卷 ü 二卷
166 老鼠鬧東京[全本] 五桂堂香港 ? 二卷 二卷
167 [正字南音]老鼠鬧東
京[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二卷 二卷
168 解攜籃 五桂堂 香港 ? 二卷 二卷
169 [正字龍舟]四季蓮花 五桂堂 香港荷里活道七十二
號A
下 二葉 二葉
170 四季蓮花 廣州市第七甫醉經堂 上、下
171 偷摘四季蓮花 廣州市第七甫醉經堂 二卷 ü 二卷
172 洋煙自嘆 醉經書局 一冊 一冊
173 大宋高文舉 省港五桂堂 四卷 ü 四卷
174 [正字]大宋高文舉珍
珠記
省港五桂堂書局 四卷 ü 四卷
175 狄青比武[全本] 五桂堂[機板正字]廣州 ? 二卷 二卷
176 [正字南音]狄青比武
[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二卷 二卷
177 [正字龍舟]男燒衣 五桂堂舖在香港荷里活道 一冊 一冊
178 十思起 五桂堂 廣州 ? 一冊 一冊
179 [正字]觀音化銀 五桂堂舖在香港荷里活道 二卷 以文堂新本 二卷
180 [機板正字]羅卜挑經
[全本]
五桂堂 四卷 ü 四卷
181 日邊紅杏[全本] 五桂堂書局印行 香港 ? 六卷 ü 六卷
182 考世系 省港五桂堂 二卷 二卷
183 [正字龍舟]母諫心田 省港五桂堂 二卷 二卷
184 [正字]奪標摘錦 醉經書局廣州市光復中路四
十一號
二卷 ü 二卷
185 [正字南音]奪標摘錦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二卷 ü 二卷
186 [正字]奪標錦[全本] 香港五桂堂機版印行 二卷 ü 二卷
187 解心粵謳 未詳 一冊 一冊
188 校本正粵謳 招子庸 第七甫五桂堂藏板 一冊 一冊
189 新粵謳解心 未詳 影印本 一冊 一冊
190 [正字南音]西番碧玉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四卷 ü 四卷
191 [機板正字]西番碧玉
帶[全本]
五桂堂書局印行 四卷 分六冊
ü
四卷
192 [正字南音]二度梅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四卷 ü 四卷
193 二度梅 五桂堂廣州市光復路 四卷 ü 四卷
194 梅開二度 五桂堂 第七甫 四卷 ü 四卷
195 [正字南音]陳姑追舟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四卷 ü 四卷
196 [正字]陳姑追舟[全
本]
香港五桂堂書局 四卷 ü 四卷
197 [正字南音]仁貴征東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四卷 ü 四卷
198 [正字南音]宋太祖下
南唐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前、後集 ü 前、後集
8
199 宋太祖下南唐 初集 省港五桂堂印行 四卷 ü 四卷
200 宋太祖下南唐 二集 省港五桂堂印行 四卷 ü 四卷
201 宋太祖下南唐 三集 省港五桂堂印行 四卷 ü 四卷
202 宋太祖下南唐 四集 省港五桂堂印行 四卷 ü 四卷
203 [正字南音]六姑回門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三卷 ü 三卷
204 [正字南音]六才子西
廂記[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二卷 ü 二卷
205 [正字南音]背解紅羅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前、後集 ü 前、後集
206 背解紅羅[全本] 初

五桂堂 粵東省城第七甫閘口
門牌第二號
六卷 ü 一至六卷
(卷一殘卷)
207 背解紅羅[全本] 後

五桂堂 粵東省城第七甫閘口
門牌第二號
六卷 ü 一至六卷
(卷六殘卷)
208 背解紅羅 初集 省港五桂堂 六卷 ü 六卷
209 背解紅羅 後集 省港五桂堂 六卷 ü 六卷
210 背解紅羅 初集 香港五桂堂 六卷 ü 六卷
211 背解紅羅 後集 香港五桂堂 六卷 ü 六卷
212 背解紅羅[全本]
初集
醉經書局 粵東省城第七馬路 六卷 ü 六卷
213 背解紅羅[全本]
後續
醉經書局 粵東省城第七馬路 六卷 ü 六卷
214 [正字南音]三娘汲水
[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四卷 ü 四卷
215 [正字南音]梁天來告
御狀[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六卷 ü 六卷
216 梁天來告御狀八命伸

省港五桂堂 六卷 ü 六卷
217 [正字南音]薛平貴[全
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一冊 ü 一冊
218 [正字南音]反唐女媧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四卷 ü 四卷
219 反唐女媧鏡[全本] 醉經書局
220 [正字南音]陳世美三
官堂[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四卷 ü 四卷
221 [正字]陳世美三官堂
[全本]
省港五桂堂 廣州市第七甫
香港文武廟
四卷 ü 四卷
222 陳世美[全] 醉經書局 四卷 ü 四卷
223 [正字南音]新刻陰陽
扇[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四卷 ü 四卷
224 [正字南音]盤龍寶扇
[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二卷 ü 二卷
225 [正字南音]張四姐下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二卷 ü 二卷
226 [正字南音]金生挑盒
[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二卷 ü 二卷
227 [正字]金生挑盒[全
本]
五桂堂 第七甫 上、下卷 ü 上、下卷
9
228 [機板正字好唱南音]
金生挑盒[全本]
廣州五桂堂 上、下卷 ü 上、下卷
229 金生挑盒 醉經書局 廣州市光復中路
四十一號
二葉 二葉
230 金生挑盒 五桂堂 香港荷里活道 二葉 二葉
231 大字花箋第八才子 芹香閣 二葉 二葉
232 [正字南音]八才子花
箋記[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二卷 ü 二卷
233 [正字]八才子花箋 廣州市十八甫華興書局印行 二卷 ü 二卷
234 [正字南音]九才子二
荷花[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四卷 ü 四卷
235 新刻南音[全本]
九才子二荷花
以文堂
舖在粵東省城太平新街開張
四卷 ü 四卷
236 [正字南音]祭鐵坵墳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二卷 ü 二卷
237 [正字龍舟]仁貴歸家 省港五桂堂 四卷 四卷
238 [正字]林照得[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四卷 ü 四卷
239 [正字]林昭得[全本] 五桂堂 香港 四卷 ü 四卷
240 紫霞杯 省港五桂堂書局
廣州市光復中路 香港文武廟
四卷 ü 四卷
241 紫霞杯 [機器板] 省港五桂堂
廣州市第七甫 香港文武廟
四卷 ü 四卷
242 紫霞杯 五桂堂 廣州市光復路 四卷 ü 四卷
243 [正字]金葉菊[全本] 省港五桂堂書局 四卷 ü 四卷
244 金葉菊 [機器板] 省港五桂堂書局 廣州市光復
中路 香港文武廟
四卷 ü 四卷
245 [正字]金葉菊 省港五桂堂 四卷 ü 四卷
246 金葉菊 廣州市十八甫華興書局印行 四卷 ü 四卷
247 [正字南音]金葉菊
[全本]
香港五桂堂 四卷 ü 四卷
248 太子下漁舟 五桂堂(影印本) 五卷 五卷(分上、下兩冊)
249 太子下漁舟三集 五桂堂 廣州市 光復路 四卷 卷三、卷四
250 太子下漁舟三集 五桂堂 正舖廣州第七甫路
分局香港文武廟
四卷 卷三、卷四
251 太子下漁舟四集 五桂堂 正舖廣州第七甫路
分局香港文武廟
四卷 四卷
252 太子下漁舟五集 五桂堂 正舖廣州第七甫路
分局香港文武廟
四卷 四卷
253 太子下漁舟伍集 五桂堂 廣州市 光復路 四卷 四卷
254 [正字]梁山伯牡丹記 省港五桂堂 門牌原日第二號
新編一百一十七號
上、下卷 ü 上、下卷
255 [正字南音]梁山伯牡
丹記[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上、下卷 ü 上、下卷
256 [正字]梁山伯祝英台 廣州醉經書局 上、下卷 上卷
257 [正字]梁山伯祝英台 省港五桂堂 上、下卷 下卷
258 梁山伯祝英台 民智書店印行 鉛印 上、下卷 ü 上、下卷
259 [正字]拗碎靈芝 省港五桂堂 四卷 ü 四卷
10
260 [正字]拗碎靈芝[全
本]
醉經堂 四卷 ü 四卷
261 [正字南音]拗碎靈芝
[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四卷 ü 四卷
262 金絲蝴蝶 前集 省港五桂堂 廣州市第七甫
香港文武廟
五卷 ü 五卷
263 金絲蝴蝶 後續 省港五桂堂 廣州市第七甫
香港文武廟
五卷 ü 五卷
264 [正字]金絲蝴蝶
[全本]
醉經堂 五卷 ü 五卷
265 接續金絲蝴蝶
[全本]
醉經堂 五卷 ü 五卷
266 新刻鍾無艷娘娘[全
本]
第七甫五桂堂藏板 木刻 十卷 ü 十卷
267 初集鍾無艷娘娘[全
本]
廣州市第七甫五桂堂藏板 木

十卷 ü 十卷
268 二集鍾無艷娘娘[全
本]
第七甫五桂堂藏板 木刻 十卷 十卷
269 二集鍾無艷娘娘[全
本]
廣州市九曜坊
守經書局印行
十卷 二至九卷
270 三集鍾無艷娘娘[全
本]
第七甫五桂堂藏板 木刻 十卷 十卷
271 四集鍾無艷娘娘[全
本]
第七甫五桂堂藏板 木刻 十卷 十卷
272 五集鍾無艷娘娘[全
本]
第七甫五桂堂藏板 木刻 十卷 十卷
273 六集鍾無艷娘娘[全
本]
第七甫五桂堂藏板 木刻 十四卷 十四卷
274 呼家後代 初集 五桂堂廣州市第七甫 五卷 ü 五卷
275 呼家後代 後集 五桂堂廣州市第七甫 三卷 ü 三卷
276 客途秋恨 五桂堂廣州市第七甫 三頁 三頁
277 何惠群嘆五更 五桂堂廣州市光復路 二頁 二頁
278 何惠群嘆五更 五桂堂廣州市第七甫 二頁 二頁
279 蔡中興洛陽橋[全本] 五桂堂 香港? 三卷 ü 三卷
280 [正字南音]蔡中興洛
陽橋[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三卷 ü 三卷
281 沉香太子 璧經堂 羊城學院前 四卷 ü 四卷
282 清新摘錦[全本] 五桂堂板 二卷 ü 二卷
283 [正字南音]清新摘錦
[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二卷 ü 二卷
284 紅樓夢 以文堂 省城狀元坊內太平新
街開張
四卷 卷二(殘卷) 卷三
285 [正字南音]紅棲夢 五桂堂 廣州市第七甫 四卷 四卷
286 初集劉辰採葯 廣州光復路五桂堂 四卷 ü 卷一
287 後集劉辰採葯 廣州光復路五桂堂 四卷 ü 卷二、卷三
11
288 [警世木魚改良真本]
金剛鑽
新昌文明閣書莊印行 二卷 二卷
289 西番寶碟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四卷 四卷
290 山東嚮馬
一卷 閨閣憐貧
粵東省城太平門外靖遠大街
德文堂[機器板]
八頁 八頁
291 山東嚮馬
二卷 男裝尋父
粵東省城太平門外靖遠大街
德文堂[機器板]
八頁 八頁
292 山東嚮馬
三卷 遊湖遇擄
粵東省城太平門外靖遠大街
德文堂[機器板]
八頁 八頁
293 山東嚮馬
四卷 生擒和尚
粵東省城太平門外靖遠大街
德文堂[機器板]
八頁 八頁
294 山東嚮馬
五卷 興兵滅寺
粵東省城太平門外靖遠大街
德文堂[機器板]
八頁 八頁
295 三合明珠寶劍 初集 省港五桂堂 四卷 四卷
296 三合明珠寶劍 二集 省港五桂堂 四卷 四卷
297 三合明珠寶劍 三集 省港五桂堂 四卷 四卷
298 三國錦 狀元坊內太平新街 以文堂校

二十六

二十六頁
299 何文秀
化裝訪妻
會文閣總發行 上下卷 下卷
300 醜婦遊十殿
(萬惡化為良)
廣州市光復中路 華興書局印

[全]卷
肆柒頁
[全]卷
肆柒頁
301 錦繡食齋 五桂堂在香港荷里活道 三卷 卷二、卷三
302 錦繡食齋
附私探營房
出板佚名 三卷
二卷
三卷
二卷
303 青蘭附薦 省港五桂堂 一卷 一卷
304 合訂粵海春秋 新生出版社 香港 三十二

ü 三十二頁
305 [正字南音]做人難 省港五桂堂 二葉 卷二 二葉
306 [正字]梅李爭花 醉經書局印行 廣州市光復中
路四十一號
四卷 卷三
307 梅李爭花 省港五桂堂 四卷 四卷
308 李龍鬧酒 醉經書局 廣州市光復路 上,下卷
五葉
上,下卷 五葉
309 三氣宣王 五桂堂 正舖廣州市第七甫
分局香港文武廟街
二卷 二卷
310 倒捲珠簾[機器板] 五桂堂 廣州市第七甫香港
文武廟
二葉 二葉
311 三別徐庶 五桂堂 正舖第七甫開張 分
局香港
二卷 二卷
312 改良狡婦痾鞋 廣州市第七甫五桂堂 木刻本 三卷 三卷
313 [新出龍舟歌] 妙容
附荐[機器板]
五桂堂 舖在粵東省城第七甫
閘口
二卷
五頁
二卷
五頁
314 [新出龍舟歌]
丁山射雁
廣州市第七甫門牌二號五桂
堂[機器板]
二卷
六葉
二卷
六葉
12
315 杜十娘沉箱
[機器板]
五桂堂 廣州市第七甫[機器
板]
六葉 六葉
316 朱賣臣分妻 省港五桂堂 四卷 四卷
317 天奇告狀 以文堂 廣州市第七甫 二卷 二卷
318 三姑妹寒興取柴 廣州華興書局印行 鉛印 一冊 一冊
319 寒興取柴 廣州市光復中路華興書局發
行 鉛印
一冊 一冊
320 李旦走難 廣州光復中路 華興書局印行
鉛印
一冊 一冊
321 [改訂] 福壽雙[全] 廣州市 光復中路 大成書局
印行 鉛印
一冊 一冊
322 [新增] 福壽雙[全] 新會大新街文香閣書局發行 一冊 一冊
323 桑園試妻 金星試竇
兒 火燒學院 唱賣雞
廣州民智書局印行鉛印 一冊 一冊
324 金星試竇兒 芹香閣 鋪在禪山走馬路 一冊 一冊
325 乞米奉家姑 鉛印 台山公益埠蘇杭街會文閣 一冊 一冊
326 桃花送藥 鉛印 開平赤坎長盛路新開培記印 一冊 一冊
327 [新出]三姑遊地獄
鉛印
廣州光復中路 華興書局印行 一冊 一冊
328 玉蟾附薦 公益蘇杭街會文閣 鉛印 一冊 一冊
329 蛛絲琴 五桂堂正舖在廣州第七甫分
局香港文武廟街
二卷 二卷
330 節孝荼薇記銀嬌[全] 醉經堂[機器板] 三卷 卷一
331 周氏反嫁
(節孝荼薇記銀嬌
[全])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三卷 三卷
332 倫文聚詩話十窮十富

出板 佚名 一冊 一冊
333 雙陽追夫 五桂堂舖在廣州市第七甫 一冊 一冊
334 雙陽嘆五更龍舟歌 廣州市第七甫五桂堂板 一冊 一冊
335 羅光斗嘆五更 抄本 一冊 一冊
336 繡嫻殉節 抄本 一冊 一冊
337 [正字南音]生祭李彥
貴[全本]
五桂堂荷李活道七十二號A 二卷 二卷
338 滿漢酒菜便覽
新輯美味求真
翰文堂板 木刻本 一冊
339 婦孺習歌不求人 廣州市 光復中路 大成書局
印行 鉛印
一冊 一冊
註: ü表示在書封面大圖附有目次

Thursday, May 7, 2009

止庵说“原创”

直到清朝后半叶,中国本土文学与引进的外来文学的分别仍然明显,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很容易看出来,之后就不一样了。现在更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本土文学和引进文学在形式上已经很难区分,若说其间存在所谓“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媒体夸大其词。
 如果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的文化好比一条河流,各种因素不断注入,为我所用,这叫“有容乃大”。现在我们的思想哪些是本土的,哪些是外来的,其实很难严格 区分。中国有很多词汇是从国外拿来的,比如“社会主义”、“哲学”、“干部”等词来自日文,“逻辑”则是Logic的音译。佛教思想最初也不是中国的。从 源头上来说,孔子、庄子、老子等的确是本土的,后来释迦牟尼、苏格拉底、达尔文、马克思、列宁、尼采、杜威、罗素、萨特、巴特、哈耶克等等不断传入中国, 不断融入这条河流,越往后就越难区分。现在很多人强分什么是本土的,什么是外来的,我很怀疑所说“本土”是不是真的,其中有多少本土的因素。
 人类文明是一脉相承的,从古至今,我们接受的是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文化遗产,全球化更促进了这个接受过程。现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非常容易。据说 著了《中庸》的子思,差不多与苏格拉底处于同一时期,他们绝对不可能相互认识;当代中国一位搞哲学的却很容易认识一位外国哲学家,彼此之间可以方便地交 流。这个区别我们不能忽略不计。
经常听人说,翻译的书出得多了,本土的书就受排挤了,我并不以为然。说来“中”和“外”不能完全用语言来分, 但同时它们也可以用语言来分。我的意思是,用中文写作的东西并不百分之百是中国的,而凡是变成中文的就是中国的了。比如《诉讼》、《城堡》被译成中文,就 是“弗兰茨•卡夫卡”的著作,而原来那个叫Franz Kafka的捷克作家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佛经早被列入“四库”,就因为它已经是中国的东西了。我们现在把阿伦特或埃科的著作译成中文,它们也成了中 国的书了。用中文写就的作品和被译成中文的作品,在形式上没有多大区别;而后者除了那种“硬译”之外,都是某个人——作者或译者——经过中文思维的产物。
 古与今、中与外之间的界线不是不能逾越的。鲁迅受尼采影响很大,而尼采的思想被鲁迅接受后,它就作为鲁迅的思想来影响我们了,这超越了中国与德国之间的界 线。当年罗曼•罗兰读了《阿Q正传》,为“可怜的阿Q”所感动,阿Q也超越了中国与法国之间的界线。我们有时觉得身边某些人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很像,这 些文学形象也已经超越了中西方之间的界线。
不强分古今中外,并不意味着否定原创性的存在。应该在一视同仁的水准上看待这一问题。譬如有些书未 被引进,可是有人看了原文,他照着这个来写自己的书,这样的东西算是本土的呢,还是国外的呢。现在有不少中国作者写的外国人的传记、评传,就很让人怀疑。 作者真有那个能耐搜集那么多原始资料么。假如没有下过这番功夫,又怎么能写出具有原创性的传记、评传来呢。
此外有个“编译”的说法,也很容易 混淆是非。“编译”这个词上世纪二十年代有人用过,但不是现在的意思,那时候“编”是编纂,“译”是翻译,是两件事;现在合并成一件事了。很多图书署名张 三或李四编译,也不知道这书跟原来的书是什么关系,是摘录,改写,还是原样照搬,只为躲避版权玩个文字游戏而已。
外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出 版后,为中国的作者提供了模仿学习的参照物。我们许多作者就从立意,构思,甚至语言——当然是已经变成中文的语言——上“依样画葫芦”。比如《百年孤独》 中译本出版后,不少号称原创的小说,开头都是:“许多年以后,面对什么,某某将会回想起什么。”为何《百年孤独》翻译过来之前,没有作家这么写呢。那么 《百年孤独》是帮助了我们,还是跟我们竞争了呢。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当代文学史——要加入翻译史的部分才算齐全。中国这二三十年来 的文学,颇得益于翻译过来的外国作家的作品,其中如马尔克斯、博尔赫斯、杜拉斯、福克纳、川端康成、艾特玛托夫等,影响尤其明显。外国文学的引进促进了中 国文学的发展,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像驼鸟把头扎进沙土似的强调自己的原创性。有些评论家阅读量往往有限,看见什么就说是原创的,不知道别人早已写过了。
 这些年里引进的外国文学作品,不仅使我们开阔了眼界,也让我们了解了文学写作的不少模式与写法。去年《假如明天来临》的作者西德尼•谢尔顿去世,我对记者 说,不妨将他称作“中国流行小说之父”。因为在谢尔顿、普佐和黑利等人的书介绍到中国之前,中国还不知道有“流行小说”这回事。这种小说有一套基本的构成 要素和写作模式,我们正是从这些作家那里学来的,其中谢尔顿的影响尤其巨大。现在不少中国作家写的都是这路“流行小说”,有意无意地受到他的影响。
 原创性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它可以从多个层次和方面来把握。这有个基本前提,就是作者必须具有足够的视野、阅历和知识,必须知道什么是已经存在的。知道已 经存在的东西之后,有两个选择:一是学,一是不学,不学才是真的“原创”。但说老实话,做到这点非常困难。无论是理论,还是小说、诗歌、戏剧,几乎已经不 可能有人再写一本书,说一套话,意思一点儿都跟人家不一样了。绝对的、完全的原创性,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我想提个最低标准:一篇文章里有一句真正属于自 己的话,就有原创性。
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话呢。第一,不能只有一个来源,得兼容并蓄;第二,不能人云亦云,尤其不能总是站在“我们”的立 场说话;第三,不能从现成的结论开始说话。第一点可能好办,第二点是个问题,第三点就更是问题了,而且也是这些年来我们最吃亏的地方。我们很习惯于把现成 的结论领来,当成立论的依据。举个例子,一九五〇年代曾经有过一次全国性的批判胡适的运动,出了一大套《胡适思想批判》。胡适说,也许除了他自己,没有谁 把它们全部看过一遍。我感兴趣的则是,其中许多作者都是有名的专家学者,他们从上头领来一个胡适是坏人的结论,大家就想方设法说他怎么坏;过了几十年,胡 适又变成好人了,这些人如何面对自己当年那番作为呢。类似的事情,在一九五〇年代以后的中国思想界、学术界非常严重。逻辑学告诉我们:大前提一定是公理, 小前提一定要与大前提相合,如此结论才能成立。而现在很多文章,大前提本身往往是需要论证的,却被拿来作为立论的依据。这个道理,胡适早就讲过:“在论理 学上,往往有人把尚待证明的结论预先包含在前提之中,只要你承认了那前提,你自然不能不承认那结论了:这种论证叫做丐辞。……丐辞只是丐求你先承认那前 提;你若接受那丐求的前提,就不能不接受他的结论了。”(《评论近人考据〈老子〉年代的方法》)让我们从避免“丐辞”来讲原创性罢。
强调原创性,必须首先理解什么是原创性。原创就是我们真的给这世界增添了一点新的东西。这未免太难了,所以我对“原创”一词一直存有敬畏。

從新儒家的勃興說起 - 陳萬雄

2009年5月8日

對 近代中國思想學術有一定認識的,都知道「新儒家」是近、現代中國一個重要的學術思想流派。「新儒家」學說發皇於中國內地,而發揚光大於香港。幾十年來,在 海外與外國漢學界,新儒學的思想及對其研究,一直屬顯學。隨着近年中國內地學術研究和出版的趨於開放,出現反饋現象,新儒學著作的出版與對新儒學的研究, 風氣漸盛。新儒學之能發揚光大,作為中國近代文化思想之一環而影響於世界,由「花果飄零」而終能「開花神州」,在當前中國思想學術上佔一席位,香港是有貢 獻的。

不過,在人們的心目中,新儒家的出現與思想取向,與一九一九年以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是對立的,是以反新文化運動的立場而出現的。相信 即使新儒學的繼承者亦會作如是觀。長久以來,中外近代中國思想的研究者亦將新儒學流派定調為文化上的「保守派」。對新儒家,尤其是第一代,我個人有不同的 理解。我以為勃興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的新儒學,是文化革新思想的組成部分。這種事實和論斷,必須從新儒學所以出現的源頭,作史料的剔抉疏解工夫,才能說 得清楚。當前研究新儒家學說的,大都從學理上去了解,是不足夠的。只有對新儒學的勃興的背景有所理解,才能真正了解其原本的思想旨趣,也才能真正認識到其 在近代中國學術思想的意義,進而才能對五四新文化運動有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反思革命演出不同學派

五 四新文化運動期間出現的新儒學的倡導者及其倡導的思想,與保守的國粹派遺老遺少是截然不同的,不可混為一談,這是首先要清楚的。十年多前,拙著《五四新文 化運動的源流》對此早有提示。我與日本京都大學島田虔次教授,雖在新儒家第一代在師承和思想傳承上的理解有異,但我們同樣認定五四時期出現的新儒家是新文 化運動的組成部分,要對之作新的理解和評價的提法,是一致的。

五四新儒家的興起與其思想旨趣,不能純從著作的理論中探求,要結合歷史背景和 倡導者的經歷去探求,尤其是第一代。對於近、現代新儒家人物的界定,學術界看法雖不盡相同,但視梁漱溟、熊十力和馬一浮三者為新儒學的首倡者和奠定者,卻 無異議。馬一浮、熊十力和梁漱溟三人五四前的經歷,都有幾項相同的共性。一、他們都及早接受由西方傳入的新式教育的洗禮,不同程度鑽研過外國的文化思想, 且有一定研究和造諧,思想也受相當的影響。二、他們自少接受傳統教育,對傳統學問有所專精。三、雖參與深淺不同,他們都是清末民初的革命者或革命中人,在 晚清都從事過傳播新文化新思想的工作。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源流》中,我曾說過「五四新文化運動之與前此的辛亥革命運動在革新思想上更有一脈相承的條理。 即使在人事的系譜上,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原先則屬辛亥革命時期革命黨人的系統」。這個論斷看來不限於指北京大學和《新青年》等新文化運動的倡導 者,也適用於五四時期新儒學的倡導者和奠基者。其實他們與新文化運動倡導者,在五四前,有着相同的背景。

除了馬一浮曾二次拒絕北京大學的騁 請,梁漱溟和熊十力二位都是得到蔡元培等人的推薦,而任教於北大的。他們與新文化運動眾多倡導者,不僅在北京大學有共事之雅,之前他們之間已有相當密切的 來往甚至曾共事革命。這種事實不能視之為偶然。新文化運動期間在北大分化成西化派、國學派,再加上新儒學派,中間就露出晚清以來的革命派思想的演化過程。 不過以往研究這段歷史的傾向,亟亟於要區分其中之異,甚少理會之間的同。個人認為,時至今日,要全面理解五四新文化運動,對於新文化派(或者稱為西化派) 與新儒學派甚至各學派間,不僅要注意他們之間思想的歧異,也應重視他們之間思想形態的相近與交疊。

熊十力談民主與科學

辛 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後的一九一五到一九一七年,是晚清革命者思想的反思期。代表新文化派的陳獨秀和新儒學創立者的熊十力,就是其中的典型。這兩三年間,他們 對時局隱憂造成思想的焦慮,他們其時立身處世以至著文的言論所針對的問題和論調,都很相近。這兩三年陳、熊兩氏所撰文章和所發言論極其相似,如不具名,甚 至不能釐然分辨是陳氏還是熊氏的文章。陳獨秀的言論大家是熟悉的,這裏僅舉熊十力一些說法以見何其相同。熊氏謂「孔子大毀於秦,而定一尊於漢,封建社會延 長二千數百年」(《論六經》頁107)。又謂「中國學術思想絕於秦漢,至可痛也。社會停滯於封建之局,帝制延數千年而不變,豈偶然乎」(《論六經》頁 110)。再說「自漢世張名教,皇帝專政之局垂二千數百年無有辨其非者。人類雖有智德。竟以束於名教而亡之矣」(《原儒》頁30)。同樣以「漢以來二千餘 年學術思想錮蔽,誠如西人所言。此專制之毒耳」(《原儒卷上》頁59)。其他他以為「惜乎春秋亡,《禮運》、《周官》二經被奴儒篡亂,歷代知識分子無有以 民主思想領導群眾」(《原儒》卷下附錄75頁)。同時指出「科學亡絕,咎在專制」(《論六經》頁113)。並隨處在熊氏文章內得見民主、科學、自由、民族 思想、社會公義、反對封建專制,要求進步反對保守、追求世界視野和現代意識等等觀念。

同是辛亥革命的同志或同路人的日後新儒家倡導者的梁漱 溟和馬一浮等,同樣對辛亥革命的失敗引致軍閥亂政,革命黨人的變質,社會的紛亂萬狀,帶來思想的衝擊,促成他們思想的轉變。其發展軌迹一如魯迅、錢玄同等 新文化運動主流派。檢點其時他們之間的思想言論,大部分見解亦很接近。最重要的是對中國改革前途,都同樣認識到,只有在文化思想上作徹底改造,才是解決當 前問題的根本。他們之間最大和最主要區別,集中在文化思想的改造,如何對待傳統文化的立場的岐異。除此,同屬晚清以來的革命知識分子的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 與新儒學奠基者,他們之間有着共同的背景,關注着共同的文化課題,都倡言融會中外文化,孜孜要為中國創造新文化而解時局之困。一經這樣疏解,可見五四新文 化運動期間,新文化運動派和新儒學派,不能像過往印象視之為是完全對立,也不能絕對地定位為一是保守一是前進的。在五四新文化思想運動中,應視為是錢幣的 兩面,相輔而成:外表抗衡而內實在平衡,外表相反而內裏裏實相輔相成。要從積極意義作歷史的評估。

發現問題 等待解決

介 紹和討論五四新文化運動,不僅是對歷史的紀念,重要的是從檢討歷史的角度,探索近代中國發展的合理可行的方向,作我們構思未來文化發展的依據。經九十年文 化自我改造的試驗,再結合幾十年來世界文化發展的觀察,對傳統文化可重新檢驗反思了。中國已進入新的階段,未來的發展關鍵,識者皆知在文化教育。五四新文 化運動的核心課題——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的改造,固然是五四時期的時代課題,其實也是一個永恆的課題;固然是一個近代中國的課題,也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凡 是一個有長久歷史文化的民族和國家在遭遇上在文化與時代有落差,就要面對這個課題,如現在的伊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在於對這個核心課題的徹底 覺悟,並提出了種種議論和解決方案。五四時代的人物只是發現出問題,提出了種種解決的方案,並未解決,也不可能解決,因為這個課題太大了,要好幾代人才可 能逐步解決。他們之間,各有所見,他們的分歧不一定是對錯、是非和對立的問題,很多時是是解決問題的先後、主次甚至是各有所執各有所偏的問題。

自 三十年代到現在,由於時局及各種原因,正如李澤厚所說,在某種意義上,確是革命壓倒了啟蒙,我們在文化改造和文化創新的目標,並未取得良好的成果。如何對 待傳統文化,就是當前要正視的課題。五四時期對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的劍拔弩張的對立的爭論,已經不合時宜了,要做的是切切實實如何有機地融合中外文化,創造 出新的文化,讓傳統文化思想得以現代化。當前中國社會其實已沒留下多少傳統文化可反的了。

對五四這個扭轉了中國近代史進程的歷史運動,是應 該回顧並作紀念的。百多年的近代歷史甚至二千年來的中國歷史,真的是沒有一個歷史運動會對中國文化前途有如斯巨大影響的。何況,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所提出文 化思想上的種種課題,至今仍未解決,仍未終結,仍在影響着現在與未來中國文化思想的走向和命運。更重要的再次提醒我們對中國文化思想前景的反思。對五四新 文化運動的反思,不完全是學術界的事,應該是每個關心中國文化思想前途的人的事。中國文化未來的前途和走向,應是社會大眾的共同理念凝聚所繫。

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再反思.五

白話 - 陳雲

文 言易就,白話難為。古往今來,文事之白,大概有三,曰留白、淺白與直白。古文重含蓄,猶如山水畫之尚留白,故不待言。今文有淺白之政治動員文字,也有坦誠 之文人直白文字,皆五四新文化運動之流風也。說淺白政治動員文字之人,往往不惜將西洋理論簡化成為教條與口號,當中取得權力、建立政權者,其言文演變為黨 八股及「程式中文」,如作出……行動,就……發表講話之類。

無盡的探索過程

於 此而言,五四「白話」之意義有二,迥然不同,一是剖析個性心靈、傳達時代感覺的現代中文,二是蒙蔽個性、驅策民眾為集體(政黨)犧牲的政治中文。文人之白 話中文,香火不繼,今日已被粗野不文、言之無物的北方口語所掩蓋;政治中文,則大放異彩,成為欺壓百姓又壓抑個性之共產中文。共產中國走資之後,復變成大 陸的商業中文,鼓吹盲目消費。走資之前,是革命建其黨國;走資之後,是消費救其黨國。至於人的個性與主體,則無論大陸或香港,都肆意打壓,唯恐奴役之不 足。是故,中國尚未現代,「五四」仍未完成,「六四」正在延續。

共產中文及其進化成為「程式中文」之事,筆者論之經年。未論的是文人的現代 中文。滿洲帝制崩潰之後,王綱解紐,禮法頓失依據,文人固然擺脫思想之枷鎖,但也萌生空虛與茫然,而西洋種種革命與開放思想之衝擊,巴黎和會帶來的西洋政 治現實之狡詐與困惑,無法令文人可以將紛擾之世情與個人理解,用傳統的文言表述出來。

王朝時代的文言,簡明含蓄,要言不煩,有經典可依,是 智慧澄清與世故練達的語言,卻少有人類存在之詰問、探索、剖析與困惑,即使有,也只限於「天問」或「逝者如斯乎」的謂嘆,蜻蜓點水,欲言又止。古人只會展 示詰問與探索的結果—如老子的《道德經》,而不會展示詰問與探索的過程,這很可能就是無盡的、痛苦的過程。恰好,現代社會的特性,是無盡的過程,不斷反 省、反覆與改進的過程,任何走向簡化答案的現代計劃—如法西斯主義、共產主義及近年的全球金融資本主義等,都以災難收場。不思考現代處境,不與政治勢力周 旋之沉默或自作多情的「和諧」,都會成為境內暴政或境外帝國主義之奴隸。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獨善其身,迨無可能。魯迅說:「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無聲息 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紀念劉和珍君〉)」

鼓吹人權自由與個性獨立,卻處處密布政治洗腦、勞工枷鎖 與經濟剝削,現代社會充滿矛盾與困惑,不證自明的遠古道理,不再適用。中國的君子自有成聖的主體個性,如頂天立地、獨立不改的大丈夫氣魄,然而此種大丈夫 氣魄是離世的及返祖的,而不是入世的及前瞻的,其思想境界是無言的沉默。不必思考人類前景,只須跟隨往聖的楷模—周文王的易、太上老君的道或佛陀的空,可 以迅速解脫成聖。以行動,殺身成仁,鼓勵來者,也可以成聖,如譚嗣同、秋瑾。然而生存下來,為自己的生存處境思考,為現代社會思考,為人類前景思考,當一 個知識分子,其主體個性就不能再以沉默說明、再以行動說明,而必須以思辯、抒情說明,必須多言(articulate)。

抒情之現代中文

這 是五四時代的文人白話在今日讀來囉唆的原因。我們煩厭這種囉唆,不是說我們已經掌握了成熟的現代中文,而是我們無復當年先輩之勇猛,無法直接面對困惑與探 索,無法面對多言之後,得來的只是空虛。今人盡說廢話,卻不敢多言。魯迅在散文集《野草》(一九二七)的題詞說:「當我沉默着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 口,同時感到空虛。」

拖沓的語言,哀愁的滋味,朱自清的抒情散文〈荷塘月色〉。開始是「這幾天心裏不寧靜。今晚在院子裏乘涼,忽然想起日日 走過的荷塘,在這滿月的光裏,總該另有一番樣子吧」。散步之際,見到的是「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到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 裙」。末了,是「樹縫裏也漏着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似乎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要算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但熱鬧是牠們的,我什麼都沒有。」 朱自清不是模仿古人「詠荷」,而是心緒不寧,最後是一無所有。朱自清「去古未遠」,當然可以在開首寫「心緒不寧」,在結尾寫「我一無所有」。若是如此寫, 連帶裏面的囉唆虛詞都減省了,那就表達不出時人探索自我感覺的抑鬱味。那份melancholic,必須用拖沓的白話,抒發出來。「心緒不寧」,對治的方 法是打坐參禪、把酒邀月或服食六味地黃丸;「心裏不寧靜」,只能散步思考了。「一無所有」,傳達的是道家的無,佛家的空,卻不是「我什麼都沒有」的、現代 人迷茫的空洞感(nothingness)。那是郭沫若在一九二八年譯哥德《少年維特之煩惱》而一紙風行的年代。

探索之現代中文

魯 迅寫《中國小說史略》用古文,寫詩寄託舊感性,也可用古文,但寫小說與雜文,必用白話。他偶然也用看來蹩腳的古文寫出現代人的黑色幽默:「絕望為之虛妄, 正與希望相同。」(《野草集》之〈希望〉)此句若改為通暢之古文:「絕望與希望,皆為虛妄」,其義盡失。此句是當代的黑色幽默,暗藏鼓舞:當今時世,希望 固是虛妄,然則此刻萬念俱灰,抱持絕望,也同是虛妄。

魯迅從不自居為導師,他不提供答案,他提出長期探索、自嘲和戰鬥的韌性哲學。「正無須 乎震駭一時的犧牲,不如深沉韌性的戰鬥(〈娜拉走後怎樣〉)。」《野草》第一篇〈秋夜〉(一九二四)思索的就是人存在的韌力。魯迅長長的白話,就如吐納胎 息,展示探索者的韌力。開首是「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不寫「後園有二棗樹」,因為他文中強調的正是不怕孤 寂、不怕重複的剝削、不怕重複的希望與絕望:「棗樹,他們簡直落盡了葉子。先前,還有一兩個孩子來打他們。別人打剩的棗子,現在是一個也不剩了,連葉子也 落盡了。他知道小粉紅花的夢,秋後要有春;他也知道落葉的夢,春後還是秋。」

現代未了結

最 後,「後窗的玻璃上丁丁地響,還有許多小飛蟲亂撞。不多久,幾個進來了,許是從窗紙的破孔進來的」。小青蟲灼死了,停在白燈罩上,「他於是遇到火,而且我 以為這火是真的」。他向青蟲的敬禮,卻是「我打一個呵欠,點起一支紙煙,噴出煙來,對着燈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致的英雄們」。孤寂而堅韌的生存者,魯迅敬 重;為探索、為好奇、為躁動而犧牲的,魯迅也憐惜。然而,面對複雜與狡詐的現代社會,仍須保存探索真理、維護公義有生力量。「在青年,須是有不平而不悲 觀,常抗戰而亦自衛,倘荊棘非踏不可,固然不得不踐,但若無須必踐,即不必隨便去踐,這就是我之所主張『壕塹戰』的原因,其實也無非想多留下幾個戰士,以 得更多的戰績。(《兩地書》)」這些白話,又有古來士大夫的睿智與曠達了。仿佛預示着,五四之後,還有六四,六四之後,還須五四。這是看來囉唆笨拙的五四 白話的深厚之處。現代尚未成功,白話仍須繼續。

五四運動九十周年再反思.四

Wednesday, May 6, 2009

唇诊

作者:静庵
一、 唇质的诊断 1
(一) 唇屑 1
(二) 唇茧 2
(三) 唇缩 2
(四) 唇疮 3
(五) 唇疔 3
(六) 唇裂 3
(七) 唇颤动 4
二、 唇色的诊断 4
(一) 胭脂红色的唇相 4
(二) 下唇深红 4
(三) 唇色红如血染 4
(四) 干红色唇相 4
(五) 上下唇异色 5
(六) 灰黑色唇相 5
(七) 微黑唇色兼紫红 5
(八) 乌黑唇色皮厚 5
(九) 唇色紫黑如猪肝 5
(十) 蓝色唇相 6
(十一) 淡白色唇相 6
(十二) 十黄色唇相 6

静庵按:吾少年时患唇病,唇色红如血染,上下唇均肿溃流血,疼痛难忍。经中西医治疗年余不愈,神形日感衰困。自煎服“独参汤”后,不但精神好转,唇病亦因之而愈。
内经——五脏生成篇》:脾之合肉也,其荣在唇。
《六节脏象论》: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舌在口腔之内,唇显露在外,一内一外,相为表里。五脏六腑之气通于舌,然亦达于脾,脏腑不和,在舌上必呈现不同的苔,在唇上亦显露不同的色。故观唇之荣枯,可知脾胃的强弱,审视唇色的燥润,可晓气血的盛衰。
一、 唇质的诊断
唇诊是望诊的一部分,其内容主要表现在唇质和唇色两方面。
唇质:常人唇质,柔细均匀。如唇上出现唇屑,或唇茧,唇缩,唇疮,唇裂,唇颤动,唇歪斜等,均属唇质疾患。
(一) 唇屑
唇上生长皮屑,如鱼甲翻起,唇皮有绷痒不适的感觉,撕揭则疼痛出血,老屑脱落,新屑复生,绵绵难愈。此因风燥之邪,干扰上焦,导致血不濡燥,液不养血之故。
辨证:此疾如用滋阴润燥之剂,往往无效;应知病的主因是“风”,因“风”以致燥,“风”是主邪,“燥”是客邪。此疾首治风,风息而燥平。
治则:以辛散疏解风邪,佐甘寒平其燥。药如:薄荷、荆芥、蝉衣、牛蒡、蔓荆、僵蚕、桑叶等。“轻可去实”之味甚效。
验案:曾见陆仲鹤老师治一15岁男孩,上下唇皮鳞起,奇痒,撕皮则血出,痛难忍,已治数年无效。
陆老断为“风燥”,用僵蚕10、蝉衣10、牛蒡15、荆芥10、白芷10、防风12散其上郁之风。桑叶10、菊花10、竹叶10、枇杷叶20、旱莲草25、瓜霜12、柿霜12。平其燥,三剂而愈。
病孩过去服滋阴之药过多,致风邪不得发越,转而更加燥化,陆老识此,以轻扬宣透,佐甘寒之剂而愈。唇质柔匀,不再生屑。
(二) 唇茧
《类证治裁》谓:唇口紧小不能开合,名唇茧。
唇茧者,上下唇绷急,唇口开合困难,饮食言笑受限,极感痛苦。此因心脾积热不解,液聚化为痰火所致。
辨证:唇色乌紫兼黄,口苦痰多不利咽喉不适。唇色乌紫,热积之象,兼黄色,乃积热在脾。热郁则口苦,郁则痰亦不利,津液不能上濡,咽喉自感不适,上唇尖属心,下唇属脾,痰火循经上犯,发生唇茧。
治则:用软坚化痰之味,兼降心脾郁热。药如:竺黄,蒌仁,覆花,莲子心,胡黄连等。
验案:男,患唇茧,治五月未愈。其人黑瘦,唇口紧小,开合困难,唇色乌紫黄,咽不适,痰不利。此痰为患。方用海藻10、昆布10、竺黄10、蒌仁10、锻牙皂10、覆花10、莲子心15胡黄连10、降香10、,六剂而愈。
(三) 唇缩
形态和病因病机:上下唇各收缩露齿,唇皮骤然缩短,或两唇日渐短缩,唇肌显枯萎之象。
卒然收缩者,其病多实。日渐收缩唇肌枯萎者,其症多虚。唇缩之疾,实者多因中风闭症,或中暑,或痰闭。虚证,或因寒中三阴,或因痉厥,或因癫痫,或脾肾元气日衰,或暴脱,皆能导致唇缩。
辨 证:按上唇属肾,下唇属脾,人到老年肾气衰,上唇向内收缩,按生理规律,不算是病。如年未老而因病唇缩者,除实症而外,病势均重。实症唇缩,唇肌略显滞黄 色,虚症唇缩,唇肌必显枯萎之象。但又当细查唇质,如唇质荣和,病虽重亦无妨,因脏气尚未败坏。如唇质枯晦,一则病邪深入难解,一则脏气亏竭,病势必将逆 转,故非佳兆。
治则:暑闭唇缩,以苦寒清邪,兼芳香驱秽,寒中三阴之急候,急当温里,如脾肾元衰,又当摄补,中下并治。痉厥唇缩,法当泻中寓补,癫痫唇缩,又应于育阴镇逆之中,开豁经隧。
验案:吴X,男,41岁。患者诊时,将入室而昏倒,急按脉,闭而不显,唇肌向上收复缩,体温39。8度,无汗,自言头痛,欲吐不出,心情躁扰,略现神昏。
经 诊断为“暑闭”(时7月),急服紫雪一瓶,少时再诊,脉已洪大满指。用石膏20、薄荷10、蒲公英30、漏庐20、佛手8、杭菊10,用辛寒之药清热解 毒。紫雪午晚各服一瓶,同时调药服。服后神清,躁烦定,唇肌亦恢复正常,但唇色转现淡白,脉突变棉软,热虽退而额上汗不止。此因暑伤元气。改用明参30、 黄芪25、白术12、桂枝10、白芍10、扁豆25、甘草3、淮山药25,服二剂,汗止,脉已有力,以“参苓白术散”方,调理而愈。
(四) 唇疮
形态和病因病机:疮生上唇,唇质皱厚色紫,多属心肺火郁。疮生下唇,唇质粗糙色乌,多系脾经蕴热。如疮生唇之四角,多是膏梁厚味沃积之邪火,蕴积肠胃。
辨证:唇疮,火热之症为多,然有用清火败毒不效者,因单纯清火,测验有除湿故无效,唇疮多兼夹湿邪。疮中多包含黄水,湿邪粘着,虽清火热,然火热为湿所郁,故不得解。如苦寒过甚,转伤胃气,而湿与火反两不得解。疮势流连转甚,经久难愈,耗伤气血。
治则:宣散上焦郁火,渗利脾经湿邪,忌用滋柔之药。
病案:已故中医黄绪香,治一50岁男性,患者满唇生疮,经久不愈。唇色深红兼黄,黄老用大青叶,枝子,以清热败毒,重用防风以升散粘恋之湿邪,甘草居中而和,佐以通草滑石利湿。从上至下开邪之出路。每服水药一杯,咀嚼红参少许,兼食大枣一枚,以固胃气,服药三付,病愈。
(五) 唇疔
形态与病因病机:唇上生疔,疔头白亮大如粟,唇肌四周白肉烧灼红肿,剧痛,如弄破疔头,走黄散毒,有生命危险!此因毒火内聚,垒积日久而发,病势险恶。
辨证:凡看唇疔,唇外白肉红肿为顺,如现乌黄之色为逆,口中唾液粘涎者为轻,唾液清而无沾涎者重。
治则:用辛寒败毒之剂,兼佐苦降。病势甚者,急用:“醒消丸”(古方)清酒和水炖化,服一丸,服后卧床静躺,醒后巨痛即消。此丸能护心祛毒,一切疔毒,服之皆可见奇效。唇疔切忌用发散之药,谨防散毒。
(六) 唇裂
形态与病因病机:唇肌裂口,裂缝处于痛出血,唇内侧出现黄色,唇质干燥。
此疾如治不得当,流连不愈,甚有唇裂出血至二~三十年不愈,成为痼疾者。《类证治裁》谓此疾为“心脾之热”,但亦有心脾之虚而唇裂者,又当细辨。
辨证:唇裂虽属热病为多,然投苦寒而无效,且久服寒凉,转至寒中,唇裂更甚。心脾伏郁之热,无由得出,须用发越之剂引伸之,唇即因之而愈。林老主用“泻黄饮子”(云苓、防风、白芷、法夏、升麻、枳壳、石斛、甘草),余在临床上多作其法加减,效好。又有寒邪郁于上焦,血郁化燥唇裂出血者,唇皮光亮,质粗厚,病见咳逆痰多声嘶,用“麻黄汤”主之。又有阴虚唇裂口者,白日不疼,入夜裂口处烧灼痛,此阴虚血中伏火之故。还有唇裂干痛于白日,夜则安静者,此脾阳不足,风冷之气所致。
治则:1.心脾郁热,“泻黄饮子”减石斛,加葛根清热升散。
2.寒邪入肺络,“麻黄汤”温散之。
3.阴虚血热,“玉女煎”滋阴降火。
(七) 唇颤动
形态与病因病机:唇肌颤动,老人久病多有此象,此因脾肾虚,内风暗动之兆。老人中阳虚,误服阴腻之药,致阳气愈伤,内风亦循脾经鼓动而唇颤;青壮年唇颤,多属邪火风痰犯络所致。
辨证:老年脾肾阳衰唇颤动,其唇色必淡胖无华;青壮年因痰火唇颤动,唇质多于涩紫红。
治则:老年虚弱唇颤,温补脾肾,“六君子汤”加桂,附,芪,益智,羊藿。青壮年痰火唇颤动,“导痰汤”加降香,苏子,山枝仁。
二、 唇色的诊断
(一) 胭脂红色的唇相
形态和病因病机:唇色胭脂之红,其色鲜艳甚至于常人,此色多因脏腑久受湿热,蕴郁不解,化生蛔虫。
辨证:凡见此唇色,验其大便,必有蛔卵。如兼紫色,略欠鲜明者,乃寒热交杂之蛔症。临证稍加留意,则一目了然。
治则:如系湿热化生之蛔虫,师乌梅丸法,按症化裁治之。
(二) 下唇深红
形态和病因病机:下唇深红,但红而晦黯无华,多属脾虚运化不强,症现食少神倦四肢困乏等象。
辨证:色虽深红而不明匀,唇上神气不充,晦而不润。
治则:温补脾肾,增强运化,六君子汤加益智仁,砂仁,淫羊藿。
(三) 唇色红如血染
形态和病因病机:唇色红如血染,两唇闭口合缝处,隐现烟熏之色,此三焦热炽之象。如唇外侧红如血染,内侧反现淡白无华,此为脾寒胃冷之故。
辨证:唇侧现烟熏色,热邪入营,证多见喉疼齿痛,心烦,便秘,溲赤,此三焦之热闭郁不得疏解之故。唇外侧虽红如血染,而内侧唇肌反淡白,乃脾土虚寒,故外唇反红如血染。证见清唾满口,兼有腹满胃胀,四肢疲乏,便溏等象,且环唇白肉多现青黄之色。
治则:治三焦郁热,用辛苦寒凉,佐以清营解毒。治脾寒,温中扶阳药中少加一味苦寒,以从治之,其效佳。
(四) 干红色唇相
形态和病因病机:唇色干红,出现此种现象,多因血热之故。
辨证:唇皮干红不润,唇深红无泽,白肉处隐现紫赤,此为液燥血热的表现。其症有热气上冲,眩晕,烦躁,或兼失血征象。
治则:甘寒凉血清降。
(五) 上下唇异色
形态和病因病机:上唇深红,下唇淡白。上唇属胃,上唇白肉和人中属肾,上唇左右两角属胃和大肠。因胃中伏热不解,故上唇深红。下唇属脾,下唇白肉凹处属脾和肝胆。下唇两角,属膀胱和小肠,下唇淡白,系脾寒血不充于下唇之象。
辨证:上唇戏而鲜明,下唇淡白微青,症多现能食易泻,面赤四肢倦等,此为胃热脾寒之像。下唇深红,上唇淡白,乃胃冷脾热之象,症见欲呕,不思食,头昏闷,胸痞。
治则:治胃热脾寒,当温脾清胃。治脾热胃冷,当凉脾暖胃。
(六) 灰黑色唇相
形态和病因病机:唇色略灰黑,唇质微胖。此种唇相多属于痰饮为患。
辨证:唇皮略现光亮,症见眩晕咳逆,大便结,小便黄。有时略感恶心,此为中阳不足,痰饮内停之象。
治则:当用辛甘温化阳气,兼涤饮除痰。
王老治案:老人,年70,眩晕发喘,不食,便秘溲热。医用二陈汤用清利之剂,转剧。王老见唇色略灰黑,且唇胖,脉长,按之劲而鼓指,舌苔干黄,中有灰黑苔。为寒水浊痰,留聚中宫,中下之阳不能鼓运所致。用大剂苓桂术甘汤加老姜,附子,半夏,四剂而愈。
(七) 微黑唇色兼紫红
形态和病因病机:唇色微黑中兼见紫红。此种唇色,多内实之邪淤积大腑。
辨证:其色鲜明,症多见于心烦口干思饮。腹坚,夜不能眠等象。
治则:攻其淤积,通其雍滞,使其邪从大便出,自愈。
治案:张X,症如前。余用桃仁承气汤加败酱草,黄连,连服三剂无效。其丈人何X,为山乡医,加大我方中大黄,再加韭子12。服后泻大便多,愈。
(八) 乌黑唇色皮厚
形态和病因病机:此淤热壅于上焦,肺气失其清肃,心阳失其宣化所致。
辨证:此症多见于老人,多表现心悸气喘,下肢肿胀,行动困难。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壅,诸气均壅,当急平其壅。
治则:宜清邪行水,通淤清肺,使肺气通畅,不致壅堵。
治案:田X,证如上。治以自拟红败汤:败酱草30,红藤30,通草10,茜草15,紫草12,苡仁30,冬瓜仁30,桃仁12,白茅根30,豆卷30,十剂而愈。
(九) 唇色紫黑如猪肝
形态和病因病机:此系淤血攻心之象。
辨证:产妇血晕以及剧烈的心绞痛多现此唇色。
治则:用攻淤活血。如血热,加凉血之品,血寒加温血之品,虚者,又当清中寓补。
案:闫姓妇,产后昏迷。唇色乌黑,肢冷,口流乌血水,诸医皆谓不治之症。余断为淤血攻心,用三七,莪术,白芷,当归,韭子,桂枝,生姜,山甲,加西洋参,童便,水酒为引,服之即醒,原方加减而愈。
(十) 蓝色唇相
形态和病因病机:少见。然偶有骤染时疫,外唇呈现浅蓝色,唇皮燥裂,此火毒炽甚之象。
辨证:唇见蓝色,则病危。肝胆急性疾病,唇上偶现浅蓝,卒中也可见。如唇肌枯萎无华,唇色发蓝,是肝之真气将败,难治。
治则:时疫火毒,黄连泻心汤加木香,青黛,助泻以散肝胆积水.卒中暑毒,紫雪调益元散服,以清之.
(十一) 淡白色唇相
形态和病因病机:证多因气血虚寒,不能充营于唇所致.
辨证:淡白唇色,多见失血过多或妇女崩漏,症象多见萎顿,唇色白,乃气衰血少之故.
治则:偏于血寒气虚的,宜温补气血.偏于阴虚气弱的,宜育阴摄气.
治案:卓师治一女子,病带下,唇淡白,晦而不明,形萎顿.卓老云:此气血两虚,兼夹湿邪肝郁.用归脾汤去远志,加柴胡,香附以舒肝郁,菌陈苍术以除湿邪,服之而愈.
(十二) 黄色唇相
形态和病因病机:此多因饮食内伤,兼湿热郁于肝脾之故.
辨证:此病主因脾虚,中运不强,易伤于饮食.土弱木壅,湿热亦因之而生.此唇色多现精神倦,四肢冷,头晕等象.
治则:消导药中兼固脾疏肝,使土实不为木邪所乘.
治案:见高老治一学生.症如上,高谓:本属脾虚,兼夹湿热,又内伤饮食,此内外虚实交杂之症.用二芽,二术,二苓(均土炒)青陈皮,酒炒黄连,防风,木香,炙柴胡,大枣,炒黄柏,砂仁,苏条参.十剂而愈

《黃庭醫相學》的理論與應用 作者:林源泉


由於醫學工程的日新月異,新的醫療設備與檢驗方法推陳致新,甚至引導臨床醫學在診斷理論上的不斷創新進步,使現代醫學的診斷更具體、更數據化、也因此更方 便於教育與傳承,以致不但西方醫學將此作為其臨床診斷的主流,甚至中國傳統醫學也漸漸接受,相互參合。這原本是值得高興的事,畢竟救人的方法,無分中、西 醫,越多、越明確、越有效越好。
然而長此以往,一件值得令人憂心的事漸漸浮出,那就是醫師們開始依賴機器或檢驗報告的數據,而忽略了由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手觸摸到的、鼻子聞到的… 等等,從病人身體自然呈現出來的訊號,甚至只要依據儀器診斷的數據,無須躬親臨診,就能處方開藥;或者在數據與臨床症狀明顯衝突下,沒有審慎評估,毅然捨 症狀從數據來進行醫療。如此診斷思維的僵化,反而忽略了「人」是一個有生命、動態、整體連動的機體,若不是以一個整體宏觀的角度來看待人體,以及其所產生 的生理或疾病的變化,是無法洞悉隱藏在深層的病因,而施以根本的治療。
古云:『月暈而風,礎潤而雨』,自然界的變化皆有一定的先兆與訊息,明白其中的奧妙,即能對自然現象有全盤性的了解與評估。這就像《易經》中的「理、氣、 象」。推而廣之,『山雨欲來風滿樓,疾病欲來神色變』,人體體質變化的機轉亦然,與《內經》所述人和天地相對應之理一致。不論從健康到生病,或是從疾病轉 康復,其轉變大多是循序漸進,有一定的法則,而且在轉變過程中,會呈現出某些徵兆。這些徵兆有的很明顯,易讓人警覺到而修正,不致持續變壞下去;有的徵兆 則不明顯,易讓人忽略,而任其繼續轉變惡化下去,直到超出身體極限,此時「突然」發病,病勢如排山倒海而來,往往成為難治的惡疾。因此,學習人體變化的機 轉,以敏銳的感官覺察其所隱現的徵兆,身為一個醫療人員,不得不在此細微之處用心斟酌。
可喜的是,近來有些疾病,如過敏、乳癌等,已開始探索到病患的天生體質。而傳統中醫理論或相學,對人的先天體質或宿命,早有廣泛的探討。這就是『黃庭醫相 學』不僅立足於醫學,結合道家修練和面相學,以擴展診斷視野的主要原因。『黃庭醫相學』提倡傳統中醫天人相應的觀念,並廣泛探索疾病的因果關係,結合面相 命理學的生命哲學觀,將診斷的範圍,涵蓋過去、現在、與未來之吉凶禍福與壽夭。同時,我們也借重道家養生修練的方法,來強化醫者的身心靈,以精進醫者感官 意識之敏銳度,提升臨床診斷的效率和準確性。

二、黃庭醫相學之淵源與釋名:
『黃庭醫相學』乃是一門結合中國傳統醫學、道家醫學及相學的醫學診治法。中國傳統醫學以《黃帝內經》為主,道家醫學以《黃庭經》為主,相學則以相學及現代 望診知識等為主。但因本診治法強調學者的身心修練,所以三者間,又以《黃庭經》(尤其是《黃庭內景經》篇)為核心。
『黃庭』一詞早見於東漢晚期文獻中。邊韶《老子銘》云:『出入丹廬,上下黃庭』〔1〕。《列仙.容城公傳》:『道貫黃庭,伯陽仰疇』〔2〕,俟後的《黃庭經》(據考證出自魏晉人之手)沿用其義。
一般人認為人身上中下三部均有『黃庭』,而以脾為其主宰。這個觀念與《黃帝內經》中,以胃氣診斷生死預後之理相似,但是『黃庭』並不單指中焦脾藏或人身上 中下三部,梁丘子注《上清黃庭內景經》云:『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地中、人中;內指事,即腦中、心中、脾中,故曰黃庭也』 〔3〕。『「黃庭」的部位是有名而無其處,有其處而無其位,有其位而無其形。在外則是天中地中與雲霞之上,在內則是腦中心中與肝脾之間。是天地人三才的聚 合,是精氣神三寶的泉源』〔4〕。所以,『《黃庭經》的內容,是道與法的結合,是揉和醫道兩家「恬淡虛無」與「導引按蹻」的合編』〔5〕。
我們將這個醫學診治法名之為『黃庭醫相學』,『黃庭』一詞主要擷取《黃庭內景經》洞察人身的血脈經絡,陰陽表裡,以保性命而卻病延年之義,並特別強調醫者 有關道家的修練,以加強由外視內的診斷能力;『醫相』則因本診治法除了學習一般醫學知識外,還結合傳統與現代相學原理,以判斷病情的深淺善惡。

三、黃庭醫相學的理論基礎:
(一)中國傳統醫學:
黃庭醫相學結合中醫的傳統望診及全息律的部位對應,觀察病人呈現於外的表徵。
古代沒有內診的儀器,所有的診斷都是透過望、聞、問、切四診來收集資料,而傳統醫學的望診則是經由觀察身體表現於外的徵象而得,正如《靈樞‧本臟》中所提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藏,則知所病矣』〔6〕。
《黃帝內經》中有關望診的資料非常豐富,如《素問.脈要精微論》及《素問.五藏生成篇》中望精明五色,以面色之澤夭判斷疾病之善惡生死;《靈樞.五閱五使 篇》以鼻目唇舌耳五官對應肺肝脾心腎五臟,並從五官的色澤及動態來診斷所病之臟;《靈樞.五色篇》中,以面部五官的結構及色澤判斷體質壽命;《靈樞.論疾 診尺篇》觀目色辨五臟之病,望赤脈知死之遠近。
歷代醫家對於望診診病也有許多寶貴經驗,如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扁鵲為齊桓公診病,後因觀見其病已深在骨髓,非湯熨、鍼石、酒醪所能治者,故望 見桓侯而退走。《甲乙經》中也記錄一則仲景先聖望診的故事,仲景先生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告訴他:「君有病,四十當落眉,落眉半年而死。」建議他服 藥,但仲宣仗著年輕力盛,不肯服藥,後二十年果然眉落,後一百八十七日而死。可見望診在診斷疾病上確有其獨到之處,故《內經》將望診列為四診之首,並云 『望而知之為之神』。
除了望診以外,《黃帝內經》還有諸多全息律的觀念,所謂『全息』指人體是一個小宇宙,體表經絡與內臟互相貫連,身體的某個局部亦隱含著全身訊息的縮影。 《易經》云「一砂一世界、一物一太極」。當人體發生病變時,外在的病變勢必內傳入裡,體內的病變亦勢必反映體表,局部的病變可以影響全身,全身的病變也可 以反映於某一局部。如《素問.脈要精微論》中的脈診法,以手臂部位與五臟相對應;《素問.三部九候論》的三部九候診法,以全身重要血管對應臟腑及身體部 位;《靈樞.五色篇》中,以面部五官對應全身。後世從此發展出掌診、眼診、耳針、足穴等等,都是全息律的實際運用。
(二)《黃庭經》:
《黃庭經》就其內容與思想體系而言,在在與醫學結合,而許多醫家也兼為道家,如黃帝、王冰、孫思邈等,所以,道家的思想豐富了醫學的內涵。《黃庭經》的養 生教育思想圍繞長生久視、強身健體之目的,立足於道家哲學與傳統醫學兩大基礎,以存思內視、漱咽津液、吐納行氣、服氣積精?主幹,兼容恬淡虛無、心專意 精、守一養神、臟腑調養等原則與方法,形成了融合養生、醫學、哲學與宗教於一體的道教思想教科書及養生教戰手冊。
我們吸收了《黃庭經》重視養生與修練的中心思想,誠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有關養生的觀念:『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 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7〕,以及在《素問‧方盛衰篇》中對於醫者診療時的要求:『診有大方,坐起有常,出入有行,以轉神明,必清必淨,上 觀下觀,司八正邪,別五中部,按脈動靜,循尺滑濇寒溫之意,視其大小,合之病能,逆從以得,復知病名,診可十全,不失人情,故診之或視息視意,故不失條 理,道甚明察,故能長久,不知此道,失經絕理,亡言妄期,此謂失道』〔8〕。醫者是以不病診有病,其自身必須精神內守,心神合一,方能精確診斷。
(三)相學基礎理論:
中國的相學歷史悠久,除傳統的對於貧富貴賤壽夭的『鐵口直斷』以外,還滲入許多醫學方面的診斷與預測,如何種形相易罹患何種病證。現代醫學也對於開始注意 內在疾病呈現於外的表徵如指甲杵狀化,常見於血氧過少冠心病及肺癌〔9〕,肝硬化的手掌紅斑(俗稱蛛蜘掌)等等,所以,我們也接納相學的基礎理論,將人先 天的形質加以分類,並據以觀察與預測其未來的身體狀況。本文將簡單列舉兩種相法:五行相法與十字面相。
1.五行相法:
相學曰:『木瘦金方水主肥,土形敦厚背如龜,上尖下闊明如火,五樣人行仔細推。』簡介於下:
(1) 木形人:
A. 疊直修長、睛青口闊神足、腰圓體正、色青帶黑,為健康之相。
B. 偏削歪斜枯陷聲破、浮筋露骨、膚色白,為素體較差之相。
(2)金形人:
A. 面方耳正,眉目清秀、脣齒得配,手小腰圓膚色,白中帶黃,聲和潤、清高如金聲,為健康之相。
B. 色滯帶紅,為素體較差之相。
(3)水形人:
A. 骨正肉實、眼大眉粗、城廓團圓、膚色黑或黑中帶白、聲圓急又飄揚,為健康之相。
B. 氣粗色黃、無鬚皮滑肉冷,為素體較差之相。
(4)土形人:
A. 較其它型胖、敦厚、面重實、背厚、色帶黃紅、發音較響、頭圓項短為宜。
B. 不宜見色青之相。
(5)火形人:
A. 上尖下闊形動躁、鬚少面紅、色明潤帶青、髮少、口小、頭高方、聲焦烈為宜。
B. 不宜見色滯帶黑、髮多、腹大、口大之相。
2.十字面相:
十字面相是歸納一個人的頭面之相,據此來預測其可能罹患疾病的傾向。簡介如下:
十字面相 具體相形 罹病傾向
由字面 面部額頭狹窄、下巴豐圓 由字額窄神耗弱
甲字面 額頭寬廣,但下巴尖虧 甲字腎虛心火炎
申字面 額頭狹窄,顴部外張,下巴尖虧不豐 申字陽亢陰虛極
田字面 面形方闊成四方面 田字性剛血熱疾
同字面 面部三停長廣相稱,面廓形似同字,五岳隆明,倉庫俱全,部位不迫 同字福壽少災疾
王字面 面部方正,陽勝於陰,倉庫缺陷 王字庫缺心腎脾
圓字面 面圓、耳圓、眼圓 圓字多濕氣血滯
目字面 天庭高狹,人部促小,地閤窄長(俗稱馬面) 目字瘦長腸胃病
用字面 面部子午不正,地閤偏向,鼻曲口斜 用字勞碌筋骨痺
風字面 天庭方廣,地閤恢肥,震兌兩宮俱狹,頰肉下垂 風字腰膝重難起

十 字面相可與五行相法合參,如甲字面者額頭寬廣,下巴尖虧,此與火行人的上尖下闊形象相符,所以為並類似。另外,這種預測方式實際上還具有現代科學根據,如 圓字面者多由於水液代謝失常,水濕瀦留所致,故除了面目皆圓之外,身體其他各部也會受到水濕的侵襲,濕停久了,也會導致氣滯血瘀。

四、黃庭醫相學的內涵:
黃庭醫相學不僅注重醫學知識,更重視醫者對於自然現象的觀察,以及自身的修練體悟。所以黃庭醫相學的內涵可以從三個角度說明:
(一)道:
這是黃庭醫相學的主要內涵。在《黃庭經》中所謂『黃庭之景』,實指道教修練時產生的景象。這種修練乃在提高醫者意識感官的敏銳度,使其可從另一個角度對於人體的生理、心理、病理等醫學領域有更深入探討。
(二)相:針對心性特質。
黃庭醫相學結合相學的精髓,視人體為身、心、靈三者的共同載體,所以,一個人體不僅是一項結構體,還包括了宿命因果、先天遺傳等生命哲學概念,所以,觀察 的角度會側重於易感體質、吉凶禍福、富貴貧賤、品德優劣等,這是一般醫學望診中較少接觸的層面。
(三)醫:針對體質特質。
黃庭醫相學注重有形的身體及無形的心靈,身體是治療的管道,疾病的產生除了宿命因果、先天遺傳因素外,也與後天的飲食、作息、情緒、勞動等密切相關,所以,後天因素也會影響病情變化、治療反應、預後的好壞。這是一般醫學主要處理的層面。
歸納言之,黃庭醫相學注重身心靈俱全的全方位醫療,使有形有質的肉體與無形無質的心靈合而為一,並且以更宏觀的診斷理念,涵蓋過去、現在、未來的層面,發掘潛在病因,以求搶得先機來治未病,此即《內經》所說的『上工治未病』的境界。

五、黃庭醫相學望診特色及訓練:
黃庭醫相學的望診有四境:
1.第一為『望』,即是以肉眼從遠處看,直覺感受病患的形態、動作以及神氣之強弱。
2.第二為『看』,也是透過肉眼,但是從近處視察,加上醫者意識的判斷,觀察病患的五官氣色、斑痣紋痕等。
3.第三為『觀』,從這個層面開始,醫者必須有相當的望診訓練,才能開發醫者的感官本能,透過修練後的心眼,來察覺患者五官上映之氣。
4.第四為『空』,這是最高的層次,醫者必須經過長期的修練與經驗累積後,方能以其慧眼覺性,靈感於心,感受患者無形的神氣。
望診的訓練也有五境,但須循序漸進:
1.第一境『望』,主要在望動態,包括全身架構的平衡,肢體的協調性及律動,也可以運用十字分金法,衡量身體左右、前後、上下的定位。
2.第二境『看』,主要在看虛實,訓練醫者隔物透視,如密閉盒子內容物的形狀、花生內仁的數目等,此與台大教務長李嗣涔教授提倡的開發潛能,『以手指認字』訓練有相似之處。
3.第三境『觀』,重點在觀察事物的真假,例如分辨假髮、假牙或手術後的鼻子、下巴等。
4.第四境『察』,觀察事物的動態變化,例如柳丁皮之枯潤、花草之枯萎所代表李外相透應關係。
5.第五境『審』,審視事物潛在的形態變化,由外之內的訊息,例如從西瓜紋路預知瓜的成熟與甜度等。

六、黃庭醫相學臨床望診實例:
以下將列舉部分黃庭醫相學臨床望診的徵象,所列徵象或為先天形質,或為將病,或為已病,可綜合望之。
(一)心血管疾病:
1.高血壓:
(1) 額頭增寬,前額上部的頭髮易脫落。
(2) 前額正中抬頭紋較多者,易患高血壓;前額部有紫紅色斑時,提示血壓較高。
2.冠心病:
(1) 耳折徵,即耳穴所稱的『冠心溝』。
(2) 舌質有紫氣或紫斑,或舌質紫黯。
(3) 人中溝上下寬而中間狹窄、色滯晦,多有隱性冠心之嫌。
(4) 鼓槌指。
(5) 山根有痣、橫紋。
(6) 印堂懸針紋、凹陷。
(二)肝膽病:
1.肝病:
(1) 刀眉。
(2) 眼露煞。
(3) 神怒。
2.黃疸:
(1) 眼白黃、皮膚黃。
(2) 由食物產生的變化:芒果、胡蘿蔔、南瓜。
(3) 長期素食者。
(三)脾胃病:
1.食道癌:
(1) 嘴角多細紋,唇薄。
(2) 下唇內側有紅斑。
(3) 困口鬚-易噎死或罹患食道癌。
2.胃癌:
(1) 困頸鬚者。
(2) 劍峰鼻、準頭尖。
(3) 法令鎖口或無法令紋。
(4) 環口黧黑。
(5) 食祿呈黑暗。
(四)肺病:
1.氣喘:
(1) 鼻翼薄。
(2) 朝天鼻。
(3) 氣喘發作時,上三白眼(下視),屬陰性喘,虛症;下三白眼(上視),屬陽性喘,實症。
2.肺結核:
(1) 鼻子高而薄。
(2) 顏面消瘦、恍白;下午面頰部呈現緋紅色,常伴有潮熱、盜汗。
(3) 舌邊尖紅,舌苔薄,脈細數。
3.肺癌:
(1) 杵狀指。
(2) 咳血。
(3) 肩窄、含胸。
(4) 頸長、缺盆滿。
(五)腎病─腎炎(醫源性):
1.腎衰竭:
(1) 耳黑。
(2) 耳有萎縮現象,色暗濁烏黑。
(3) 指甲上有白色橫紋
2.糖尿病:
(1) 指節氣凝、指甲翻白(末稍血循不良)。
(2) 手指節變黑,末稍(指甲根)退化。
(3) 腳及小腿的皮膚可能會光滑無毛而且萎縮;小腿前部可能會有呈線狀排列的小圓斑,邊緣凸起。
(六)婦科疾病:
1.白帶:
(1) 女子下巴多痘、疤痕或人中多痘。
(2) 女子鼻紅,月經不行。
2.卵巢疾病:
(1) 鼻孔下有紅紋,鼻孔旁紅。
(2) 臉上蝴蝶斑。
3.子宮疾病:
(1) 人中溝短於同身寸1/3以上,多為胞宮發育不良。
(2) 人中短促,子宮頸也短。
(3) 人中細長者,宮體也窄長,而且不易受孕。
(4) 人中鬆弛變長者,多見子宮下垂。
(5) 人中漫平者,多為幼稚型子宮,常見性慾低下,易發生血崩、滑胎。
(6) 人中上窄下寬者,子宮後傾,常經來腹痛,不易受孕。
(七)鼻病:
過敏性鼻炎:
(1) 過敏暈,也稱黑眼圈綜合症。
(2) 兒童過敏性鼻炎可見口唇鬆弛、常眨眼、眼袋青暗。
(3) 鼻翼附近有痣。
(4) 鼻(年壽)兩側有陰影。
(八)精神系統:
失眠
(1) 翻耳無垂珠。
(2) 下巴尖。
(3) 印堂氣色差或印堂窄。
(4) 神昏、神困,眼神呆滯。
(5) 眼眶四周灰暗。
(6) 夫妻宮、天倉有青筋浮起或凹陷,遷移宮有青筋。
望診時,務必注意『相不獨論,病不獨取』的觀念,亦即須知五官形局配位法,從整體論斷,方可診斷無誤。

七、結論:
在早先的時代,對於疾病的診斷,全賴醫者與病人之間感官與身體的互動,或者利用簡單的工具,從病人的形質、動態,以及呈現在外的徵兆等,以望、聞、問、 切,四診合參,綜合判斷後,找出疾病的原因,再從病因著手治療,往往能夠切中要的,根本治療,即所謂的「辨證求因,審因論治」。這種無須使用複雜的工具, 全憑對自然表徵的觀察與體驗,即能對疾病的病因、病機、病位,得到明確的了解,與現代醫學借助精密儀器或先進檢驗技術,來作為疾病的診斷工具,並無衝突, 可相互印證,相輔相成,皆有其可取之處。
著眼於現下科學昌明,有許多的人力、經費,投注於醫學工程的研發,不斷提升,卻鮮少有資源投入於傳統醫療智慧的傳承與發揚,先民從生活經驗中點滴累積的智 慧,得之不易,若因為學習不易,或無法用現階段的科學來闡述,就把他視為畏途而不加以重視,任他灰飛湮滅,實在可惜。然而我們常常發現,過去很多文化智慧 被視為不科學的觀念,經過時間的考驗,最後往往還是被認為是最合乎自然永續生存的法則。畢竟現有科學驗證以外的學問,確實存在,只是暫時無法用目前科學的 角度來檢測而已。
黃庭醫相學繼承中醫傳統理論、道家黃庭修練法及相學預測法,在臨床應用上,其正確率相當高,也常能治病防病於先著。只是這項診治法,需要相當程度的經驗與 修練,心領神會,方能作出準確的診斷,在教育傳承上有相當的困難度,以致不易推廣速成。但是身為一個傳統醫療的從業者,我們希望盡自己一點力量,投入於傳 統智慧的探索與保存,也希望更多的同道加入,讓先民努力的成果,不至於在我們這一代流失。

八、參考書籍:
1. 周楣聲:黃庭經醫疏,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安徽1991;6。
2. 周楣聲:黃庭經醫疏,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安徽1991;6。
3. 周楣聲:黃庭經醫疏,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安徽1991;7。
4. 周楣聲:黃庭經醫疏,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安徽1991;6。
5. 周楣聲:黃庭經醫疏,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安徽1991;11。
6. 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8;2:303。
7. 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8;1:3。
8. 清‧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8;1:874。
9. 盧澤民:身體檢查與病史詢問指引,藝軒圖書出版社,台北1998;158。

黃庭醫相學望診應用篇-鼻病望診
作者:林源泉

本篇文章所謂的「一般鼻病」泛指所有的鼻病,主要表現有鼻塞、鼻癢、眼癢、偏頭痛、胸悶、咳嗽、鼻涕倒流、咽癢、咽中有痰等症狀,與現代醫學所說的過敏性 鼻炎、鼻竇炎、慢性鼻炎等病相似,它們是台灣最常見的鼻病類型,屬於綜合型證狀。但在本文並未詳細區分,而是把它們都結合在一起,一方面因為西醫的分型對 於望診的診斷並無直接幫助,只要有上述症狀,即可依照中醫的八綱辨證來分型診治,如肺虛型、脾虛型、腎虛型、肝膽濕熱型等證型。另一方面,希望醫師不要拘 於現代醫學病名概念,而能夠直接透過望診,觀察出患者的鼻病及過敏症狀。
鼻病的望診首先要注重鼻子及其周圍的部位,如患者的臥蠶部位是否泛黑或泛赤?鼻鞍部位是否腫脹?是否氣滯或氣結?準頭及鼻翼是否氣結?鼻樑是否彎曲?眼神 是否自然?眼睛中是否泛著淚光?仔細觀察,必能察覺出些許的差異,所謂「見微知著」,正是應用望診的心法。我們可經由患者的表徵,推論其內部的變化,包括 經絡與臟腑的病變。《史記》曾記載醫聖張仲景一見侍中王仲宣,時年二十,謂曰:「君有病,四十當落眉,落眉半年而死…」,可見當時仲景先生已經把醫相學的 望診發揮到極至,不僅預測當時王仲宣所患的疾病,甚至連他若沒有接受治療,會在二十年以後怎麼樣死亡的情景都先預測出來,難怪後世尊仲景為「醫聖」。
以醫相學來說,早期觀察出患者的鼻病是相當可能的,因為鼻病望診比較明顯,容易被察覺。雖然臨床上常遇到患者否認自己患有鼻病,但通常經過幾天後,患者會 說:「喔!原來我有鼻病,自己都不曉得!」或是說:「這不是正常的嗎?我以為每個人都這樣子。」故醫師對自己的望診應該要有信心,不要輕易受到患者的影 響。有了初步的望診結果之後,問診只是用來確認患者的疾病而已。
本文將提供真人圖片實際討論(本文所有圖片皆經患者本人書面同意),以作為各位醫師望診練習時的參考,若能配合臨床上反覆應用,熟能生巧,自然能夠能快速且正確診斷出患者的鼻病,從而建立醫師對望診的信心。

案例一、過敏性鼻炎兼胃熱之證

(一)望診部位及病態:臥蠶泛赤、準頭氣結、鼻下泛赤、地閣偏黃、鼻脊氣滯、鼻翼氣結、臉上痤瘡、下唇嫣紅。
(二)論述重點:臥蠶泛赤、準頭氣結、鼻翼氣結。
1.臥蠶泛赤:
觀察此患者下眼胞臥蠶的位置,可以發現膚色深淺黯淡不同,愈靠近下眼瞼處膚色愈暗赤,而離下眼瞼愈遠處則膚色愈淡,接近正常膚色,這種現象猶如一片薄霧籠罩在山頭上,愈近山頭其霧氣愈濃。
臨床觀察鼻子過敏者在下眼瞼二分之一近內側處泛赤暗濁較為深濃,和一般失眠的黑眼圈不同,且這位患者眼眶周圍亦無暗濁的情形,故可以推斷其生活睡眠的狀況應屬於正常,眼圈色暗不是失眠造成的。
2.準頭及鼻翼氣結:
觀察鼻子四周,可發現膚色不相同,呈現各種不同的訊息。首先看到準頭較圓,似乎有脹大欲破的傾向,可以感覺整個氣結聚於此。另外,在鼻翼的周圍也可以感覺 到膚色的差異,愈近鼻翼則其顏色愈深、愈濃、愈暗濁,如同山水潑墨畫一般,故可知其氣結聚於此。常人鼻翼膚色雖有淺深之別,但差異不大,非若鼻子過敏患者 如經云「?裹黃」一般。若再仔細審視其膚質腠理紋路,亦有小許的差異,如腠理的疏密、皮膚的緩急、紋理的走向等等,配合鼻下泛赤、下唇嫣紅及臉上痤瘡紅赤 等現象,可診斷該患者的臟腑必有內熱,甚至熱結在裡。
經云「準頭候脾,方上(鼻翼)候胃」,五官與五臟表裡內外本來就是互相透映,醫者若在準頭、方上見到細微之象,再配合其他型局的觀察,便可推知其腸胃應有 熱盛,甚至熱結的情形,大便多為數日一行,質硬難出,若非依靠某些藥物,大便恐難出焉。這類患者因腸胃熱素盛,對苦寒藥物的耐受性亦非一般人所能比擬,故 在治療此類患者的鼻過敏時,不能光用通竅解表之藥,必須配合苦寒瀉下及疏利之藥來調理腸胃,唯有脾土回歸正常的運作之後,肺金之竅才能通利,鼻子過敏現象 才能徹底治癒,而大便異常、面部痤瘡、臉色偏黃、下唇嫣紅等問題,也都能得到解決,此即標本兼治,畢其功於一役也。
案例二、

(一)望診部位及病態:臥蠶泛赤、鼻鞍腫脹、翼旁泛赤、準頭氣結、上眼胞略腫、鼻脊凹陷氣滯、鼻鞍部黑點子、法令深淺不一。
(二)論述重點:準頭氣結、鼻鞍部黑點子。
1.準頭氣結:
本例患者在五行格局上為土行金局之人,長相較為敦厚,肉多而不軟,肩背厚實有如水牛肩一般。在面相上為由字臉,由字臉的特徵是上停額頭較為狹窄,在五部之中,額乃屬心,額窄之人心神較為耗弱,即師門所云「由字額窄神耗弱」,上焦心肺之氣也相對不足。
其準頭圓而大,有脹大感,和鼻子的外型有點不相配,稍顯突兀。色稍紅,可以推知經脈之氣結於此,往上鼻鞍部色微暗黃,暗黃之色籠罩著鼻脊鼻鞍部,甚至眼眶 四周,猶如「一片薄霧罩草山,高低濃淡各不同」,色愈深,氣滯愈重,若再見鞍部的腫脹及黑點子,便可診斷鼻子過敏。
2. 鼻鞍部黑點子:
鼻鞍部的黑點子更是鼻子過敏的特徵之一,所謂「木腐則耳生,瓦濕則苔長」。詳文請閱本篇案例五中有關「鼻下黑點子」之論述。

案例三、


(一)望診部位及病態:鼻樑不正、鼻鞍腫脹、眼眶泛赤、天倉凹陷、法令紋無、過敏眼神。
(二)論述重點:過敏眼神、鼻樑不正。
1.過敏眼神:
過敏眼神的產生,是反覆鼻病所引發,尤其是過敏性鼻炎長期不癒,使得眼眶周圍不但色澤有異,時常眨眼,還形成一種特有而不自然的眼神。此種眼神經常出現於 嚴重的或反覆性的鼻炎患者,在台灣以過敏性鼻炎患者較為常見,也比較容易觀察。一旦出現過敏眼神,罹患鼻炎的機會就大增,再加上對鼻部的細微觀察及眼眶色 澤的辨別,八九不離十多有鼻炎久病難癒的病史。有時嚴重的鼻病患者,鼻部不一定有明顯變化,甚至眼周色澤亦無異狀,很難一眼望穿有鼻疾纏身的現象,此時若 能達到觀「神」或觀「靈」的境界,透過過敏眼神的掌握,還是能精確診斷鼻病。
2.鼻梁不正:
長期過敏會導致內在的鼻竇及鼻黏膜發炎及腫脹,並產生鼻塞、鼻癢的症狀,過度腫脹形成鼻瘜肉塞竅後,氣息流通不利,患者通常會代償性的以口呼吸。口腔雖可 流通氣息,但並無過濾的功能,長期以口代鼻呼吸,一旦感邪,容易反覆,甚則直入臟腑,造成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及正氣衰退的現象。長期的鼻子過敏不癒,造成內 部鼻瘜肉腫脹,由於瘜肉的擠壓及鼻竇發炎腫脹,進一步導致鼻中隔彎曲,外部的鼻鞍部也隨之腫脹,甚至見到鼻樑彎曲,子午不正。但鼻中隔彎曲者,不一定會有 鼻樑彎曲的情形。因此,當鼻中隔有偏斜時,無論鼻樑是否歪斜,首先要考量的就是鼻腔單側鼻塞,或是單側鼻黏膜腫脹的問題,患者會有單側鼻腔呼吸較為不順, 容易阻塞的情形,睡時打鼾的機率偏高。平素有睡眠障礙的人,外出時若需與人同房,見到此種鼻形的「室友」,最好敬而遠之,以免徹夜難眠。
一般來說,由鼻子過敏發展到鼻瘜肉腫大,甚者中隔彎曲,都要經過數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是以治療也非數日可癒,需與患者詳加溝通,以免功虧一簣。症狀至此,恐怕不是單用內服藥物所能改善,亦要配合外用噴鼻、藥物塗抹,甚至現代醫學外科治療來改善。
造成鼻瘜肉原因,一般可分為溼熱蘊積或寒濕凝聚於孔竅,邪久不癒,積聚所成,故醫者治療時,祇要從其型局及五官望診,再配合脈象,寒熱虛實即能了然於心。
除了前述的過敏眼神及鼻樑不正兩種現象外,這位少年唇較厚,唇厚的人一般食慾都不錯,注重飲食。美食專家大多唇厚,若加上「食倉」或「祿倉」有痣,幾乎都 難逃美食的誘惑。但若唇厚而法令紋淺或無,加上天倉處凹陷或青筋浮現,消化吸收功能會比較差,反而無福消受膏粱厚味。因為「思慮傷脾胃」,當人的心思有所 變動,有所慮,有所勞時,在天倉處也會有所引動。若法令紋變,唇色及唇口色異,即表示腸胃吸收功能受到影響。鼻病的病因有一部分是因免疫系統異常所致,而 免疫系統與中醫所謂的「後天之本」有密切關係,土為金母,脾土有礙不能金則金家難全。故在診斷鼻病時,應不忘觀察脾胃,才能釜底抽薪,根本治療。

案例四、

(一)望診部位及病態:上眼胞略腫、臥蠶泛赤、準頭氣結、唇表乾燥、臉上瘥瘡、三白眼、鼻鞍略腫脹、鼻脊氣滯。
(二)論述重點:鼻鞍略腫脹、上眼胞略腫、準頭氣結、唇表乾燥。
1.鼻鞍略腫脹:
此患者兩側鼻鞍部微浮腫,且顏色較暗濁,微有氣滯之象。鼻鞍部除見腫脹外,尚有色暈、腫痕,鼻子稜線也不明顯,上段接近山根之處色略白有光澤,接近年壽處 則略為暗濁,根據「司外揣內」的概念,可以研判鼻黏膜嚴重腫脹,鼻鞍附近的副鼻竇也有發炎的現象,可能會造成鼻塞。經聞診與問診,患者確實常常鼻塞,說話 時也出現鼻音,與鼻部望診所得的結論一致。
2.上眼胞略腫:
上眼胞浮腫以中醫的角度而言,是因為氣機不暢,引起眼胞內部氣虛濕滯而成。此類浮腫多因脾胃寒濕夾雜風邪,致使鼻黏膜腫脹。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研判,此患者因為嚴重的鼻子過敏現象,造成上眼胞浮腫。
3.準頭氣結:
準頭氣結是因為整個鼻黏膜氣滯腫脹,鼻腔氣血無法循行至鼻頭附近,造成鼻頭泛紅及氣結腫脹。據此推論,此患者鼻腔內部黏膜較乾燥,易破裂,甚者鼻黏膜會有乾燥長瘡或流鼻血等現象。
4.唇表乾燥:
唇表乾燥代表津液虧損,多因內熱較盛,造成肺胃津液不足,不能潤澤唇體四周。一般而言,這種乾燥現象大都是風熱,或是風寒久羈,鬱而化熱造成的。依據臨床 經驗推論,此患者素有過敏性鼻炎,纏綿未癒,近日復感風邪,風邪化熱,損傷津液,導致咽喉不利,唇表乾燥。從口唇黏膜觀察,可以推知肺虛津液不足,而且也 比較不能抵禦外來的風邪。

案例五、

(一)望診重點及病態:臥蠶泛赤、準頭氣結、鼻下黑點子、鼻鞍氣滯、唇表嫣紅、唇體乾燥。
(二)論述重點:鼻下黑點子、臥蠶泛赤。
1.鼻下黑點子:
上圖患者是學齡兒童,從其鼻部可以看見許多過敏的特徵,如過敏眼神、臥蠶泛赤、臥蠶略腫、鼻鞍氣滯、準頭氣結、鼻下黑點子、唇周泛黃等症狀。據臨床上觀察 及統計,鼻子附近的黑點子簡直可說是過敏性鼻炎的天生註記,鼻子過敏的人鼻下不一定有黑點子,但有黑點子的人大都有鼻子過敏等鼻病症狀,屢試不爽。
2.臥蠶泛赤:
之前曾提到「木腐則耳生,瓦濕則苔長」的觀念,此患者雖為學齡兒童,看起來身體狀況及氣色也還好,但若仔細觀察他的臥蠶位置,不但有薄霧般的泛赤,且輕度 浮腫。就中醫而言,上下眼瞼屬脾,下眼瞼臥蠶位置更是脾腎共同統屬。一般人認為小孩子大都無腎虛的問題,其實不然。
年輕的患者我們或許可以推論其縱慾過度,嗜好膏梁厚味,夜間工作或是網咖族,導致腎精腎氣過度消耗,而呈現腎氣虛的臥蠶泛腫。年紀較大的患者,腎氣因自然 耗損而致腎氣虛之證,其臥蠶部不僅浮腫,眼神也會呈現疲憊之態,並常伴有眩暈耳鳴、腰膝酸軟等症狀。
但是,小孩子的腎虛問題從何而來呢?小孩子的腎虛多數是先天因素造成的,如現代父母大都比較晚婚,加上缺少運動及環境及飲食上的污染,導致精子活力不足, 卵子過度成熟;懷孕時使用藥物不慎,或是早產等因素,都有可能導致小孩子的先天不足。甚至幼兒施打的疫苗也有可能導致腎虛,這個現象不但許多中醫前輩憂 慮,國外學者也做過這方面的統計,他們懷疑過多的疫苗可能導致人體免疫系統無法對過敏作出正確的反應,而致變態性過敏反應反覆發作。上述這些情形,都可能 是導致小孩子腎虛的原因。腎虛造成肺氣亦弱,所以在治療過程中,病情容易反覆,較難治癒。

案例六、


(一)望診部位及病態:鼻孔露竅、鼻柱長直、印堂鎖眉、眼眶泛赤、鼻鞍氣結、鼻鞍腫脹。
(二)論述重點:鼻孔露竅、印堂鎖眉。
1.鼻孔露竅:
一般來說,鼻仰鼻孔露竅的人,因孔竅較寬,接觸外界空氣的面積較大,呼吸會比一般人順暢,身體也比較健康。這類鼻孔結構,在清爽潔淨的環境裡,可算是一項 優勢。理論上,在台灣這種亞熱帶溼熱型氣候地區及其他熱帶國家,這種鼻孔也是一種較為舒適的鼻形,因為散熱較快,不易聚熱。然而由於台灣的空氣品質低下, 擁有這種鼻形未蒙其利,反受其害。外露的鼻孔有如一把吸塵器,將空氣中大量的粉塵及污染物吸入鼻腔,使鼻黏膜及鼻毛負擔增大,長此以往,過濾空氣的功能必 然下降,造成肺、支氣管及鼻腔的敏感性增大。兒童或體虛之人有此種鼻形,空氣雖然易入,但不易凝聚,反而使得陽氣易散於外,外邪趁虛而入。
具有這種鼻竅的兒童一般體質較為虛弱,易感風寒表邪,罹患過敏性鼻炎的比率也偏高,常打噴嚏,眼睛赤紅且眼睛癢,多虛痰,易咳嗽,甚者氣喘等,個性上較浮躁,心性不易專一。另外,因為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虛不固多伴隨有頻尿的現象。
另外,此位小朋友鼻柱較長,屬於寒帶氣候形的鼻子。鼻長的人,鼻內鼻毛甚多,黏膜潤澤,過濾功能好,溫度調控性佳,聚熱效果好,氣易聚而耐風寒,故寒帶地 區的人鼻形大多較長。以常理來論,此種鼻型比較不耐熱,若搭配露竅的鼻孔,應可補足露孔的缺失,但在污濁的環境中,卻是弊多於利,因為邪雖易入而難藏,一 旦邪氣深進而入於竅,反而易藏而難出,鬱久化熱,留連不去。所以,鼻柱長兼鼻孔露竅是屬於病情初起易治,久則難癒的鼻形。
2.印堂鎖眉:
「印堂鎖眉」是指兩端眉毛向印堂延伸,使得兩眉幾乎連成一線。印堂可以觀察一個人的胸懷與心性,小孩如果有「印堂鎖眉」的特徵,他的形質可能特別的不好, 而且比較調皮搗蛋,心神不定,難以專心。所以印堂及山根有雜毛者,建議定期拔除,一方面使心肺無礙,氣血流暢;另一方面心胸也會較為開闊,不會斤斤計較, 分兩必爭。
結語
上述內容主要是敘述耳部的望診與鼻病的關係,及臨床上如何使用望診來診察鼻病的案例,這些都是我多年來在臨床上用望診來觀察病人及治療的心得,在此主要的 目的是拋磚引玉,希望在醫療儀器如此發達的環境下,中醫師如何發發自己的長處及保留先賢和疾病鬥爭的經驗,尤其是如何利用望診來治病?
清朝吳謙先生在醫宗金鑑四診心法篇的序中提到「醫家造精微,通幽顯,未有不先「望」而得之者,近世惟事「切」巧,不事「望」神,大失古聖先賢之旨。四診要 訣,實該望、聞、問、切之道,使後之為醫師者,由是而教;為弟子者,由是而學,熟讀習玩,揣摩日久,自能洞悉其妙,則造精微通幽顯也,無難矣!」因此古人 所謂「望而知之為之神」?是望診的發揮,當然四診各有所長,故作為一個中醫師當然必須四診和參。
在師門的傳承中有一句話說:「看病問診是庸醫。」這句話並不是歧視問診或是忽視問診的重要性,而是在師門中看病的順序是以望、聞、切、問為其先後,當一個 病人從門外走入診間到候診區,再從候診區走到診療的座位上時,醫師的望診、聞診已經在進行當中,在切完脈的同時望、聞、切三診已經大略的完成了,醫生可請 病人至此時先不要講述需要看診的病情,然後醫師先大略講解病人的體質,痼疾和新疾的狀況,及需要治療的項目等等,不管是不是病人此行來治療的目的,或是不 要治療時可能導致的比較嚴重的狀況,在醫生問診之前可以先講述讓病人參考,這就是師門的「看診方式」。問診只是考驗醫師自己是否能把病患的疾病疾病診斷出 來,及用來加強自己對疾病的判斷而已,並不是要一個病人從頭問到尾,毫無重點的地毯式搜索,一個新醫師和老醫師最大的不同是老醫師能夠很快的抓到疾病的重 點。
因此我常跟學生說:「看病看得快並不是草率,而看得慢也並不是仔細。」而是要知道疾病的重點所在,能分清楚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剛的屬性,也就是我常 說的:「分虛實、別?假、思形質、立方藥。」醫生至此看病有何難呢?故我僅將我的看病模式提供大家作一個參考,不管時代如何的變化?儀器如何的發達?也許 西醫醫療儀器是一代比一代更強,但我們我面對的始終是『一個生病的人』,一個會生病的人,這並不是說儀器不可靠,因為中醫還是要用中醫的方式看病,依照中 醫自己的辨證思維,而不是依靠儀器來看病來診斷。也許很多人可以說自己的生理知識勝過古人,甚至於醫療知識勝過古人,但卻很少人說自己的醫術勝過天士、仲 景、扁鵲等等的名醫。我們同時也看到大陸許多名老中醫不懂現在的醫理,他們只是讀古代醫書而已,就能夠把現代許多複雜的病治得很好,大多數的醫師是望塵莫 及,這就是我們現在的問題?不知到各位醫師以為如何呢?想一想自己以後應該如何繼續下去呢?你行醫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以上多篇是摘錄自黃庭醫相學鼻病望診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