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家共產黨員,卻堅持不入黨;半生與書為伍,卻寧願將畢生藏書,悉數捐給兩間大學圖書館,「無人記得我唔緊要,起碼有人睇過我嘅書。」回歸前在左報任職,六七暴動期間,因為一句話,被打成反共份子,埋首書海避世,誤打誤撞,卻成了研究廣東戲劇的專家,「以前我有個專欄叫通天曉,但人生條路點走,天曉得。」他是96歲的老左文人胡振。
記者:呂麗嬋 攝影︰陳奕釗
月初,一篇關於舞台劇1967的報道見報,翌日就收到胡振的來信:「追隨我澤東五、六十年,現在才知道,真理是甚麼。」久違了的手寫信,筆跡龍飛鳳舞,就像他居住的鰂魚涌唐樓,綠白色的地磚,牆上掛滿老照片,舊書舊剪報放滿一地,時光像停留,回到一貧如洗的五十年代,「加入共產黨,好處係連西裝皮鞋都有供應,依家自給自足,辛苦啲,但日子一樣咁過。」
胡振是研究廣東戲劇的專家,中央圖書館就收藏了他十幾本著作。翻開他寫的書,封底都寫了一句親切的廣東俚語:「好東西,買就買,唔買就吧」,「呢句話,源自鼎湖山老和尚賣自製百草油叫賣句。」有麝自然香,一點傲骨一點幽默,「到咗我咁嘅年紀,仲有咩求?」經歷抗戰、國共內戰,走難移民,六七暴動,胡振的人生,像百年劫難史,困乏卻多情。
「一個人,夠食就得。」貧病年老,連最心愛的藏書,都悉數捐出,「都係身外物,仔女無書緣,死咗帶唔走,捐晒去,個人都輕鬆啲。」十多年前開始,他便將身邊的藏書,分批捐給港大。記者翻查2008年港大圖書館的年報,就紀錄了他捐出36箱書。而在中大,更設有「胡振先生收藏戲劇書籍室」,是他透過己故中大教授、著名劇作家姚克,存放在聯合書院的圖書館。
「線裝書南音三籟,一套有四本;仲有本叫甲骨文,都係我珍藏好多年嘅書,港大係殖民地大學,少中文書,我希望呢啲書,年輕人有機會讀到。」因看透殘酷黨爭而堅拒入黨,共產的意識,卻早殖根在這個老左的血液,未因「富起來」而走了樣,「依家啲人反共,但喺我成長嗰個年代,共產係先進思潮,你唔信共產,等同擁護封建思想。」
1918年出生,父親是碼頭工人,由爸爸到姐夫到妹丈,都是共產黨員,生於紅色家庭的胡振,年少時已獲安排加入核心組織工作,「進記行專代理油鹽,三十年代,係共產黨嘅秘密通訊處。」那個年代,讀書識字是奢侈品,胡振對知識近乎狂熱,祟拜梁啟超,「佢都係新會人,住茶坑鄉,最後俾人清算,祖屋都拆埋…」敵友難分的政治局面,自古皆然,他直言,任誰都難以獨善其身。
49年中共建國,地下黨再無存在價值,輾轉來到香港,56年左派報章晶報創刊,他獲邀加入,經歷滿地菠蘿的1967,「編委會開會,席間有人提出提早收回香港,人人拍手讚好,只我一個反對,話中國未加入聯合國,會被世界孤立……」力排眾議的結果是被孤立,原本親密的同事,不再與他同枱食飯。「只要入黨,就唔能夠獨立思考,有懷疑,就係黨性唔夠,唔單止做唔到大官,仲會惹禍。」
性格與世無爭,乾脆寄情讀書,「文革破四舊,香港左派報章響應,有人提出要燒掉收藏的舊報紙,啲合訂本一箱箱咁搬咗嚟晶報…嗰時開始,日日剪存戲劇資料,搜集珍貴手稿劇本。」現代戲劇不受重視,他決心補白,整理發霉史料,考據由清末到七十年代的戲劇發展,由紅船戲班、靚次伯,寫到紅線女和南海十三郎,結集成書出版;又在集古齌大手購入古籍。
「六、七十年代,好多古書一堆堆攞去燒,嗰時覺得係搶救文物,飯可以唔食,書一定要買。」曾幾何時,視如命根的寶物,人生走了一圈,又將它統統送走。「好多嘢,留住都無用。」長年獨居,經歷四段婚姻,兒子緣薄,很少聯絡,這天,長居內地的72歲女兒,來港探望他,「佢隻腳唔好,一個人喺度,好擔心。」也已是古稀老人的獨生女說。
「人總難免一死,與我同輩嘅,好多都已不在。」元配夫人抗戰時過世,同代人包括羅孚,早前也已離世,八十歲結第四次婚,「係同鄉,細過我一半,話想照顧我......」未及感恩,年輕太太已挾著財物不知所蹤,「喺內地報咗公安,至少阻止到佢申請嚟香港……」人財兩失,又再孓然一身,回望過去,他說計較不了太多,「以前我個專欄叫通天曉,但人生條路點走,天曉得。」他說。
記者:呂麗嬋 攝影︰陳奕釗
月初,一篇關於舞台劇1967的報道見報,翌日就收到胡振的來信:「追隨我澤東五、六十年,現在才知道,真理是甚麼。」久違了的手寫信,筆跡龍飛鳳舞,就像他居住的鰂魚涌唐樓,綠白色的地磚,牆上掛滿老照片,舊書舊剪報放滿一地,時光像停留,回到一貧如洗的五十年代,「加入共產黨,好處係連西裝皮鞋都有供應,依家自給自足,辛苦啲,但日子一樣咁過。」
胡振是研究廣東戲劇的專家,中央圖書館就收藏了他十幾本著作。翻開他寫的書,封底都寫了一句親切的廣東俚語:「好東西,買就買,唔買就吧」,「呢句話,源自鼎湖山老和尚賣自製百草油叫賣句。」有麝自然香,一點傲骨一點幽默,「到咗我咁嘅年紀,仲有咩求?」經歷抗戰、國共內戰,走難移民,六七暴動,胡振的人生,像百年劫難史,困乏卻多情。
「一個人,夠食就得。」貧病年老,連最心愛的藏書,都悉數捐出,「都係身外物,仔女無書緣,死咗帶唔走,捐晒去,個人都輕鬆啲。」十多年前開始,他便將身邊的藏書,分批捐給港大。記者翻查2008年港大圖書館的年報,就紀錄了他捐出36箱書。而在中大,更設有「胡振先生收藏戲劇書籍室」,是他透過己故中大教授、著名劇作家姚克,存放在聯合書院的圖書館。
「線裝書南音三籟,一套有四本;仲有本叫甲骨文,都係我珍藏好多年嘅書,港大係殖民地大學,少中文書,我希望呢啲書,年輕人有機會讀到。」因看透殘酷黨爭而堅拒入黨,共產的意識,卻早殖根在這個老左的血液,未因「富起來」而走了樣,「依家啲人反共,但喺我成長嗰個年代,共產係先進思潮,你唔信共產,等同擁護封建思想。」
1918年出生,父親是碼頭工人,由爸爸到姐夫到妹丈,都是共產黨員,生於紅色家庭的胡振,年少時已獲安排加入核心組織工作,「進記行專代理油鹽,三十年代,係共產黨嘅秘密通訊處。」那個年代,讀書識字是奢侈品,胡振對知識近乎狂熱,祟拜梁啟超,「佢都係新會人,住茶坑鄉,最後俾人清算,祖屋都拆埋…」敵友難分的政治局面,自古皆然,他直言,任誰都難以獨善其身。
49年中共建國,地下黨再無存在價值,輾轉來到香港,56年左派報章晶報創刊,他獲邀加入,經歷滿地菠蘿的1967,「編委會開會,席間有人提出提早收回香港,人人拍手讚好,只我一個反對,話中國未加入聯合國,會被世界孤立……」力排眾議的結果是被孤立,原本親密的同事,不再與他同枱食飯。「只要入黨,就唔能夠獨立思考,有懷疑,就係黨性唔夠,唔單止做唔到大官,仲會惹禍。」
性格與世無爭,乾脆寄情讀書,「文革破四舊,香港左派報章響應,有人提出要燒掉收藏的舊報紙,啲合訂本一箱箱咁搬咗嚟晶報…嗰時開始,日日剪存戲劇資料,搜集珍貴手稿劇本。」現代戲劇不受重視,他決心補白,整理發霉史料,考據由清末到七十年代的戲劇發展,由紅船戲班、靚次伯,寫到紅線女和南海十三郎,結集成書出版;又在集古齌大手購入古籍。
「六、七十年代,好多古書一堆堆攞去燒,嗰時覺得係搶救文物,飯可以唔食,書一定要買。」曾幾何時,視如命根的寶物,人生走了一圈,又將它統統送走。「好多嘢,留住都無用。」長年獨居,經歷四段婚姻,兒子緣薄,很少聯絡,這天,長居內地的72歲女兒,來港探望他,「佢隻腳唔好,一個人喺度,好擔心。」也已是古稀老人的獨生女說。
「人總難免一死,與我同輩嘅,好多都已不在。」元配夫人抗戰時過世,同代人包括羅孚,早前也已離世,八十歲結第四次婚,「係同鄉,細過我一半,話想照顧我......」未及感恩,年輕太太已挾著財物不知所蹤,「喺內地報咗公安,至少阻止到佢申請嚟香港……」人財兩失,又再孓然一身,回望過去,他說計較不了太多,「以前我個專欄叫通天曉,但人生條路點走,天曉得。」他說。
攝) | 攝) | 攝)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