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第八十四期 專題 預告
人
人
要剖析文化人類學書潮,除了由出版物的數量入手,還得請來這方面的專家來現身說法。人類學出身,現職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研究學院副教授,本身亦出版過《日本 AV 女優——女性的物化與默化》、《日本情色/華人慾望》和《由樂聲牌電飯煲而起 蒙民偉和信興集團走過的道路》等書的王向華教授會是不二人選。
牧場中的牛
根據美國人類學的制度,人類學有考古學、語言學、體質人類學與文化人類學四大分科,早在 1981 年入讀中大人類學,後於牛津大學取得社會人類學博士的王向華,一直從事有關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包括百貨公司八佰伴、日本 AV 產業、台灣文化政策、香港流行文化等等。
根據美國人類學的制度,人類學有考古學、語言學、體質人類學與文化人類學四大分科,早在 1981 年入讀中大人類學,後於牛津大學取得社會人類學博士的王向華,一直從事有關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包括百貨公司八佰伴、日本 AV 產業、台灣文化政策、香港流行文化等等。
對於書潮中的作品以不同物件、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王向華認為正常不過:「大學一年級的時候,老師跟我們說人類學就好像牛,牧場中不同地方的草都可以吃,研究對象不受限制,也不囿限於框架。」於是,人類學的世界中,有人研究打仗,有人走到亞馬遜河區,研究當地民族的本體論,但對王向華而言,研究題目永遠都是興趣主導:「就我而言,題目其實是因緣際會,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套,不能代表人類學。我喜歡看other cultures,看得愈多,愈能從比較中找到有趣的事。其實最重要的是不要太先入為主,覺得身邊所有事都是『正常』,我們必須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是世界上眾多方式的其中一種。」
讓對象的話被聽見
人類學研究講求第一身參與、觀察、記錄,以田野考察方式了解對象的觀點,但更重要的是,要讓沒有參與,甚至不同觀點的人也能明白整個研究,而整點現場感,又可怎樣營造?「首先要詳細描述現場,如 AV 片場、村落等的實況,因為人類學不是統計學,『人』在當中的角色很重;其次就要多表達被研究者的聲音,書寫時亦不要裝扮成一個客觀的研究者,被研究者的聲音也要記錄下來,所以會援引對話,以加強現場感與真實感。」
人類學研究講求第一身參與、觀察、記錄,以田野考察方式了解對象的觀點,但更重要的是,要讓沒有參與,甚至不同觀點的人也能明白整個研究,而整點現場感,又可怎樣營造?「首先要詳細描述現場,如 AV 片場、村落等的實況,因為人類學不是統計學,『人』在當中的角色很重;其次就要多表達被研究者的聲音,書寫時亦不要裝扮成一個客觀的研究者,被研究者的聲音也要記錄下來,所以會援引對話,以加強現場感與真實感。」
正正因為人類學的作品及知識成果是以述式的方法寫作而成,與數學式的書寫不同,因此較易理解人的行為。「如果你看過美國頂尖社會學雜誌,裏面的論文是用方程式寫的,但人類社會要用方程式去理解研究對象,會與人愈來愈疏遠,因為人的行為不可化約成數字,這做法太抽象,很難理解人類行為。」而相對其他科學研究,人類學的不同則在於其研究對象與人與關係。「人的行為與非人的物質如原子、電子、化學現象的基本不同,在於人的文化是由人創造,我們的研究對象是我們的產品,文化是人創造的,Natural Science則與人無關, 就如GiambattistaVico 在其著作 The New Science 所說,人文科學是一個比較能了解真實的科學,因為研究的東西是我們創造的,與物理學等不同。」
縱使以人類學形式書寫的作品漸見重要,但王向華始終認為人類學從未興起,甚至在現代資本主義學術世界會永遠處於邊緣:「這基於人類學的兩大傳統,一是不數量化,二是批判性強, 所以主流人類學家很少去理會政策問題,亦不會去附和當今權力安排。」但對於人類學作品對讀者的重要,則是肯定的,「人類學強調尊重差異,如性取向、種族、文化等不同,亦不會要求一個 universal understanding,因為這也是一種霸權心態,人類學的作品讓讀者學會理解不同的文化,我想這不止對香港,甚至對人類社會也有很大作用。」
如果要知道時裝潮流,可以走上街頭,看看街中各人的服飾打扮;如果要緊貼飲食潮流,盯住幾個著名食評也不會出甚麼大差錯;但如果要了解社會脈搏、學術發展方向,你要看書。
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一個社會的出版潮流、群眾閱讀口味,其實都在反映社會的大趨勢。今期《讀書好》以近年出版物中的人類學、文
化研究作品熱潮作為專題題目,與大家探討一下,書潮背後,究竟意味着甚麼。
化研究作品熱潮作為專題題目,與大家探討一下,書潮背後,究竟意味着甚麼。
一年以前,我們在第七十二期專題中以「大趨勢」為題,介紹了當時以網絡發展、資訊傳播、科技創新、能源開發等與未來生活有關的書籍,想不到一年後,我們又回到了出版物的種類話題上,不同的是,一年前,我們在向前看;一年後,我們在往回望。
乍聽之下,這兩股出版潮流似是兩個極端,但在我看來,它們其實是一體兩面,都是人希望認識現處境況的好奇心理︰我們是怎樣走到現在?我們將要往哪裏走去?
追尋人類文明史
假如你有瀏覽不同暢銷書榜的習慣,你或會發現,近年的暢銷書名中經常看見這些配搭:「你不知道的 XX 史」、「重返 XX 現場」、「為甚麼 XXXX」等,都是一些試圖以歷史來解釋今天的作品,而且出現的頻繁,愈來愈高。
假如你有瀏覽不同暢銷書榜的習慣,你或會發現,近年的暢銷書名中經常看見這些配搭:「你不知道的 XX 史」、「重返 XX 現場」、「為甚麼 XXXX」等,都是一些試圖以歷史來解釋今天的作品,而且出現的頻繁,愈來愈高。
這些作品當中,較遠的會有以醫學、環境角度着手,探究當代人類社會與文明的關係,如美國作家 Jared Diamond(賈德·戴蒙)合稱「人類大歷史」的三部作品,《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及未來》;也有以歷史、經濟學出發,解釋國家富裕與貧困之因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或將時序拉近一點,也有《革命分子耶穌︰重返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時代》、《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猶太人為何成功 ?︰一個猶太拉比對族人深刻的剖析與研究》等,就是香港的出版界,也推出了《韓瘋︰讓世人瘋狂的韓國現象》、《舌頭︰味覺現象學 II》等書,以不同事件、文化現象入手覺現象學 II》等書,以不同事件、文化現象入手,帶領讀者走進更深層次的分析與研究。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