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obostory.wordpress.com List

Friday, August 29, 2014

http://s.taobao.com/search?q=%C3%C9%CC%F1%C9%A8%C3%E8%B1%CA&suggest=0_4&wq=%C3%C9%CC%F1&suggest_query=%C3%C9%CC%F1&source=suggest&spm=a213y.6633709.5803581.d4908513&sourceId=tb.index&search_type=mall&ssid=s5-e&commend=all
黃子華棟篤笑 2003 - 冇碳用: http://youtu.be/PPGOSpiujPY

Thursday, August 28, 2014

香港獨立書店地圖(2014)派發地點~


「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
Kubrick-油麻地眾坊街3號駿發花園H2地舖
序言書室-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7樓
梅馨書舍-旺角西洋菜南街66號7樓
樂文書店-旺角西洋菜南街62號3樓
銅鑼灣駱克道506號2樓
1908 書社-尖沙咀北京道69號環球商業大廈2樓202室
讀書好棧-尖沙咀柯士甸路18號僑豐大廈2樓207室
吉光片羽-中環嘉咸街 32 號
Flow Bookshop-中環荷李活道38號永安樓1樓A室
PMQ 元創方-中環鴨巴甸街35號
富德樓-灣仔軒尼斯道 365 號富德樓
實現會社-灣仔軒尼斯道 365 號富德樓 2 樓
光華新聞文化中心-灣仔港灣道18號中環廣場49樓4907室
心燒食堂-銅鑼灣駱克道487號駱克駅22-23樓
森記圖書-北角英皇道193號英皇中心地庫19號
謝謝囉~

Wednesday, August 27, 2014

http://technews.tw/2014/08/27/pad-leads-reading-effect-badly/

Tuesday, August 26, 2014

/ 請不要在書店內用 wi-fi:香港獨立書店風景 /




廣東人有句諺語:「行得快,好世界。」

行得快,可能一頭撞上燈柱,這是梅馨書舍店主鄭廣文的人生哲學。開業 9 年的書舍,身處繁囂的西洋菜南街一棟唐樓內。進門前看到刻上店名的書法牌匾,心神立刻安寧下來。

人們走進書店內,往往會看到鄭先生坐在前檯,氣定神閒的按著電腦滑鼠。但如果你主動釋放善意,向他拋出一個友善的笑容,情感豐富的他絕對會給你大大的回報啊。

「我有一次看日本劇集《白色巨塔》,看到滿面淚水,那天店內有位客人坐在沙發,後來他付錢時一臉擔心問我,為什麼哭得這樣厲害?哈哈哈!

劇集中的醫生是個鄉下人,成績非常優秀,考進東大醫學院,成為醫生,出來以後在醫學方面非常有才華,娶了位名門妻子,一直爬向最高處。

到最後行差踏錯,從最高點掉了下來⋯⋯一個窮小子,奮力拼搏,向上爬,比所有人都優秀,可是走得太快,就從上面掉了下來。」

對啊,衝得太前,已經不能走回從前的生活,這是多麼可怕的事。大概鄭廣文先生也是這樣想,當初才毅然從經營多年的鞋業生意,轉為開二手書店吧,畢竟中文二手書的市場並不大。「我的人生怎樣過,是自己的事啊。每個人都有讓自己快樂的方式,我就很樂意花幾千元買一套線裝書。

人們常常害怕跟不上(潮流),朋友著我用 facebook、whatsapp,我說,有甚麼便撥個電話給我吧。有人們來到這裏,問我有沒有 wi-fi(無線上網),這對書店來說是種侮辱啊。我甚至會告訴客人,如果你要聊電話,請在店外。」

很佩服他能堅守原則,只順著自己的心意走。訪談一小時內,客人也來去不絕,他不時笑著打招呼,看來都是熟客。他愛書如命,精於評鑑書籍的印刷、釘裝、紙質和版本,所以店內收藏著各種珍貴古裝書籍。出版年代久遠的二手舊書,或價值連城,偏偏鄭廣文先生不願意拿來炒賣。

「看書最壞的習慣是,計較書本能為你帶來甚麼。人們見到你在看書,就問,你要考試嗎?如果你不是考試,為什麼要讀書?當然是去玩樂啦。很多人因為一種實在、短期的生活目標,才拿起一本書。

你拿起一本書,應該是有趣和開心的,舒服的坐在沙發上,你不覺得,這樣已經再無所求了嗎?」

鄭先生說,現在拿起一本書,是想了解作者看人生的方式,未必完全同意,但就像跟一個死去多年的人做朋友,知道他生活的方式。「書本可以帶給你這種(交流),讓你慢下來。」

他在日本旅行時,會觀察人們的閱讀風氣、看書人群的年紀、二手書店的裝潢陳設等等,發現那裏很多人看文學書、小說。站在地下鐵車廂內,起碼會見到 5 - 6 個人看書,年輕女孩會把書本放在手袋中。在拉麵店用餐時,旁邊衝進來一個男生,穿著西裝、拿公文袋,他一路吃壽司、喝啤酒,邊拿著偵探小說看。

然而,「在香港,求學時期已充斥著這樣一種風氣-你看小說,倒不如去炒股票炒樓,是在浪費生命,沒有好好規劃未來事業,會覺得,你怎麼在這大好時光看小說?

人不只需要技術,而是有感情,會坐下來,思考自己該過怎麼樣的人生。」步出梅馨書舍時想著,能夠相信並熱愛一件事情,直至年華老去,該多美好。

類學是永遠的邊緣 王向華

讀書好》第八十四期 專題 預告
要剖析文化人類學書潮,除了由出版物的數量入手,還得請來這方面的專家來現身說法。人類學出身,現職香港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研究學院副教授,本身亦出版過《日本 AV 女優——女性的物化與默化》、《日本情色/華人慾望》和《由樂聲牌電飯煲而起 蒙民偉和信興集團走過的道路》等書的王向華教授會是不二人選。
牧場中的牛
根據美國人類學的制度,人類學有考古學、語言學、體質人類學與文化人類學四大分科,早在 1981 年入讀中大人類學,後於牛津大學取得社會人類學博士的王向華,一直從事有關文化人類學的研究,對象包括百貨公司八佰伴、日本 AV 產業、台灣文化政策、香港流行文化等等。
對於書潮中的作品以不同物件、現象作為研究對象,王向華認為正常不過:「大學一年級的時候,老師跟我們說人類學就好像牛,牧場中不同地方的草都可以吃,研究對象不受限制,也不囿限於框架。」於是,人類學的世界中,有人研究打仗,有人走到亞馬遜河區,研究當地民族的本體論,但對王向華而言,研究題目永遠都是興趣主導:「就我而言,題目其實是因緣際會,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套,不能代表人類學。我喜歡看other cultures,看得愈多,愈能從比較中找到有趣的事。其實最重要的是不要太先入為主,覺得身邊所有事都是『正常』,我們必須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是世界上眾多方式的其中一種。」
讓對象的話被聽見
人類學研究講求第一身參與、觀察、記錄,以田野考察方式了解對象的觀點,但更重要的是,要讓沒有參與,甚至不同觀點的人也能明白整個研究,而整點現場感,又可怎樣營造?「首先要詳細描述現場,如 AV 片場、村落等的實況,因為人類學不是統計學,『人』在當中的角色很重;其次就要多表達被研究者的聲音,書寫時亦不要裝扮成一個客觀的研究者,被研究者的聲音也要記錄下來,所以會援引對話,以加強現場感與真實感。」
正正因為人類學的作品及知識成果是以述式的方法寫作而成,與數學式的書寫不同,因此較易理解人的行為。「如果你看過美國頂尖社會學雜誌,裏面的論文是用方程式寫的,但人類社會要用方程式去理解研究對象,會與人愈來愈疏遠,因為人的行為不可化約成數字,這做法太抽象,很難理解人類行為。」而相對其他科學研究,人類學的不同則在於其研究對象與人與關係。「人的行為與非人的物質如原子、電子、化學現象的基本不同,在於人的文化是由人創造,我們的研究對象是我們的產品,文化是人創造的,Natural Science則與人無關, 就如GiambattistaVico 在其著作 The New Science 所說,人文科學是一個比較能了解真實的科學,因為研究的東西是我們創造的,與物理學等不同。」
縱使以人類學形式書寫的作品漸見重要,但王向華始終認為人類學從未興起,甚至在現代資本主義學術世界會永遠處於邊緣:「這基於人類學的兩大傳統,一是不數量化,二是批判性強, 所以主流人類學家很少去理會政策問題,亦不會去附和當今權力安排。」但對於人類學作品對讀者的重要,則是肯定的,「人類學強調尊重差異,如性取向、種族、文化等不同,亦不會要求一個 universal understanding,因為這也是一種霸權心態,人類學的作品讓讀者學會理解不同的文化,我想這不止對香港,甚至對人類社會也有很大作用。」
欲看全文,請留意8月29日出版的第八十四期《讀書好》,或《讀書好》網上版網頁:www.books4you.com.hk 或到AppStore下載 讀書好App
《讀書好》第八十四期 專題 預告
人類學熱
如果要知道時裝潮流,可以走上街頭,看看街中各人的服飾打扮;如果要緊貼飲食潮流,盯住幾個著名食評也不會出甚麼大差錯;但如果要了解社會脈搏、學術發展方向,你要看書。
書之所以重要,是因為一個社會的出版潮流、群眾閱讀口味,其實都在反映社會的大趨勢。今期《讀書好》以近年出版物中的人類學、文
化研究作品熱潮作為專題題目,與大家探討一下,書潮背後,究竟意味着甚麼。
一年以前,我們在第七十二期專題中以「大趨勢」為題,介紹了當時以網絡發展、資訊傳播、科技創新、能源開發等與未來生活有關的書籍,想不到一年後,我們又回到了出版物的種類話題上,不同的是,一年前,我們在向前看;一年後,我們在往回望。
乍聽之下,這兩股出版潮流似是兩個極端,但在我看來,它們其實是一體兩面,都是人希望認識現處境況的好奇心理︰我們是怎樣走到現在?我們將要往哪裏走去?
追尋人類文明史
假如你有瀏覽不同暢銷書榜的習慣,你或會發現,近年的暢銷書名中經常看見這些配搭:「你不知道的 XX 史」、「重返 XX 現場」、「為甚麼 XXXX」等,都是一些試圖以歷史來解釋今天的作品,而且出現的頻繁,愈來愈高。
這些作品當中,較遠的會有以醫學、環境角度着手,探究當代人類社會與文明的關係,如美國作家 Jared Diamond(賈德·戴蒙)合稱「人類大歷史」的三部作品,《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及未來》;也有以歷史、經濟學出發,解釋國家富裕與貧困之因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或將時序拉近一點,也有《革命分子耶穌︰重返拿撒勒人耶穌的生平與時代》、《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猶太人為何成功 ?︰一個猶太拉比對族人深刻的剖析與研究》等,就是香港的出版界,也推出了《韓瘋︰讓世人瘋狂的韓國現象》、《舌頭︰味覺現象學 II》等書,以不同事件、文化現象入手覺現象學 II》等書,以不同事件、文化現象入手,帶領讀者走進更深層次的分析與研究。

Monday, August 25, 2014

陳無言剪報

馬吉按:謝謝陳進權先生提供陳無言先生文章的剪報。陳無言先生(1917~1996)是本港重要的書話家,文章曾在明報、新晚報、星島日報等發表,惜他去世時還來不及出版。本網有心收集無言先生的文章,將來或可結集出版。如各位有任何無言先生文章或資料,歡迎電郵至:frank@accwork.com。銘感。



星島日報星辰版一九七八年九月十一日


星島日報星辰版一九七八年九月廿四日


星島日報星辰版一九七八年九月廿五日


星島日報星辰版一九七八年十月十三日


星島日報星辰版一九七八年十月廿九日


星島日報星辰版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廿二日

星島日報星辰版一九八O年三月九日

星島日報星辰版一九八O年四月六日

星島日報星辰版一九八O年八月廿四日

Friday, August 22, 2014

【德式阅读的力量】一种习惯改变一个民族。

德国是个极度无聊的国家,你看不到10点还有人在饭店里吃的热火朝天的,你也很难每天见到人们兴高采烈的满大街狂欢,年轻人也并不经常聚拢在一起玩耍撒欢,整个德国给人的感觉就是一种安静的氛围,在这里人们无聊的只能看书了。。。所以这个无聊的国家出了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诗人。。。也因为读书才变得民富国强,这一切都与德式阅读息息有关。
德式阅读
到底什么是德式阅读,可以总结概括为、读书习惯、读书氛围、读书设施。或是您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德国特有的读书文化。当读书成为一种全民文化的时候,民富国强就不在遥不可及。
先来看一些数据调查,告诉你德国人读书状况:有91%的德国人在过去一年中至少读过一本书。其中,23%的人年阅读量在9到18本之间;25%的人年阅读量超过18本,大致相当于每三周读完一本书。书也成为了朋友之间最受欢迎的礼品。
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值得一提的是,在所有年龄段的人群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读书热情最高。对于德国年轻人来讲,读书就和他们的啤酒一样让人喜爱。
14岁以上的德国人中,69%每周至少看书一次;36%以上的人认为自己“经常”看书;22%的人看“很多”书;16%的人则有每日阅读的习惯,属阅读频繁者。
8000多万的德国人拥有全球第二大图书市场,年市场销售总额达96亿欧元。德国年出版新书9万余种,平均每万人11.5种。德国还是全世界人均书店密度最高的国家,平均每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
德国的读书文化
读书习惯:在德国随处可以看到正在阅读的人,车站、咖啡馆和草坪,这不仅局限于校园,而是任何场所,似乎每个人的背包里都有一两本书,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拿出来读读。
如果你在德国生活,你一定知道这里的图书是多么昂贵,就拿2012年的一本畅销小说《Er ist wieder da》为列,约在19.9欧(约170元人民币)。也正因为德国人喜欢阅读,德国亚马逊图书和阅读器kindle,一直销量不错。
但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有两点原因:1是喜欢纸质图书拿在手上的感觉,更为传统和真实;2是电子图书价格并不比纸质图书价格便宜很多。
他们还认为真正的阅读源自于书,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
德国人更喜欢阅读的是一些有深度、值得思考、震撼精神世界的文学作品,以2013年最受好评的6本书为例:《波比和流浪汉:一只改变我生命的猫》;《战争小孩打破沉默》;《漫漫自由路》;《病愈密码:六分钟病愈方法》;《百岁老人跷家去》;《狐狸谷》。
读书氛围:读书应该是除了足球之外的,几乎全民都喜欢的一件事,无论男女老少,达到了平民阅读,他们认为读书可以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他们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想法,促使他们不断的阅读。
此外,德国人认为,阅读关乎国家未来,经常性大量的阅读,能够使青少年更好地掌握读书技巧,迅速提高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除了家长和学校的督促,政府也把阅读视为一项儿童启蒙的社会工程。5年级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张赠券,免费在图书馆领取一本书。
德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培养他们对书籍的兴趣。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玩具就是图书。父母还会在每天睡前为他们读书或和他们一起阅读。德国的小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并不多,通常中午或下午2点左右就放学了,而图书馆会在课余时间为他们举办各种朗读活动。中学时代老师会布置主题性作业,需要学生大量阅读材料书籍以便完成作业。
几乎每一个德国家庭,都有书架,或设在书房,或摆放于客厅,似乎成为了家里的一件装饰,但很多德国人的书架上的书,他们几乎全部都阅读过。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一百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读书设施:德国有将近7700家的书店,书店工作人员则约为31000名,到处都可以见到书店,无论是市中心的大型图书商店,还是车站的小型图书店或报刊亭,如果你留意观察,会在很多社区附近找到一个像电话亭一样的小亭子,里面放满了二手图书,这就是公益免费借书亭,你可以免责在这里借到自己想要阅读的图书,或是可以把家里看过的图书放进来供他人阅读,全凭自觉。
通常书店内部的环境都十分安静、幽雅,很多大型书店内,或小型书店门口都有可以喝咖啡阅读的地方,或是提供免费阅读区,即便你没钱购买,但只要你愿意阅读,你完全可以坐在这里看上一整天,是不会有人因为你只看不买驱赶你的。
大型书店也经常会举办一些读书会或朗诵会,来提倡人们阅读,并喜欢上阅读。这里不会因为利润原因只出售大量的畅销书,也是会照顾到各个阅读人群的需要。
如果你的读书感兴趣,同时喜欢淘一些已经不再发行的图书,可以到当地的跳蚤市场或是一些并没有任何名气的二手书店淘到一些不再发行或特别意义的图书。
除了民众的读书设施外,每年德国法兰克福和莱比锡都会举办书展,作为一种图书文化和商业的交流平台,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世界各大图书出版商到这里参展。
德国的图书馆
德国有1.4万多个图书馆,藏书约1.29亿册。每个城市都有市立图书馆,区里也有各自的图书馆,而且一定是建设在当地最繁华的地段。许多图书馆通过组织作家演讲会、举办文化活动等,使自己更具吸引力。小镇里往往也有图书馆。没有固定图书馆的乡村则会定期有流动图书馆,方便居民借阅图书。人们只要花约10欧元办一张年卡,就可到图书馆自由借阅图书。在公立图书馆,看书则是完全免费的。
不得不介绍的几个德国图书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国家图书馆,属于非借阅图书馆,成立于1946年,设在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承担着从1913年以来所有德语出版书籍的保藏工作。
柏林国家图书馆,其历史可追溯到1659年的前身德国皇家图书馆,以大约一千万的藏书量成为德国最大的综合性图书馆。
德国的乌尔姆威布林根修道院图书馆,建于18世纪,是德国南部最著名的洛可可式建筑。以高雅的氛围为文化活动提供使用场所,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图书馆。
德国沃芬布托奥古斯特公爵图书馆,成立于1572年,是德国典藏、修缮古籍的国家级图书馆,古籍典藏的数量以及修缮维护的技术皆是欧洲之冠。
曼海姆伊斯兰图书馆,是欧洲最大的伊斯兰图书馆,拥有25000册图书,准备将藏有量扩增到10万册。
海德堡大学图书馆,是德国最古老大学的图书馆,藏书260万册,其中拥有6000多册珍贵的手稿和古代印刷本,和极为珍贵的14世纪手本。世界顶级名校的图书馆排第5位。
除此之外德国各个高校的图书馆也是可圈可点,比如柏林洪堡大学图书馆被视为无法打盹的图书馆,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图书馆,彰显了艺术气息,德国科特巴斯大学图书馆更像是一个现代博物馆,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图书馆,则采用环保材料和自然采光系统,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如果有几乎不放把图书馆作为你旅游途中的一道风景看一看。
读书背后的故事
德国可以算是民富国强,背后一定是一种文化力量在推动着,那就是阅读的力量;中国人发明了造书的纸,但喜欢阅读的人越来越少。
我们在不断感叹德国制造的同时,感叹德国强势维持欧元区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德国的大学和图书馆一定是当地最经典的建筑并建议在交通最方便的地段,也没有注意到德国是世界人均比例最大的普通阅读者群,更没有注意到德国人对知识的尊重和阅读的态度。
今天整个社会都表现的浮躁不安,在地铁上,大家忙着刷微博,刷消息,看八卦,浏览论坛,因为无法理性的筛选,接受了太多的垃圾新闻和消息,阅读了太多的不良和过激的图片,自然的在一个浮躁不安的环境,心灵和精神世界又多了一份敏感和惶恐。
就是因为信息爆炸,我们养成了一种叫做“浅阅读”的快餐式阅读方式和习惯,大家的阅读量可能是在增加,但阅读质量却不一定能得到保证,我们又有多少人会在这个时代,真正的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放在一本能够净化心灵,提升精神生活的书上呢?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坐车的时候放下手机,拿上一本书读一读;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不再被浮躁缠身,清心寡欲的读一本书;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不再以所谓的“浅阅读”为荣,而花时间去读一本真正的好书。
网上看到有一张图名为“德国玻璃墙图书馆”的照片,有谁知道这个图书馆到底在哪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