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bobostory.wordpress.com List

  • 13 Things I Found on the Internet Today (Vol. 750) - [image: 13 Things I Found on the Internet Today (Vol. 750)] 1. These incredibly vibrant portraits of 1930s High Society by Madame Yevonde A forgotten mast...
    1 week ago
  • August 2025 Patreon round-up including Advanced Script for Journey Through Twin Peaks narration & Twin Peaks Conversations podcast - Americana is the theme on Patreon this month as I continued, for the top patron tier, a conversation with *David Lynch's American Dreamscape* author Mike...
    1 week ago
  • Classics (十三經) - 作為中國人,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也讀過《十三經》的一些篇章,諸如《禮運.大同》或《詩經.關雎》等等。就算沒有認真去讀,都會念幾句《論語》、《孟子》。年輕的時候,很喜歡讀蔡志忠先生的漫畫,後來又讀了不少南懷瑾老師有關儒、釋、道的著作,卻從沒有認真把 《十三經》拿起來讀。最近我終於下定決心,把《十三經》好好認真地讀一...
    3 weeks ago
  • 司徒道世、古蒼梧、《金線》 - 一疊舊《周報》 我手上有一疊跟隨了我二十多年的舊《中國學生周報》,而這疊《周報》是更早年的一九五七年的。 五七 … 繼續閱讀 司徒道世、古蒼梧、《金線》
    5 weeks ago
  • Piero and Me - I’ve published some personal reflections on Piero Sraffa in the latest New Left Review.
    4 months ago
  • 又一匹藍馬奔馳去了 - 今日金炳興在臉書上傳訊我:震鳴七月五日晨因癌病走了!黯然! 震鳴(吳振明)吳昊(吳振邦)兄弟是香港一九六零年代開始寫作的作家,也是藍馬現代文學社的文友。當年社刊《藍馬季》創刊一期即財困,幸得古蒼梧及他們兄弟倆加入,才得以繼續出版,居功至偉! 二零一三年吳昊突然離世,我寫了〈聞吳昊逝〉 ,其後遠居多倫多的震鳴...
    6 months ago
  • 溫度日記 APP:用柔美的手繪插圖來療癒你的心、豐富你的手帳日記!(Android、iOS) - 無意中看到「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赫然驚覺,原來我們每天的生活早已被社群網站、即時聊天軟體攻佔已久,忘了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寫一段文字或是陳述自己的心靈告白,或為自己那荒蕪的一方天地灌溉過一滴水分呢? 吉娜承認自己心癢了!因為溫度日記不僅僅是日記網站、線上日記或是日記App,他更像是一個文字...
    1 year ago
  • 溫度日記 APP:用柔美的手繪插圖來療癒你的心、豐富你的手帳日記!(Android、iOS) - 無意中看到「溫度日記 Hearty Journal」,赫然驚覺,原來我們每天的生活早已被社群網站、即時聊天軟體攻佔已久,忘了有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寫一段文字或是陳述自己的心靈告白,或為自己那荒蕪的一方天地灌溉過一滴水分呢? 吉娜承認自己心癢了!因為溫度日記不僅僅是日記網站、線上日記或是日記App,他更像是一個文字...
    1 year ago
  • 翻译:巴迪欧《真理的内在性》第二章四种有限类型的辩证法 - 第二节 辩证法 就某一类消极有限性而言,这绝不是一个将无限性与有限性相对立的问题。因为所有真正的力量最终都需要在有限记录(registre )中运算。问题在于,要假设出一种积极有限性,而这种有限性不会成为无限性的消极废值。 一、主要假设 既然如此,我提出以下假设:要想有真正的活动,要想让有限的东西...
    3 years ago
  • 【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 - ​ 【藝術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 脫口秀大會第四季的slogan「還是生活最幽默」,周奇墨決賽的段子顯示他對生活的敏銳觀察,加上深厚的表演經驗,更有第三季跌跌撞撞的表現,殺君馬者道旁兒的網路磨難,讓他從線下小劇場到線上綜藝節目表演的交換舞台,更小心拿捏那條線。更難得的是笑果文化在打造激烈的脫口秀大會喜劇擂台同時...
    3 years ago
  • 林樹勛:馬吉〈臭屁〉的美感──兼讀其文集《時日悠悠》 - 馬吉文集《時日悠悠》,有一篇題為〈臭屁〉,全文如下: 兩口子睡在床上,意旺忽地在 … 繼續閱讀 →
    4 years ago
  • 蘇賡哲 : 他做不成杜月笙 - 杜月笙 舊書商回憶錄之四十 包括蔣介石在內,很多人喜歡和杜月笙稱兄道弟。因為任你有天大難題求助於他,他都若無其事,「閒話一句」就替你解决了。 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但杜月笙的本事正在於,他要你還的人情債,即使是加倍奉還,必定是你還得起,樂於償還的。 奶路臣街有一位常作杜月笙狀的書商,他...
    5 years ago
  • 侶倫的《窮巷》 - 香港文苑書店1952年初版。書影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香港文苑書店1952年初版。書影來自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窮巷》是侶倫第一部長篇小說,1948年動筆,隨寫隨刊於夏衍主編的《華商報》副刊《熱風》上,由1948年7月1日起,連載至8月22日止,共約3萬6千字。恰遇夏衍離開報館,新人上場,編輯方...
    5 years ago
  • 蔡浩泉、張灼祥、西西、張海素、鍾玲玲、馬康麗1981年照片 - 鬍鬚張和大頭蔡 Victor Hui:應該在西貢,約一九八一。阿蔡怕冷,張校長穿背心,他要穿羽絨。他的皮包裡長期塞著這類外套和其他衣物、雜物,隨時可以「走路」的樣子。這是一次素葉和大拇指的聯合郊遊,為何有此一遊?Sorry,唔記得咗。 (圖片來自蔡浩泉臉書專頁2019年9月1日) (評論來自《大拇指》...
    6 years ago
  • 《羅馬教皇譜》( "The Popes, A History") - 剛讀完諾域治(John Julius Norwich)在2011 出版,談羅馬天主教廷歷史的《羅馬教皇譜》( "The Popes, A History"),甚感暢快,因為這本書把我一向有極大興趣,但又所知不多,而天主教會一向不讓教徒了解的教會歷史和280位教宗的強項弱點都一一抖出來了。 諾域治的《羅馬教皇譜...
    6 years ago
  • 杭寧遊記 - 我的藏書裡有二部古籍和西湖相關,一是《御覽西湖志纂》,一是《西湖志》。
    7 years ago
  • 奇怪的共犯論:又名「千錯萬錯都是馬英九的錯」 - 一直不討論關於香港立法會議員因宣誓不合規格而被取消議員資格一事,是因為此事太無聊 … 繼續閱讀 →
    8 years ago
  • 來看文學吧 - 四月開始在港台31 台主持文學清談節目「文學放得開」,逢周三晚十一點至十二點播出,當然很多人是在網上看直播或重播的。同一系列還有「哲學有偈傾」和「歷史係咁話」,另外兩晚是「講女時間」和「雄燈區」,講男女話題。男女話題當然是比較大眾的,而文史哲的節目則在特定族群之間引起注意,比如「哲學有偈傾」的聲勢很好,...
    8 years ago
  • 《別字》試刊號第二期出版﹗ - 立即下載:《別字》試刊號第二期 《字花》的網上純創作誌《別字》登場了! 「別字」一名,既有別冊之意,更寄望透過網上平台,另闢傳播門徑,開拓閱讀體驗。 暫定三個欄目,「透光」的作品從自由投稿中特別挑選,「有時」配合《字花》徵稿或另設新題,「極限」則專載萬字長篇。 試刊號第二期,以PDF形式呈現,供各位下載...
    8 years ago
  • 淫幕GAGAGA! - 終於決心寫寫Guilty of Romance的配樂,research時發現園子溫又拍了新戲,光是Trailer 就令我興奮得要命!這音樂,這色彩!怎麼悄無聲息?原來尚未公映。(香港公映日期:23/3/2017)一查,去年11月在亞洲電影節的Roman Porno 專場上映過...
    8 years ago
  • - 從工廈前往中學。在停車場有極殷勤的司機。上車,扣安全帶,衣袖立即被沾濕,環顧,一地染血的衛生綿。我大驚。司機說,小姐,我有怪病,耳朵不斷流血,妳說怎麼辦。只能一直在車廂裡囤積衛生綿呀。我在狹小的車廂裡,被染血的東西逼得無處容身。半站起來。司機繼續抱怨說,其他乘客都沒意見,為甚麼妳如此挑剔。 他送我去了...
    9 years ago
  • 东京艺术书展 x 香蕉鱼书店 - 继2011年受东京艺术书展主办方的邀请后,2015年9月19日到9月21日,香蕉鱼书店再次出发,参加我们的第二次东京艺术书展。这一次,两位创始人将亲自前往东京,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出版单位一同展现艺术书和 zines 的出版文化。 2015年东京艺术书展,至今已举办第七届,每年活动将聚集来自世界各地超过3...
    9 years ago
  • 乌托邦遗迹 - [image: uploads/201510/18_114414_s1.1973peterderret.jpg] [水瓶节,宁宾,1973年。摄影:Peter Derret] 乌托邦遗迹 欧宁 宁宾(Nimbin)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东北部山区的一个小镇,因1973年举办水瓶节(Aquarius Fes...
    9 years ago
  • 自由路艱:再思肖友懷事件 - 文:野莩遣返或特赦肖友懷,無絕對之可不可行,但決定時當先考慮法理依據,而非道德情懷。我曾就此事詢問一位在入境處工作的朋友,她的答覆非常簡單:「1. 依法當遣返事主;2. 父母非港人,事主不能申請單程證;3. 除了酌情,事主無其他留港途徑。」那麼酌情先例會為制度開漏洞嗎?「Personally speaking...
    10 years ago
  • Boston to Big Sur之旅(一).《SportSoho》.6/2014 - 我常說自己很幸運,上月有機會參加波士頓馬拉松,完成了一生人必做的一件事。最難取號碼布的波馬也去了,連同兩年前的東京馬拉松,世界六大馬拉松我已跑了兩個,集齊六大馬拉松的獎牌,再也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了! 讀者大概會問:「莊曉陽好似好鬼慢,點解有機會參加波士頓?」其實,波士頓馬拉松並不是只有快腳才有機會參加,慢腳...
    10 years ago
  • 烏蘭巴托的夜 - 《烏蘭巴托的夜》是首蒙古歌曲。蒙古的作曲家寫的,賈樟柯重新填了詞,左小祖咒改編,電影《世界》插曲(湖南台的字幕打錯了)。左小原版的就好聽,他少有的比較「正經」地演唱。譚版也不錯,大氣,聲情並茂。 左小改編演唱的《烏蘭巴托的夜》 賈樟柯電影片斷(趙濤演唱) 蒙古族樂隊杭蓋的版本 烏蘭巴托的夜 作詞:賈樟...
    10 years ago
  • 莉娜骑士在盘子上 - 1874年12月25日,一个女孩诞生在罗马北部小城维泰博的贫民窟,迷信说,这一天诞生的人有特别的命运,父母为她取名“娜塔莉娜”(Natalina ),因为“natale”是意大利语里的“圣诞节”。12 岁开始,她当过卖花姑娘、包装女工,生活虽然贫寒,好在她天赋歌喉,每天从早唱到晚。邻居一个音乐教师给她上...
    10 years ago
  • 欲望的事故 - 欲望的事故 顾文豪 特里林在《知性乃道德职责》一书中引述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认为悲剧的主人公具有某种程度的、可进行自由选择的可能性,他“必须通过自己的道德状况来为自己的命运进行辩解”,而其道德状况并非十全十... *博客大巴,你的个人传媒早班车*
    11 years ago
  • 給《明報》 - 一口答應寫一篇給《明報》,箇中心情,猶如「償還」。 明明我沒有欠這報甚麼,稿債沒有,瓜葛沒有。 都是人情吧。多老套。 這些年來,跟《明報》的這些年來,救命,怎麼細數。 第一次認真寫稿刊登,已是2003年的事了。正是馬家輝博士邀請,給世紀版寫一篇關於「網上飄流的香港家書」。(私人回憶:先生有份跟我寫的。)一年過...
    11 years ago
  • 偶然的發現 - 很久沒在facebook上看到湯正川的post,早上偶然看到他與另一DJ的對談,發現這首歌,先放上來,待電腦回復正常,再仔細欣賞。
    12 years ago
  • 阿城:你这个名字怎么念? - *你这个名字怎么念?阿城 * 堪萨斯州多好农地,广大,略有起伏,种着苞谷。苞谷快收了,一般高矮,一片灰黄。不过从车里望出去,灰黄得实在单调,车开得愈久,愈单调。 偶有棉田。两个人坐在路边白房子前,有车开过去,瞥也不瞥,呆看着棉花地。 从后视镜里望他们,愈来愈小了。发什么呆呢?棉花出了问题?第一次种棉...
    12 years ago
  • - *Chapeau...!*Cock your hat - angles are attitudes (Sinatra) By Heinz Decker Hats seem to stimulate the imagination; maybe because they are a prolongatio...
    12 years ago
  • 閱讀讓我質疑制度 - [本訪問稿乃〈不可能所有的真實都出現在你的攝影機前──賈樟柯、杜海濱訪談〉的第一部份。訪問稿全文網上版見以下網頁: http://leftfilm.wordpress.com/2012/07/17/jiaduinterview1/ http://leftfilm.wordpress.com/2012/07/17...
    13 years ago
  • 蜚聲卓越在書林──蘇州文育山房 - 蘇州的氣候溫潤,步調舒緩,水道與巷弄縱橫交錯,教人一來到此便安下心來。城裡的平江街區,從宋代便已經存在,以今日留存的巷弄來看,八百年來的格局規劃變化並不大,只是範圍縮小許多。而就在這僅存的街區裡,留下的不只是悠悠時光,亦有不少哲人賢士駐守的痕跡。書癡黃丕烈的百宋一廛、史學家顧頡剛的顧氏花園、清代狀元洪...
    13 years ago
  • 當世界留下二行詩 宣傳BV - 當世界留下二行詩瓦歷斯.諾幹Walis.Nokan本書以極簡的形式,現代詩行的排列,挑戰詩藝和語境的實驗風格觀察視角從台灣的土地與家園,擴及到族群、社會乃至世界的關懷。動情至深,引發共鳴,為作者近年來最新創意力作!短短的二行詩,宛如「芥子納須彌」激起無限想像空間,是一本趣意盎然、值得珍藏的現代詩集。向陽、李...
    13 years ago
  • V城系列明信片 - 圖:by 智海 and 楊智恆
    14 years ago
  • 【世界眼系列特别活动】迈克尔•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 *迈克尔•桑德尔: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Justice: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开始时间:* 2011年5月21日 周六 13:45 *结束时间:* 2011年5月21日 周六 17:00 *地点:* 上海 长宁区上海市天山路356号长宁区图书馆10楼报告厅(地铁2...
    14 years ago
  • 诗歌是飞行术,散文是步兵 - *诗歌是飞行术,散文是步兵顾文豪* *刊于《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2009年10月11日* 在众多优秀诗人看来,散文不是适合他们展露才思表陈感情的文体,偶然为之,亦不过如布罗茨基所说的是一种“以其他方式延续的诗歌”。他还有另一个比喻———诗歌是飞行术,散文则是步兵。 是的,诗人兴许能在...
    15 years ago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印存 -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印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35*35*138mm 薄意山水巴林红丝冻石 观自在菩萨 26*35*80mm 貔貅钮巴林黄冻石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30*38*90mm 貔貅钮巴林冻石 照见五蕴皆空 33*33*114mm 螭钮巴林黄彩石 度一切苦厄 25*2...
    16 years ago

Saturday, April 2, 2016

蘇賡哲:十三妹與張愛玲

明報 (十三妹)
[2016-03-29]卡加利星島     
    現代中國文壇有兩位女作家頗有相似處,她們是張愛玲和十三妹。張愛玲被夏志清力捧,抬高到可以與魯迅、沈從文比肩,十三妹一直只是蔡瀾筆下一個「神秘傳說」,要到不久前香港中文大學樊善標、小思努力發掘,才逐漸得到有心人垂注。 
    張愛玲家世顯赫固不待言,原名方丹或方式文的十三妹,父母也是知識分子,為女兒提供了良好教育,所以據說她會英文、法文甚至拉丁文,還曾以教彈鋼琴維生。如果張愛玲是貴族之後,十三妹則是精神貴族,意識上常有居高臨下姿態,看不起賣文本業,不屑和同文交往,這也是神秘色彩的由來。
    不過,也許孤獨中另有深層心理因素,才會和張愛玲一樣,死得不為人知。十三妹稍為好些,曾經「送院急救」。我手頭一份1970年10月20日的《新夜報》刊出相關報道,大字標題是:「本報特務記者千方百計進入寓所,翻箱倒篋搜獲資料,十三妹身世已大白」,最矚目的是「本報全港獨家刊登十三妹芳容」(大抵當年還未有「狗仔隊」名目,「特務記者」一詞不知是否出自王世瑜兄手筆)。
    當年《新夜報》的「採訪優勢」,應該在於十三妹正在替它寫專欄。至於芳容,當然人人各有不同的審美品味,十三妹年輕時在航空公司工作過,但似乎不是一般想像中嬌嬈的空中小姐。如果說張愛玲外表有文人氣質,那麼十三妹這幀遺照給人的感覺,只是一位尋常家庭婦女,即是粵語語境中的「師奶」。有人說她「面相比較八卦,依稀可想其為文的刻薄,良有來由」。這點大概是不必反對的。
    十三妹中文文筆比不上張愛玲,略見沙石,她寫的是雜文,文字要求沒有文藝創作高,但也因此不可能得到夏志清這種大老的品題。不過她被梁文道兄尊為「我們熟悉的香港副刊專欄文化裏最重要作家之一,或者最出名的作者之一」。我想,十三妹的地位來自今日不少文化界名人自稱受到她的影響。
    張愛玲對後輩同業影響相當大,文壇隱然有「張派」成形,那是小說創作的仿效師承;十三妹的「粉絲」,則側重於思想上的啟蒙。「她是香港五六十年代第一個在報紙專欄上介紹甚麼叫存在主義、甚麼叫弗洛伊德、甚麼叫意識流小說的人,她啟蒙了當時很多比她年輕的讀者。」
    由於十三妹不是學院中嚴謹治學的學者,她介紹給香港人的西方思想潮流,相信得自所訂閱的大量外文雜誌,即使不刻薄地說是生吞活剝或即食即用,精準度畢竟有限,況且她甚麼都要加上自已的「獨特見解」,就更加容易走調了。今天我們讀張愛玲徒子徒孫的文學作品,很容易看出「祖師爺」影響力何在,但自稱被十三妹啟蒙的後輩,就很難說甚麼是出自她的精神遺澤。也許張愛玲被仿效的是她的原創,而十三妹則是一種中介的「炒賣轉售」。師承者入其門後,就可以另尋思想發展的天地去開拓了。
    十三妹和周作人、胡蘭成、張愛玲多少是有點「互動」的。周作人在北京鬱鬱幽居,留意到十三妹且屢有品評。十三妹讀過胡蘭成的《今生今世》和《山河歲月》,胡蘭成對她的評論是滿意的,因而轉寄給張愛玲。張愛玲也在《重返邊城》中兩次提到十三妹。但以十三妹排斥馬思聰,認為他不應該在外國人面前數落中共的不是來看,這位作家的思想境界和器識格局並不算高。

Monday, March 21, 2016


the philosopher’s library (part 1)

Original interviews by Richard Marshall.

[Beckett’s bookshelf]

The philosophers of the End Timesseries recommended books to readers to get further into their philosophical world. As part of an occasional offshoot of that series, here’s a first selection of 15 from the very start to help you get your shelves recalibrated.

Brian Leiter:

Richard Posner’s How Judges Think, Alex Rosenberg’s The Atheist’s Guide to Reality, David Livingstone Smith’s Less than Human: Why We Demean, Enslave, and Exterminate Others, Jonathan Wolff’s Why Read Marx Today? and, a bit older but still psychologically fascinating, Li Zhisui’s The Private Life of Chairman Mao.

[Joyce in ‘Shakespeare and Company’ bookshop]

Jeff Bell

Bryan Magee
Logicomix
Richard Tarnas
Thomas Pynchon
Haruki Murakami
Cormac McCarthy
China Miéville

[Oprah’s bookshelf]

Eric Schwitzgebel

Oliver Sacks, The Man Who Mistook His Wife for a Hat
Olaf Stapledon, Sirius
Greg Egan, Diaspora and/orPermutation City
Jorge Luis Borges, Labyrinths
Thomas Kuhn,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Umberto Eco’s bookshelf]

Roger Teichmann

Tolstoy’s War and Peace, Trollope’sThe Way We Live Now, Conrad’sNostromo, Shirer’s Berlin Diary, Wittgenstein’s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Bret Victor’s bookshelf]

Eli Friedlander

Kant’s Critique of Judgment.

[Katherine S. Dreier and Marcel Duchamp in the library at The Haven]

Hilde Lindemann

Jane Austen’s six novels are important in my life – I reread them every five years or so. Virginia Woolf’s A Room of One’s Own andMrs. DallowayCaryl Churchill’s plays. Anything Tom Stoppard ever wrote. And, of course, all of Dorothy L. Sayers’ murder mysteries.

[Chomsky’s bookshelf]

Al Mele

Robert Kane’s The Significance of Free Will.

[Derrida’s bookshelf]

Claire White

Consilience by E.O Wilson (for any discipline – amazing)
Sophie’s World (must read for any young philosopher in waiting)
Why Would Anyone Believe in God?Justin Barrett (intro to cognitive science of religion)
Explaining Culture – Dan Sperber
Experimental Philosophy – Knobe & Nichols (great intro to ex phi)

[Frank Sinatra’s bookshelf]

Kieran Setiya

I got into philosophy as a teenager through reading H. P. Lovecraft, who wrote pulp fiction in the 20s and 30s and who pioneered the now-familiar trope in which apparently supernatural phenomena are exposed as alien science. It’s a philosophical move and Lovecraft was interested in philosophy. I began to read the thinkers he liked – an eclectic mix of Lucretius,Nietzsche, and Bertrand Russell – and went on from there. For all its flaws, I still think Lovecraft’s short novel, At the Mountains of Madness, is quite wonderful. There are also visual artists whose work I have found inspiring: Antony Gormley, among others. His explorations of embodiment and agency strike me as extraordinary instances of philosophical art.

[Hilary Mason’s bookshelf]

Graham Priest

I’m afraid that I’m not really one of the literati. I go to the movies when I get a chance, but I rarely read non-fiction. I listen to a lot of music, though. Especially opera. When I wrote Sylvan’s Box, I wanted to write something to the memory of my old friend, Richard Sylvan, who had died shortly before that. However, the main philosophical motivation was provided by the fact that someone had said to me that it was impossible to have a really inconsistent fiction: you have to reinterpret apparent contradictions somehow. I thought that was obviously untrue, so I wrote the story to show it. To interpret away the contradictions in the story is to misunderstand it (or at least to give it a highly non-standard interpretation). I think that most people who have read the story have taken that point. I believe it changedDavid Lewis’ mind about the matter, for example. Are there other philosophical lessons that one can take away from the story? Probably, but I’ll leave that matter to the creativity of the readers.

Since I don’t really read fiction, I don’t think I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it in any way. On the odd occasions I do read, I like fiction that explores philosophical ideas. The novels ofSartre and Dostoievski are obvious examples. I also love the short stories of Borges. These are the closest thing to philosophy-fiction, if there is such a genre. The same general point goes for movies. Anyway, I would not dream of recommending any of these works to people (with or without philosophical interests) unless I were very sure of their tastes. What people like in these matters is so subjective (which is not to say that what is good is subjective). Opera is rarely philosophical in any sense (though it tends to move me more than any other form of art).Wagner’s operas, especially the Ring Cycle, do have philosophical under-girding, though. I recommend Bryan Magee’s The Tristan Chord: Wagner and Philosophy if anyone is interested in that matter.

Kit Fine

Saul Kripke, Naming and Necessity, though it is as much o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s metaphysics.

[John Searle’s bookshelf]

Japa Pallikkathayil

The classic Watership Down by Richard Adams engages issues of authority and coercion in a very compelling way. Ender’s Game by Orson Scott Card is also an enjoyable read. For a more recent novel, Cloud Atlas by David Mitchellis worth checking out. For some historical accounts involving these issues, try Homage to Catalonia by George Orwell and Hiroshima by John Hersey. I also want to throw in two movies that involve these themes and are worth checking out:The Sea Inside and The Greatest Happiness Space.

[Diane Keaton’s bookshelf]

Alan Gilbert

Here are six books and two speeches or essays: Desmond Tutu,No Future Without Forgiveness (the most advanced experience of nonviolence as a way of healing without murderousness the most horrific social and political divisions – apartheid). A nonviolent movement has not continued in raising demands for South Africa’s poor, but it could. Barbara Deming,Revolution and Equilibrium – a brilliant internal critique of Franz Fanon’s Wretched of the Earth which should be read along with it. Martin Luther King, ‘A Time to Break Silence‘, on Vietnam but just as relevant today for the American/British imperial aggressions in Iraq, Afghanistan, and for the US in Pakistan. Michelle Alexander’s The New Jim Crow.Amartya SenDevelopment as Freedom shows many startling things, including the role of tolerance in ancient Muslim (Akbar in India) and Buddhist regimes (Ashoka) and how literacy and cooperatives for poor women lead to a drop in infant and under-five mortality, more egalitarianism, and longer life expectancy. Edward Said,Orientalism – a classic or defining work on imperial racisms toward the East…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especially on civil disobedience and conscientious refusal (sections 53-59). Maria Rosa Menocal, The Ornament of the World, how Arabs brought ancient Greek culture as well as a far more advanced civilization to Europe. I would also recommend the poetry and literary essays of Adrienne Richand Denise Levertov, among many others. And the Eyes on the Prizefilm series about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in particular numberomens one to ten (10 is on the final year of King’s life) are uniquely powerful. Each episode is 55 minutes; several can be found onYoutube.

[Rod Stewart’s bookshelf]

Patricia Churchland

The Law of Primitive Man, by E. Adamson Hoebel, first published 1954; reprinted 2006.
Practical Wisdom by Barry Schwartzand Kenneth Sharpe
Bossypants, by Tina Fey
The Ethical Project, by Philip Kitcher
The Bodhitsava’s Brain by Owen Flanagan

[Zizek and bookshelf]

Mark Rowlands

One of the drawbacks of spending virtually all of one’s time writing is that one never has the time to read, not properly. One skims, and gets as much out of a book as one needs for one’s own purposes. It’s very sad. So, I’m sorry, but I haven’t a clue what we should be reading. For my part, however, when I can find the time, I’m looking forward to reading:
Sue Donaldson and Will Kymlicka,Zoopolis
Christof Koch’s, Consciousness: Confessions of a Romantic Reductionist

Recently, I have learned a lot from:
Marc Bekoff and Jessica Pierce,Wild Justice: The Moral Lives of Animals
Colin Allen and Wendall Wallach,Moral Machines: Teaching Robots Right From Wrong
Frans de WaalThe Age of Empathy.

ABOUT THE INTERVIEWER
Richard Marshall is still biding his time.

Buy his book here to keep him biding!

10

First published in 3:AM Magazine: Sunday, March 20th, 2016.

Sunday, March 13, 2016

懷鄉書訊

2016年3月13日星期日

蘇賡哲:天堂夢境的書房

2月12日多倫多明報      
    有一本叫《如此書房》的書,顧名思義,就是由讀書人寫他們的書房。我要說的是它第二集的封面。 這應該也是出版人特別看重的幾句話,印在封面正中,又印在扉頁上:「我常常勾勒,我的書房應該是明亮、乾淨的。書架無須頂天立地,能放下我全部的書便好;書也無須藏得太多,都是我喜歡的便好;書桌無須太大,只要夠我看書、寫字便好。白墻上掛幅字畫,窗口養幾盆綠色植物,最好是蘭花,清雅些就好,這便是天堂之夢境了。」
    這幾句話說得很雅淡,完全合乎今日流行的環保、簡約精神。不過,說這話的人,肯定不是一個書迷,更不是書痴,或者「書淫」。他可能喜歡讀書,但不會和書談戀愛。如果有書房的人都有他這想法,天下很多書店要關門大吉了。
    書迷或者書痴,是永遠不會有「我全部的書」這種概念的。他今日可能擁有一萬冊書,但這絕對不會是他全部的書,明天,他必定有另一批新獵穫放進書房,後天、大後天,天天如是。他「全部的書」是生命盡頭時所有的書。由此可想而知,他的書架即使不「頂天」,書架頂和天花板之間也必定放滿了書。其次,書房原本有的「窗口」和「白牆」,也會被後來添置的書架遮掉,蘭花沒有了陽光,字畫也只好捲起來收藏。至於書桌,當然愈大愈好,不是他日理萬機,太多文件堆積,而是他從不會一本書看完,放上書架再看另一本,而是同時打開數十本書放在書桌上左看右看。對書迷來說,這才是天堂夢境。

Wednesday, March 2, 2016

漢語活化石 粵語原是夏朝官方語言?


   
廣東人喜歡看粵劇,首先就要知道粵劇的特點,就是以廣東話作為聲腔進行演出的。粵劇的源頭在於外江戲,這不是廣東本來自己土生土長的戲劇。
更重要的是,廣東話也不是原始土着居民原來的語言,而是原來黃河流域夏朝的古老語言。到了今天,黃河流域已經不再流行這種語言了,已經成為失傳的語言。反而廣東保留了這種古老的語言,廣東話成為中國漢語的活化石。
漢語是漢人的語言,粵語卻不是粵人的語言。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荒唐,然而事實如此。
粵語,俗稱廣東話,英文叫Cantonese,當地人稱白話,正名該稱“粵方言”,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語言現象較為複雜?保留古音特點和古詞語較多?內部分歧較小的一個方言。分布在廣東大部分地區和廣西東南部,並以廣州話為代表。

粵語的形成地
據邢公畹等先生考證,早在龍山文化時期即堯?舜時期,黃河流域就發生了一場以中原為中心?在空間上向周圍?在時間上向後世擴展的“夏語化”運動;到西周時期,進而形成以夏語原生地—秦晉的方言為標準音的“雅言”(見《漢藏語系研究和中國考古學》)。
當時各部落和民族結成了同盟,共同選領袖,治理天下,聯盟之後,進行商品交換,分工合作,經濟規模擴大了,部族之間的生存空間界線解決了,可以共同抗禦自然災害的問題,例如共同開發水利,治理洪水,大規模改善生活環境,生產力快速提高,發展出燦爛的夏文明。在共同的勞動中,就需要共同的語言進行溝通。黃河流域之所以成為文明中心,跟“夏語化”運動有着極大的關係。正是由於這種原因,當今的漢語各大方言之間儘管千差萬別,卻總可以發現它與黃河流域的某種淵源。
作為漢語七大方言之一的粵語,便是如此。雖然它從古百越語言中吸收某些因素,但總體來看與古漢語有着更密切的淵源,有些語音和詞彙,在今天中原漢語已經失傳,在粵語中卻保存完好。例如古漢語中的入聲韻母,在今天的中原漢語中已不復存在,而在粵語中就完整地保存着。

以“粵”命名 卻非土產
有人以為粵語來源於古代嶺南“百越”語言,這不合乎事實。粵語確實保存着某些古代嶺南“百越”語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來源,則是古代中原一帶的普通話——“雅言”。
雅言的基礎是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使用的原始華夏語。到了周朝,便發展成為中原一帶的民族共同語。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講學,祭祀活動,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說過:“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徵發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到嶺南作“墾卒”。這些墾卒“來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但由於墾卒獨自屯田,因此他們的語言只在屯內通行,並未在整個嶺南地區傳播。
在秦代之前,廣東被稱為南蠻。這是百越族人居住的地方,“百越”乃漢語音譯,又寫作“百粵”,是古代南方土着的自稱。百越又通百粵,所以,廣東話又叫做粵語。
百粵的構詞方法是通名在前,專名在後,意為“越(粵)人”。“百”是人的意思,越是族名,即越人,或粵人。越南胡說百越乃越南族之古稱,長江以南自古以來就是越南的領土,可說是荒唐透頂。百粵與百越都是譯音,同一回事,百越三千年前就在中國大地生活,越南僅是一個小藩屬,按百越之繼承邏輯,豈不是現在的越南也是廣東的領土?
從這一語詞可看出,那時候廣東人的交際用語是與中原漢語有很大差異的“百越語”。但“百越語”究竟是什麼樣子,現在已經難以考證。唯一的“化石”,是一部分地名中所保存的非漢語因素,例如“六建”“六賀”“六謝”“六吟”中的“六”,是指“山沖”,“那務”“那霍”“那錄”中的“那”是指“田”,“羅鏡”“羅龍”“羅沙”中的“羅”是指“山地”,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地名的構詞方法,也是通名在前,專名在後;同時,其中通名的意思,今天居住在那裡的人已經完全不曉得,也就是說,這些地名中的非漢語因素在當地今天的粵語中已經不使用,恰好證明今天的粵語跟古百越語沒有繼承關係。
由此可見,粵語雖然以“粵”命名,卻非由古“粵人”的語言演變而成,不是古粵地的“土產”,而是從外地“引進”的,是漢族移民帶來的。這漢族,是秦代的漢族,主要是晉?趙?燕?魏的舊貴族及其下屬兵丁。

漢人南移 傳播“雅言”
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中原漢人南移,發生於秦統一中國之際。公元前223年,秦國60萬大軍攻滅楚國,便將大軍駐紮於湘南五嶺,準備南征百越。到了公元前218年,西江中部的“西甌國”起兵反秦,秦始皇派50萬大軍征討。又派史祿在海陽山開鑿靈渠,將湘江與灕江溝通,以保證軍事上的運輸。靈渠便成為中原漢人進入嶺南的第一條主要通道。
公元前214年,滅了西甌國,戰爭告一段落,秦“發諸嘗捕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史記。秦始皇本紀》)徐廣註:“五十萬人守五嶺。”(《集解》)這50萬人,便是第一批漢族移民。
在秦始皇時期,嶺南各郡地曠人稀。直至東漢時的統計資料,南海郡(廣東珠三角洲)也只有9萬人。因此,遷入50萬人,足以改變嶺南越人“一統天下”的局面。有些學者提出質疑,認為一下子遷入那麽多移民並無可能。但我們知道,大移民是秦滅六國之後為了鞏固政權而實行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分期分批移入。秦始皇既然可以將12萬戶豪富遷徙到咸陽以及巴蜀,又將內地大批罪人遷徙到河套以及甘肅一帶,那麽,完全有可能將大批中原漢人遷至嶺南。
雖不一定有50萬那麽多,但也肯定為數不少。而秦始皇之所以搞大遷徙,其目的主要在於剷除六國的地方勢力,把族人和故土分開,交叉彙編,徙到南蠻之地戍邊,也就連根拔起,不能在秦的京城附近形成威脅,做其復國之夢,秦朝的統治就牢固得多了。這些移民不可能來自與嶺南毗鄰的楚國,而多半來自中原或北方各國。由於他們是成批遷入,所以到達嶺南之後,思念故土?懷念昔日鄉音,特彆強韌有力地固守原有的文化習俗以及語言,因而成為嶺南最早的“雅言”傳播者。

Sunday, February 21, 2016

她黑掉了全世界的学术期刊,让4800万篇论文免费,理由竟然是「传播知识」

本文作者:扣小米

原文出处:http://zhuanlan.zhihu.com/koukou/20577455

今天来讲一则学术圈的八卦事件。

搞学术的同学都知道,很多学术论文都不能免费获得,而是需要通过学校的网络才能下载,因为学校购买了相关的数据库。

图:著名数据库JSTOR(蛋蛋姐注)

但有些尚未购买的数据库中的文章依旧无法查看。所以有一件很让人恼火的事情就会时不时的发生:

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一篇和自己论文相关的文章,而偏偏学校没有购买这个数据库,你要么眼看着这篇文章的摘要而无法阅读正文内容,要么到处找人问是否有权限下载这篇文章。

基本上就是这种感受(蛋蛋姐注)

世界上学术论文主要由这几家最大的学术期刊出版商管理: JSTOR, Springer, Sage, Elsevier。

如果你从私人电脑上搜索一篇英文论文,通常会跳转到这几家网站中的一家,然后网页上会出现一个下载的链接:

不过不好意思,你需要先支付30多美元。

不知道是否有人看到这个价格会高呼:“搞学术的真是耍流氓啊!几页破纸就敢卖这么贵!明摆着抢钱啊!”

其实这真不是学者们的错,他们发表了文章也不会从中得到稿费和分成。这么高的价格完全是这几家学术期刊管理机构定的,具体为什么定这么高的价格就不得而知了。

大学等学术机构通常会打包购买整个数据库,但是数据库同样价格不菲,学校也并不是钱多到会把所有数据库都买下来。

而且学术期刊出版商最近几年进行了多次提价,这让哈佛大学和康奈尔大学这样的名校都有些吃不消[1][2],而科学家也会时不时的做出抵制学术出版商的举动[3]。


图:康奈尔大学减少购买ELSEVIER数据库文章的漫画(蛋蛋姐注)

有人呼吁就有人行动,尽管这些行动看起来并不合法。

一位在俄罗斯工作的哈萨克斯坦女科学家 Alexandra Elbakyan 于2011年建立了一个名为 Sci-Hub 的网站。

图:Alexandra Elbakyan(蛋蛋姐注)

她通过技术手段越过了出版商的付费环节,实现了4800万篇各学科的学术论文的免费下载


这个网站的运行机制大概是:网站在得到一个搜索请求后,先从另外一个(非法)免费论文数据库 LibGen 中搜索论文,如果查询到则直接反馈出论文,如果没有,则使用某些学术机构的匿名帐号进入期刊网站下载论文。

这里的学术机构的帐号据说科研工作者自愿提供的[4]。

我搜索了几篇试了一下,确实可以下载:


不过有些文章会显示错误,但总体上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Sci-Hub 现在被称作是“科学界的海盗湾”(Pirate Bay of the science world)。

“海盗湾”(Pirate Bay)由瑞典人建立,是一个很著名的影视作品共享网站,也就是免费下载电影电视剧。


但是海盗湾因为涉嫌侵犯知识产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封掉,但是过不了多长时间,网上又会出现一个或多个新的域名以供网友们下载电影。

与海盗湾的境遇类似,Sci-Hub 需要面临法律的指控。

2015年,出版业巨头 Elsevier 认为 Sci-Hub 非法使用学生和学术机构的帐号,登录他们的网站 ScienceDirect 免费下载学术文章,于是对 Sci-Hub 进行起诉[5]。同年10月,纽约一家法院认定 Sci-Hub 涉嫌违反美国法律,侵犯版权。
图:学术期刊 ELSEVIER (蛋蛋姐注)

但 Sci-Hub 的创建者 Alexandra Elbakyan 表示,她绝不会关闭这个网站,并认为自己并没有违反美国法律,因为她的网站既不在美国,她本人也不是美国公民[6]。

图:Nature也曾发文,认为她这样做是“玩躲猫猫”(蛋蛋姐注)


图:支持她的人,则认为她是科学界的“罗宾汉”(蛋蛋姐注)

同时她也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没有错,因为“学术论文不同于电影和音乐,论文撰写的人并不会从论文中得到版权收益”[7]。

实际上,即使 Elsevier 赢得了官司,法院也暂时拿 Sci-Hub 没什么办法,因为 Sci-Hub 这家网站是在俄罗斯,Elbakyan 自己在美国也没有什么资产可以扣押,Elsevier 根本从 Elbakyan 拿不到任何赔偿,况且这个时候想让俄罗斯与美国进行合作根本是不可能的。

图:Alexandra Elbakyan(蛋蛋姐注)

其实 Sci-Hub 并不是第一个让学术论文实现免费下载的网站,除了上面提到的网站 LibGen,还有一个更加知名也更加传奇的人也做过同样的事,那就是著名的程序员 Aaron Swartz(亚伦·斯沃茨)。

图:Aaron Swartz (蛋蛋姐注)

我想IT圈的人应该对他十分熟悉,Aaron Swartz 曾在斯坦佛大学读书,后来辍学创业,曾参与了 RSS、Markdown、Reddit 等的开发[8]。他曾在2010年在另一家学术期刊媒体 JSTOR 上通过麻省理工大学的帐号下载了400万篇论文,希望能够将这些文章免费提供给公众。随后 JSTOR 向 Swartz 提起指控。

但遗憾的是,Swartz 于2013年自杀身亡,年仅26岁。Swartz 一生致力于网络自由和信息流通,他丰富多彩的一生后来被改变成电影《互联网之子》(The Internet's Own Boy: The Story of Aaron Swartz)。

图:《互联网之子》电影海报 (蛋蛋姐注)

我在这里并不是想说我赞同 Sci-Hub 他们的行为,相反,我是十分支持版权保护,特别是当我知乎上的文章被某些公众号和微博帐号非法抄袭的时候。

但是问题在于,能否有更好的办法促进知识的传播。从创新研究的角度来看,知识和技术的传播是促进创新的重要途径,但同时,专利保护对全社会研发的影响、垄断对创新的作用又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对知识的垄断当然属于垄断的一种,学术期刊出版商对学术文章这类最前沿知识的垄断,到底是保护了版权,还是给知识传播竖起了高墙,很难简单的下定论。但是我想,学术文章不应只成为象牙塔内学者们用来自娱自乐的工具,应该有更好的办法和途径将这类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而不是让阴谋论和谣言大行其道。

图:Sci-Hub网站插图 (蛋蛋姐注)

Sci-Hub的首页上有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

to remove all barriers 
in the way of science 
“清除科学之路上所有的障碍”。

这就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了。


回复【互联网之子】查看
这部电影的百度云盘分享
蛋蛋姐友情提供

参考资料:


酷玩实验室经授权转载
作者:扣小米
链接:http://zhuanlan.zhihu.com/koukou/20577455
来源:知乎